《雍正王朝》的康熙帝为什么会警惕“粘杆处的李三公子”?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的经典章节“举荐新太子”中,康熙帝收到了一份数百个官员举荐老八当太子的联名上奏。有意思的是,康熙帝见到“粘杆处的李三公子”也出现在这份联名奏章上时说了一句:“乖乖,万众一心哪!”那么康熙帝为什么会警惕“粘杆处的李三公子”呢?

史学界有个说法叫“清承明制”,意思是明朝的主要制度基本都被清朝继承发展了,比如内阁制、言官体系、总督与巡抚、省三司等等,甚至两朝的皇帝都住在同一套“地主大院”里面。不过“清承明制”不是完全准确的,明朝的厂卫(锦衣卫和东厂)制度就没有被清朝继承。

清朝没有继承厂卫制度并不是说清朝皇帝不需要特务,而是清朝认为特务政治不应该像明朝厂卫那样公开。因此清朝的特务政治是由多个机构和多个制度组成的隐形体系,每个机构或者制度只拥有一小部分特务职能。而“粘杆处”就是清朝整个隐形特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粘杆处”的正式名称叫尚虞备用处,大约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存在了。“粘杆处”的本职工作是在皇帝巡狩的时候负责扶舆、擎盖、罟雀之类的杂务,宫殿和中央衙门的除虫工作也归“粘杆处”负责,“粘杆”就是一种捉蝉的工具。可见“粘杆处”本是地位很低、工作辛苦的苦力劳役。

可是“粘杆处”却具备两项其他部门没有的优势:第一,因为害虫哪里都有,所以“粘杆处”的人出现在很多地方都不会引起怀疑;第二,“粘杆处”地位虽然低,但工作性质能让他们随时见到皇帝。于是康熙帝有意地让“粘杆处”的苦力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打探各种消息。

经过康熙帝的培养,“粘杆处”成为清朝皇帝获取朝廷信息的主要情报源,成为清朝隐形特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粘杆处”被其他人控制了,康熙帝就瞎了一只监视朝廷的“眼睛”。正因如此,剧中的康熙帝见到“粘杆处的李三公子”都举荐老八当太子时才会大呼“乖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