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里商细蕊最后的选择,究竟为了什么

“编筐编篓,全看收口”。
我们商老板在剧里是师父出家了,知己走了,小来被害死了,自己陷入巨大的被诬赖的漩涡无法自白了。
这难道是要表达“戏子没有好下场”!这样的主旨吗?
非是危言耸听,而是这部剧并不止特写商细蕊一个人,还写了姜荣寿、姜登宝父子、侯玉魁以及四喜等人。
他们这些个出名的戏子,没一个好下场的,仔细联想起来不觉得恐怖吗?
而我们商老板孑然一身,独自留在北平他图什么?
为京剧艺术?雪之丞为他上战场?
他自己都知道是末日余辉!还非得把自己往死胡同里逼吗?就不能像书里那样最后“放下执着,奔向新生命”?
他若不去,继续死心眼,那之前,他半夜大街上对程凤台说的那番话不就等于是白说了。
剧里连送行都造出一个幻想。这一幻想不要紧,端的是“知己不像知己,恋人不像恋人”。
尤其是剧的最后那一段旁白,什么程凤台和俞青支持报社。你说程凤台支持国民政府,支持延安,支持哪个不好,偏弄个支援报社。他一个军火商,抗战需要的是物资,是军火,不是报纸,安这段的人动脑子了吗?不觉得程凤台拿真金白银更实际吗?他又不是薛千山 。
还有这个画面一出来,等于宣告商细蕊和程凤台真的是各顾各的,各选各的了。
不是说选择各自的人生就一定是好事,两个人相遇注定是有缘份的。他俩凭什么就不能有个好结果?(为了过审?前面这么多铺垫,最后俩没成,审核员一看:过。我觉得他们还不至于这么变态吧!)
从表面看这种各选各的挺合理,但深究是不太能说的过去的。为什么?就因为这与人的情感互相违背,最起码商细蕊应该也会去试一试。程凤台是他不惜一切,觉得世界若没有了他,他连一秒钟都不想活下去的人。此番分别,有机会,他曾经也曾渴望过的机会。他怎么就这么狠,拒绝到底呢?
没有程凤台,他还要回到以前的那种日子吗?

剧里最后这十四集还原书里还原的最多,但同时也会与二十八集到三十六集之间的“创新”与搪塞内容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比如已经把凤乙与商细蕊联系成了甥舅关系,那他们之间就是实打实的亲戚。亲戚重病,是不是该告知一声,都知道程凤台和商细蕊好,但为什么就没人通知他?最后还得一个外人薛千山来告诉他。不觉得这样安排会透露出一种程家上下人都一起排挤他的意思吗?
还有程凤台躺床上生死不定,二奶奶,程美心她们还能在客厅里逗孩子,美滋滋的一脸平静。这种情况下,不说热锅蚂蚁吧!也该是一家死气沉沉更合适吧 !
再者,有这样不知生死的病人,有个人肯来照顾,搁别家求都不一定能求的来。商细蕊只是来看望,他们就敢那么对他。那之前这群人都不认识他吗?他没去过你家,你们也没去过他家是吗?
其他比较大的失误点。(失误就是失误,那不叫特色)
1、察察儿,不懂事的白眼狼。
(冷面冷心,和不懂事的白眼狼完全不同,起码前者的智慧性比较高)
2、二奶奶,会演戏的双标。之前对商细蕊客气是为了迎合丈夫。
(别人都行,就她就不行。她是带着巨额嫁妆让程家东山再起的人。仔细想想她痛斥商细蕊,后来又一改常态,再后来翻脸不认人,不觉得难以接受吗?)
3、程美心,莫名嫉妒商细蕊的变态。
(缺乏恩怨纠葛的具体内容,起码应该有个回忆结怨的画面)
4、范涟,只会吃喝玩乐的小白脸。(一个毫无内涵的花瓶,看多了特招人烦)
总的来说,假如不添加程凤台与商细蕊的亲戚关系,后面这段就很合理。你一个不沾亲,不带故的外人,有什么资格守在病人家里,别人不欢迎你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既然加了,后面又莫名其妙没有牵扯了,这就有问题了。
故而,我非常痛斥剧里安排曾爱玉与商细蕊构成的兄妹关系,也很反感剧里的范涟那么的不堪,让这俩人活脱脱凑成一对讨厌鬼。
失误的高潮,就是结尾那破烂幻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