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被打压控制、暴力虐待,她们依旧不肯离开?
每年的 11 月 25 日,是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
单十一月,关于女性的恶性事件就多达十余起,加剧了不少年轻女性进入婚姻的恐惧。单身的朋友看到这些,情不自禁说一句,不婚不育保平安。
或许是家暴行为多发生在亲密关系中,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家暴被大众认为是单纯的“家事”,为施暴者找寻施暴的理由,甚至将暴力归咎于受害者。
长期暴力下形成的认知扭曲、糟糕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甚至不会随着离开而终止的暴力,都让家暴受害者无法脱离这个漩涡。
那么女性是如何被卷入家庭暴力漩涡中无法抽身的,我们又该如何帮助她们逃离呢?

01
令人不安的家暴
全世界范围内,家庭暴力都不是新话题。借由社交媒体,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恶性事件就发生在身边。联合国妇女署表示,据估计全球有35%的女性曾遭受身体或性暴力,部分国家的比例更可能高达70%。
山东女孩方洋洋因生育问题,被丈夫及公婆虐待致死。去世后还被配了阴婚,收了几千块的丧葬费。
四川姑娘拉姆婚内曾无数次遭受前夫的家暴,常被打得鼻青脸肿,第一次离婚后,她被威胁复婚。又离了一次,依然被威胁复婚,最终在她家的厨房里,前夫点燃了汽油。
短跑名将张培萌家暴事件中,根据漠寒的描述,家暴的经历贯穿了整个婚前和婚后的生活,甚至孕期、月子和哺乳期。
对于家暴受害者而言,一次次的退让和隐忍,并不能换来回心转意的伴侣,等待他们的是更为残酷的暴行。
受害者可能会被反复打击,抹杀自信,抑或是被断绝社会关系,剪断电话卡,不让人来往,又或是被迫时时刻刻保持联系,进行24小时的监控。
甚至有些受害者经历了虐待、被殴打,依旧不愿意面对自己被家暴的现实。
有时她们自己还会为自己受害的经历感到羞愧,不愿提起,更不愿寻求援助。

02
TA们为什么不离开
很多时候,人们难以离开那些已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即便在一段关系中反复被伤害,大量的受害者仍会难以离开一段处在暴力中的亲密关系。
全国妇联的调查统计:在中国,受害人们平均要在遭受 35 次家暴后,才会去报警。意味着每个报警电话背后可能是 35 次无声的或者有声的呼救。
甚至,她们有的会在忍气吞声中走向极端,包括自杀。
即便在长期被虐待的亲密关系中,有些受害者还残存幻想,“他只是一时的失控”“他没想打到我,只是想吓唬我罢了”“他还是爱我的”“他会改的”……所有建立在家暴上的爱都不是爱,是暴行。
去年引起公愤的北大包丽案中,男友长期的精神施压下,包丽未曾没有尝试过逃离,但一提分手就被男友用自杀威胁。在和朋友的聊天中,她痛苦不堪地坦言自己“分不动了,反正最后结果都一样”。
这一句“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让我们感到她深深的无力和绝望。
像包丽这种习惯绝望,觉得自己无处可逃,彻底放弃逃离想法的心态,在心理学中被称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正是因为这种“无论做什么我也逃不掉的”的习得性无助深植于受害者脑中,让她们从心理上彻底失去了去尝试反抗的意欲。

习得性无助并不是受害者无法逃离的唯一原因,现实情况是留给她们的逃生通道太狭窄,不是不逃,而是她们往往无处可逃。
拉姆姐姐卓玛在央视采访中也说:“因为他知道我妹妹最舍不得小孩,也是我妹妹的弱点,每次挨打完,跟他复婚的原因也是为了小孩,也威胁到了我们家人,所以每次都是这样。”
为了两个儿子,拉姆一次次试图逃离,又一次次被拦下……对儿子的关切拖住了她离去的步伐,而习得性无助让她缺乏行动的力量,最终也未能逃离悲剧。
03
怎样摆脱一段不良关系
无论有何种缘由,家暴一定是错的。无数惨剧的背后,是一个个饱受欺凌的鲜活生命。
对于家暴受害者而言,唯一要做的,就是逃离。
家暴受害者需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可以提前在手机上编辑好一条短信,家暴行为发生时,一键将准备的短信发送到公安局短信报警平台。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告诉他人你的遭遇,其中包括,朋友,家人,最信任的长辈等等。
若受害者准备好终结这段关系,可以制定一个安全脱身的计划。同时记得准备一个随时拿起就可以走的包,里面装好所有的证件、银行卡、房产证和一些衣物和零钱。
即便是躲开了施虐者一段时间,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也并不罕见。研究发现遭受身体暴力的女性患PTSD的风险是未受暴力女性的30.2倍。
她们不敢一个人独处,也不敢出门,天天生活在恐惧之中,身心备受折磨,任何一点记忆刺激,都容易让她们回忆过去,难以自控。
严重的PTSD会导致躯体化症状、人格损伤、社交障碍、社会功能损伤、无法建立长久而稳定的亲密关系,乃至对生活失去信心,悲观绝望到自残自杀,或者导致代际传承,让悲剧一代代重演。
有数据统计,约1/3长期遭受家暴的PTSD患者在专业的治疗下,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疗愈。
如果你身边也出现了因为家暴而出现PTSD的受害者,请多给予一些耐心和关怀,一起协助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医疗救助。
只有时间和专业人士的双重疗愈,才能帮助他们真正走出往日的阴影。

不要用家务事来弱化家暴的危害,发生在家庭范围内的暴力,仍是暴力。
反家暴是国家、社会乃至每个个体的共同责任。希望每个目睹悲剧发生的人,都能伸出手,及时拉他们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