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一生水》解读(五)

2022-06-23 00:14 作者:AugustFool  | 我要投稿

可以说,信息流承载着信息,于流动中生成“信息之天地”。

人传达信息流,于此划开边界,创造并指向了一个“信息流场域”,把事物之叙述存在其中并关纳,由此合成符号。

比如说,左引号“就起到了开放的作用,右引号”就起到了关纳的作用,开关以“合”,起到承载的作用。

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符号构造语言,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交流信息,由此创造“言语场域”。

于此符号场域中创造名谓,可以生成此名谓的“正”、“反”、“同”、“异”,以“化”与“合”。


可以用各种名谓来表达“信息场域”:“符号空间”、“语言天地”、“意识形态”、“逻各斯”、“理念世界”等等。

名字不同,所指可以一致。例如,天地,东西,空间,场域四个词可以异名同谓。

名字相同,所指可以不同。

例如,神明可以指星辰与雷电,可以指电子与光子,还可以指人。

有个指,有共指。

符号,符号之能指,符号之所指是可以流动变化的,由此符号之意指亦可以变化。

意指亦能作为流动之“指”,因此符号之意流是可以流动变化的。

即使多次地,从多个角度反复,也未必能把想表达的事物说明。

信息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因此,《易·系辞上》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一、二、三、以“一”组成。

四的契文字形,是四个“一”堆叠而成。

五的契文字形,是“二”之中有“X”,为交流化合之意。

六的契文字形,像是“介”,侌昜,聚散之意。

七的契文字形,是“十”的字形,是北斗众星于春、夏、秋、冬所指之线相交之形。

八的契约字形,就是“八”。八是“分”的原文字,四季分八节。

九的契文字形,是七字加“已”字,可以理解为北斗众星已周转一圈。

十的契文字形,是“一”旋转90度的垂直版“|”,字形于春秋战国时期演变为“十”。

大一,水二,天三,地四,五交流,化合为神明。

侌昜成六气,北斗形七指四时。沧燃湿燥奏八节,九星周转谓之岁,过周成十而复始。

〇,口,亦无亦有。

上“五”下“口”,则形成“吾”的契文字形。


吕洞宾作《七言》曰:“天生一物变三才,交感阴阳结圣胎。”

人于生命之始,未区分“我”与“非我”,婴儿处于“一”之中,处于“原始混沌之水”之中。

一切事物的信息不断流淌于婴儿,婴儿于不断地感觉中,于“水”中创造,开天辟地,建立场域。

从此,人于“道”中经历一切,以有无形成神明,以神明形成意识,重复地建设场域。


划分场域之内外,在道中反复经历事物,复制事物之“形象”。

反复地制作形象,一些并立的形像在场域中发生差异,形成对立之镜像。

反复地建立差异的、对立的对象,始有“非我”与“我”,由此形成想象之能力。

构造形式与模态的映射关系,将事物以符号指代,能通过符号进行表述,就形成语法能力。


声音隐蔽于东西,东西显现于光色。

对人来说,明亮到一定程度,就什么都看不见了,跟黑暗非常相似。声响到一定程度,就什么都听不见了,跟幽寂非常相似。

暗化神,神化明,明化暗,暗亦为神。可以说“神明”互相划破、驱散、遮蔽、覆盖。

人的意识可以转化为“东西”进行传播,就如日月投射出光明,光就如同日月之语言。

明光可对东西揭露和遮蔽,语言亦如此,具有指向性的同时,也具有遮蔽性。

因此,“神明”具有意向性,正如在人看来,光是“照向”某个方向一样。


显明中可以隐藏着神秘,而神秘中可以包含着日常。

一切在场事物,不是藏匿,就是现身。

然而,事物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始终有还未在场之神秘事物。

人对事物的认识,有已知与未知。

已知,现身,为明。藏匿,未知,为神。

某事物“明”,引人注目,却可能让人忽略其他事物。

某事物“神”,听而不闻,却可能使人注意此有异常。

再划分之,人对于事物的认识,就有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已知和未知的未知四种。


神代表“有”声,震撼,明代表“无”声,平息。

可以说,人之神明既有隐含东西的外放性,又有凸显东西的内收性,亦可以说人之神明具有凸显东西的外放性,又有隐含东西的内收性。

神倾向由内往外传递,明倾向由内从外接收到;神表现为有声的,明表现为无声的。

意识场域隐含并凸显东西,内外和收放相互转化,体现出先后之方向性。


意识为神明,有“明”,有“神”。

“神明”,能体验和认识,能传播和流转的,能揭露和遮蔽的太之场域运动。

“我”的“外在”是相对开放的场域,“我”的“内在”是相对收关的场域。

事物从“外”场域通达于“内”场域,为明。

事物从“内”场域通达于“外”场域,为神。

言传为明,意会为神,神明,启示与影响。

事物如从外对内传述,“我”感觉事物,为明。

“我”启示事物,事物如从内对外传述,为神。

事物有可传达、可感觉、不可感觉、不可传达。


人由表及里,感觉东西并通过理解体会,以更深地感觉东西。

人的认识,能以由一般到特殊,又从特殊到一般的形式进行,就如“看山,是山;看的山不仅仅是山;看,山还是山。”

神明运动之流程,即体验和认识、传播和流转、揭露和遮蔽等种种运动变化,可以统称为侌和昜,或者说陰和陽。


明变为神,一道光照耀于“心”,如雷电般回响,形变为意。

神变为明,一道电迸发于“心”,如日月般流转,意变为形。

明中有神,人以“明”对东西进行思想,东西就作为“神”,

神中有明,人以“神”对东西进行传达,东西就作为“明”。

侌,通神合明,昜,神化明达。侌昜,出神入化,聚明会神。


大一生水而起,以天地承神明,以侌昜化转合。

太侌,笼统形象。

少昜,分析比较。

少侌,梳理合并。

太昜,明确具体。

沧,统计归纳。

然,运算演绎。

湿,综合论述。

燥,抽象概括。

岁:总结统一。

反思,思想之思想,思想至思想,以返回思想本身并对其思想进行生成。

人之神明,以“反思”为始,以“返思”为终,周而或始。


大者,以天地为炉鼎,以神明用符箓。

大自然处处皆神明。人感觉天地而共鸣,作出反馈而响应,亦谓神明。

“天地”作为一个场域,是内外通一的,人亦如此,意识场域是内外连通的。

“我”既于外场域之内,亦于内场域之外。


雷电一闪,声音到达而消逝,然而人可以在“神”中体会到超越时空之感动。

《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明”亦如此。

光与音,体现了时空之距离,东西运动之差异,却超越了时空。

人,亦可以传递穿越时空的感动。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信息交流,以形传神,明意忘形。

陶渊明《饮酒·其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大一生水》解读(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