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转载】封建的小市民文艺

2022-06-23 00:08 作者:大方  | 我要投稿

摘自《茅盾全集》第十九卷:中国文论二集

本文最初发表于1933

一九三〇年,中国的武侠小说盛极一时。自《江湖奇侠传》以下,摹仿因袭的武侠小说,少说也有百来种罢。同时国产影片方面,也是“武侠片"的全盛时代;《火烧红莲寺》出足了风头以后,一时以“火烧……”号召的影片恐怕也有十来种。

这些小说的读者大部分是小市民——即所谓小资产阶级;而这些影片的看客更无例外地是小市民,特别是小市民层的青年(小学生和店员)梦魂中也念念不忘于金罗汉和红姑(两个都是《火烧红莲寺》里的重要侠客)。

这种“武侠狂”的现象不是偶然的。一方面这是封建的小市民要求“出路”的反映,而另一方面,这又是封建势力对于动摇中的小市民给的一碗迷魂汤。小市民痛恨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于是武侠小说或影片中也得攻击贪污土劣,但同时却也抬出了清宫廉吏,有土而不豪,是绅而不劣,作为对照,替统治阶级辩护。小市民渴望“出路”,于是小说或影片中就有了“为民除害”的侠客,并且这些侠客一定又依靠着什么圣明长官,公正士绅,并且另一班“在野”的侠客一定又是坏蛋,无恶不作。侠客是英雄,这就暗示着小市民要解除痛苦还须仰仗不世出的英雄,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力量。并且要做侠客的唯一资格是忠孝节义,而侠客所保护者也只是那些忠孝节义的老百姓,这又在稳定了小市民动摇的消极作用外加添了积极作用:培厚那封建思想的基础。

另外还有加味的佐料:非科学的神怪的武技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定命论。

这样,本来就有封建意识的小市民就无论如何跳不出封建思想的手掌了。他们中间血性差些的,就从书页上和银幕上得到了“过屠门而大嚼”的满足;他们中河血性刚强的人就要离乡背井,入深山访求异人学道。这弃家学道的一幕也许会使若干家庭发生扰乱,然而社会上却太太平平少了捣乱分子了。

所以从各方面看,武侠小说和影片是纯粹的封建思想的文艺。陶希圣曾说《火烧红莲寺》一方面也是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意识的反映(大意如此,原文记不清楚了),恐怕他没有把《火烧红莲寺》从头看过罢。《火烧红莲寺》虽然中间有一段“反清”的故事,近乎民族思想,可是这一段在结构上前后没有密切的关系,是硬扎上去的,而且材料也太历史的,很觉沉闷,看客显然不欢迎,不感动〈其他的武侠小说也有这么加上了“反清”的结构的)。因此我们不能不说《红莲寺》的主要材料是封建思想,主要作用是传播封建思想。

《火烧红蓬寺》对于小市民层的魔力之大,只要你一到那开映这影片的影戏院内就可以看到。叫好,拍掌,在那些影戏院里是不禁的;从头到尾,你是在狂热的包围中,而每逢影片中剑侠放飞剑互相斗争的时候,看客们的狂呼就同作战一般。他们对红姑的飞降而喝采,并不是因为那红姑是女明星胡蝶所扮演,而是因为那红姑是一个女剑侠,是《火烧红莲寺》的中心人物:他们对于影片的批评从来不会是某某明星扮演某某角色的表情哪样好哪样坏,他们是批评昆仑派如何,崆峒派如何的!在他们,影戏不复是“戏”,而是真实!如果说国产影片而有对于广大的群众感情起作用的,那就得首推《火烧红莲寺》了。

从银幕上的《火烧红莲寺》又成为“连环图画小说”的《火烧红莲寺》实在是简陋得多了,可是那风魔人心的效力依然不减。看过《火烧红莲寺》影片的小市民青年依然喜欢从那简陋的“连环图画小说”上温习他们梦想中的英雄好汉。他们这时的心情完全不是艺术的欣赏而是英雄的崇拜,是对于超人的生活和行为的迷醉向往了。在没有影戏院的内地乡镇,此种“连环图画小说”的《火烧红莲寺》就代替了影片。

然而中国社会并非是单纯的封建社会,中国统治阶级的意识也不是单纯的封建意识。因此纯粹封建思想的《火烧红莲寺》在既成为有力的煽动工具以后,一方面固然为统治阶级所乐意,而另一方面却也有许多点为统治阶级所不喜,尤其是把小市民层青年的愤激的情绪导入了仅仅消极作用的“入山学道”。在昔封建时代,这样消极的引导大概已经很够弭乱消灾;而在不是单纯封建的现代中国,此种消极的引导就很不够,且不经济。小市民层要求“出路"的愤涨心情可以使之转换方向,成为对于统治阶级积极有利。这是意大利,德同,日本的法西斯蒂行之而有成效的。怎样稳定小市民层,现在实已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大问题,特别在中国。怎样夺取小市民层,又是现在大大小小在朝在野各政团所腐心焦虑的一火事件。他们中间既然大家都没有三山五岳的剑客,他们更不取落后的画符持咒的黄巾的办法(那是山东新近破获的妖匪天皇地皇人皇干的),于是神怪的封建的“超人主义”的《火烧红莲寺》就无功而有罪了!这结果就是《火烧红莲寺》的禁止映演!

这就是《火烧红莲寺》的一重公案。可是封建的小市民文艺,并不因此而绝迹。神怪色彩较淡的武侠影片仍在映演,武侠小说也还有潜势力。一方面“连环图画小说”的《火烧红莲寺》代替了影片而深入到穷乡僻壤。

小市民文艺另有一种半封建的形式,那就是《啼笑因缘》。这部小说既摄制为电影,又编排为舞台剧,为弹词——就只还没有改制成“连环图画小说”。这部小说的读者大部分是小市民层中的成年人。并且对于群众心理的作用上,《啼笑因缘》和《火烧红莲寺》也截然不同。《啼笑因缘》是感伤的气分多,因面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就觉得远不如《火烧红莲寺》那样对劲了。

关于《啼笑因缘》,我们将来再讨论罢。

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三日。

 

PS:搜索的时候顺便看到一些论文“拉踩”这篇,说这是精英主义,但断然不敢引用原文直接对抗,也是笑啦

【转载】封建的小市民文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