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

2023-02-21 21:00 作者:袁史部落  | 我要投稿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背景

(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2)经济: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思想: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

(4)不少士人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重要波澜。

2.思想

(1)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2)认为人皆有私,要顺“自然之性”,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3)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4)提出“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王夫之

(1)特点: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2)思想

①本体论:强调“理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

②认识论: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即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

③伦理学: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2.黄宗羲

(1)特点: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2)思想

①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

②认为臣对君的关系是平等的“师友”,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③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3.顾炎武

(1)特点:倡导“经世致用”。

(2)思想

①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②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3)影响

①其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②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4.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影响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拓展一:比较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异同

(1)相同点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

②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批判地继承儒学,主张“经世致用”。

(2)不同点

①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

③王夫之: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拓展二:明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思想家李贽,指出孔孟学说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等观点。

2.反对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明末清初黄宗羲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同时提出言论自由、对统治者进行监督等观点;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3.提倡经世致用。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时代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总之,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

拓展三: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无法从根本上突破传统伦理学说的罗网,无法建立起新的伦理学说体系。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强化专制统治,大兴文字狱,压制反清的民主思想。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