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见闻录
最近的这一期视频说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又反人性,多么多么特殊,其实这个观点我是不敢苟同的。本来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撕扯想私信聊聊,但是500字不足以把问题掰扯清楚,所以还是单独开一页说说好了。
日本人到了二战时期集体疯魔化的原因非常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一些问题我认为UP并没有注意到,限于本人有限的阅读量,我也就说说我知道的内容,以供参考。
首先,日本一系列问题的根源,确实是在于那个僵化的社会结构,这一点我是完全同意的。我们都知道的是,虽然明治维新以富国强兵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本主义改革和工业化,但是产生的社会财富的大头都落入到了少数权贵手里,普通平民有些吃到了点毛毛雨,有些群体,就比如农民,身上的负担反而更重了。
而日本普通人在这种场景下没有造反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两个:
1、在日本的漫漫历史中,带领、组织和号召普通人起来造反的,除了他们的领主,最主要的就是僧院。特别是净土宗那个[一向一揆],四舍五入约等于日本版的白莲教。大名鼎鼎的“佛敌”第六天魔王的比叡山本愿寺BBQ,烧的就是他们。因为僧院势力早就极度膨胀,成了个超级大名。而净土宗也一直都是日本最大的宗派。
明治维新以后推行的国家神道,其中一个目的其实就是抵消佛教的影响。这票秃驴在日本的政治史上影响极大,但是时过境迁,加上明治政府一套组合拳下去,僧院势力其实渐渐被瓦解了。
同时,因为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带有封建性质的改革,所以地方上的武士地主仍然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这点到今天都是如此,看看日本的地方选举和那蛋疼的农会就知道了。
2、相较于过去完全锁死的社会流动,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人实际上终于有了一个上升渠道,就是当兵。
顺说,UP说中国的科举制是个骗局,这我完全无法认同。诚然,科举是有门槛的,但看看中国在人才任用选拔制度上的演变就知道,科举制可以说算是非常公平了。
关于科举制的发生和演化,某个我们都知道的,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通辽仓鼠曾经做过一期视频,讲得已经比较清楚了。只是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可汗在他的视频里说,真正打击了门阀势力的是黄巢,这个说法是不完全的。
“天街踏尽公卿骨”确实是给了门阀势力最后一记沉重的暴击,但其实门阀势力在武后当政以后,就开始萎缩了。毕竟武后篡权的性质我们都清楚,基于当时的社会状况,除了任用亲族,武则天更喜欢起用一些原本的边缘群体。同时,正是在武后手里,科举制被完善了。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原本几乎又一次垄断了政治权力的门阀势力一点点被排挤出去了。
科举制,就是针对门阀势力在原本的察举制下,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而诞生的。
而察举制,则是基于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形成,郡县制和全新的官僚体制产生的巨大人才缺口,以及过往的世卿世禄制导致士卿集团对政治权力的代际传承和垄断,从而对公伯“王权”形成的威胁而诞生的。
日本的大化改新,无非是从世卿世禄制变成了跟汉末一样被玩坏了的察举制而已。
大化改新是一场对唐王朝各方面生搬硬套的照抄,从语言、文字到章服,甚至修了个京城还是左边叫长安右边叫洛阳(结果在近代给整出了“以倭代唐”的冷笑话)。然而偏偏最关键的科举制和“班田制”出了岔子,因为水土不服和内部政治斗争,变成了“日本特色”
绕远了。
说起日本的军国主义之路,大家都会注意到二二六兵变。但自明治维新以降,日本的兵变其实并不少。
就比如戊辰战争和更早一点的“脱队骚动”。
这些事情都导致日本的当权者意识到一件事,原来不止传统的封建大名会犯上作乱,编练的新式军队也是会因为待遇等问题而哗变的。
再加上武士集团本来就是倒幕运动绝对的主力,而且明治维新的目标就是富国强兵,所以明治时代开始,日本始终走的是一种先军路线。
军队享有当时社会上最优厚的待遇,物资配给也是优先保障军队。而自从幕末的“奇兵队”,当兵不再是武士阶级的特权,军队向社会打开了招募的大门。
对于整天苦哈哈望不到头的普通人来说,想过上好日子,怎么办?当兵啊!
自己当不了兵,那就送儿子当兵。
一时之间,不但家家户户都盼着生儿子,生了儿子取的名字也都是什么“雄”啊“勇”啊的,带着武德色彩的名字。然后等着拉扯大了,削尖脑袋塞进军队里
在当时,底层出身的穷苦士兵除了军饷之外,把军队配发的补给和被服拿回去给家里,改善家人生活条件是普遍状况。绝大多数普通的日本人,一辈子都吃不到大米。而在军队,大米是被行政命令要求的必须保障,甚至搞得平安贵族的特产“脚气病”(维生素B缺乏)一时在军中蔓延,而社会上却因为稻米供应紧张而闹出了米骚动,也是黑色幽默。
而军人想要提高待遇和晋升,自然就要通过战争来立军功咯。
毕竟,要说熬资历,上层军官的位置都被各路武士老爷们把持着,能熬到曹长也就基本上到头了。
同时,自从甲午开始,日本之后一路的经济发展,基本上都绕不开战争红利。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拐着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弯。
日俄战争,特别是旅顺口带来的巨大伤亡,导致日本第一次爆发了反战潮。日本比较早一批的左翼人士也多半是在这一波运动中诞生的。(比较讽刺的是,若干年后,这帮人里的大多数都开始盛赞皇国了)
随后到来的1907经济危机,同样冲击到了日本,当时日本社会一片窒息之感。然后,1914经济危机又来了。然而这一次,日本却吃到了一战刺激下的经济红利,一路向好。
于是,日本人就这样默契地达成了一种社会共识:反战,不好;战争,好,不是小好,是大好!越大越好!
同时,在日本的政治权力核心那里。
因为大政奉还,之前挂机了近千年的天皇突然就回到了政治的中心。此情此景之下,天皇当然不会对武士集团有多么信任。对于天皇来说,不论幕府还是倒幕志士,其实都是乱党,拿着刀子的乱党。他更信任的,同时也是他唯一能用的,其实也就是身边的皇亲国戚和各路“华族”。连那个著名的“平民首相”伊藤博文都是华族出身,他甚至还在平民院里鼓吹,让平民议员要“懂点事”。
日本的平民政治,其实从头到尾都只是个橡皮图章。
但是碍于现实,军部的力量就是巨大的,无可忽视的。
虽然在“用血和剑,争取阳光下的土地”采取扩张政策的问题上是共识的,但是贵族们组成的文官内阁跟军部不一样在于,他们更清醒一些。知道仅凭日本的国力,想一口气吃成胖子容易把自己撑死。所以采取的是徐徐推进,缓步蚕食的政策。
但是军部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对于求战,凭军功晋升这点,你别管什么武士贵族老爷还是基层的大头兵,其实思路是一致的。
而且本来军队就是明治以后日本政权的核心,结果那帮天上掉下来的贵族老爷们却把持着政治权力压在他们头上,他们当然是会不爽的。
只要战争开打,那文官内阁就必须靠边站。而且晋升到更高的位置,对着那些鼻孔朝天的贵族老爷们,说话也更有底气。
日本在这一时期的下克上,跟战国时代的下克上是很不一样的。
战国时代的下克上,是上级的领主们因为主君对手下的地头蛇不放心,所以非要捞到身边看着。结果他们不在,他们手底下更下一级的地头蛇就把持了实权。然后打着自家主君的名号在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而近代日本军队的下克上,实际上是军部在刻意纵容下级军官搞事,他们才好讨到口实,在政治斗争中打击自己的对手。不论是“二二六”还是“九一八”,莫不如是。
九一八事变之后,内阁本来是想要坚决严厉处分关东军的,但在军部的阻挠之下,最后只好变成了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而在军部这种刻意的,有意无意的鼓动之下,这种好战思想裹挟着“武士道”和“忠君爱国”,以及日本政府煽动的其他诸如种族优越理论、生存空间焦虑以及那个最道貌岸然和可笑的“打倒米英鬼畜,解放全亚洲”的“大东亚共荣”,顺着军队传遍了整个日本社会。在包括道德、优越感、使命感等多个层面,完成了对日本社会的洗脑。
于是,在这些多重因素的叠加之下,日本基本上是莫名其妙无声无息地完成了整个社会思想的总动员,把日本打造成了一个超大型的兵营和战争生产机器。
所以你看,日本这个军国主义很特殊吗?反人性吗?其实一点也不,甚至还有些拙劣。
不过是丰臣秀吉故事重演而已。
丰臣秀吉打朝鲜,甚至还想征服中原和印度,除了他自己“天下布武”以后的膨胀,更因为手底下毛毛多的武士在太平了以后没仗打,讨不到封。那这种情况下,上头的当权者要是胆敢阻止他们出去找个敌人磨磨刀,要么你自己滚蛋,要么我帮你滚蛋,选一个呗。
日本近代的事情,不过是以更大的规模和影响,又兜了那么一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