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1中的德系轰炸机:Gotha G.IV
战地1所有轰炸机中,有一款可以投掷鱼雷的德系双引擎轰炸机,名叫“戈塔G.IV”,虽然人气不如伊利亚穆罗梅茨,但使用它的玩家仍然不在少数。在现实一战中,戈塔G.IV并不是战地1所称的轻型轰炸机,而是一种双引擎的远程重型轰炸机。如果说在它之前对英国实施空袭的齐柏林飞艇给英国人造成了最初的惶恐,那么戈塔G.IV重型轰炸机则施加给英国人真正的恐怖。尽管由这些轰炸机给英国多个城市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不如传说的那样高,但是这些体态修长的重型轰炸机仍然给大不列颠投下了深深的阴影,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戈塔”这个词和U艇(德国潜艇)并列为最让英国人闻而色变的专有名词。

1916年9月服役的戈塔G.Ⅲ轰炸机是一战中期德国陆军空勤队最好的轰炸机。虽然性能不错,不过该机没有赢得军方的大订单,原因很简单,德国航空总监已经将目光盯在了戈塔飞机制造厂的最新设计—戈塔G.IV上了。这将是到那时为止最成熟的戈塔重轰,其机身尺寸、动力方案和载弹量等虽然都和G.Ⅲ差不多,但在许多细节上做出了改进。
战场反馈表明G.Ⅲ的后部机枪手无法有效兼顾机背的后向机枪和机腹的那挺机枪,于是布克哈德为G.IV设计了著名的“戈塔式通道”,他去除了机身下部的蒙皮,使后半部机身完全中空,同时在前半部机身安装了一个4.6米长的机枪手通道,后部机枪手身处其中,便可以灵活地操纵机背和机腹机枪了。而通过他变换位置向后射击,理论上戈塔G.IV可以压制任何从后方和下方接近的敌机。
另外在机身构造上,变部分织物蒙皮为全部采取木夹板,以增强机身强度。结果此举后来收获意外效果:当不得不在海上迫降时,机身的浮力显著增强。

军方对G.IV极为满意,在1916年8月4日即向戈塔订购52架,这批飞机到当年11月全部完成。此后,军方又向西门子-舒克特公司和LVG公司分别订购了80架和100架,按照生产许可,两者分别在1917年5月和8月完成交付,使得戈塔G.IV的总产量达到232架,为各型号之最。不过由后面两家公司制造的授权产品和戈塔的“原装货”相比存在质量差异,后来有相当部分被送去了训练单位。
随着最强劲的戈塔G.IV在1916年底的入役,这种重型轰炸机也将告别在内陆桥梁和战壕上空的小规模行动,而展开真正具有重大意义的空袭,那就是指向英国的战略轰炸。早在一战爆发之初,德国人就开始追逐能够从空中打击英国本土的手段,在威廉·西克特少将的主持下,对此项作战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苦于当时没有合适的航空兵器才暂未变成现实。当齐柏林飞艇终于向不列颠投下炸弹后,德国对英国的战略轰炸也就迈出了第一步。不过到1916年底,在日益高昂的代价面前,德军已经清楚地了解到齐柏林飞艇难获大的成功,它应该让位给技术日趋成熟、造价和人力成本也更省的重型轰炸机了。

1916年11月28日清晨,德国轰炸机首次空袭伦敦,一架LVG C.IB飞机从位于比利时的基地出发,向维多利亚火车站附近扔下了60千克炸弹,引发当地不小的骚动,尽管这次投弹的目标实际上是与火车站相距甚远的英国海军部大楼。这番尝试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德国航空部队,使用更有效的武器也即戈塔轰炸机空袭伦敦的方案,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准备阶段。
德军为戈塔G.IV专门编组了航空单位,也即由恩斯特·布兰登堡(Ernst Brandenburg)上尉所指挥的驻比利时的第3轰炸机联队,由于其后的行动都指向伦敦及英格兰东南部工业区,这个联队很快就以“英格兰联队”而知名。在接收戈塔G.IV之后,第3联队立即展开适应性训练,而地勤人员则发现这种飞机的养护工序颇为繁琐,有人为此抱怨“每次升空前都要做太多的准备工作”,但不管怎样,到1917年4月时,这支部队已经基本上做好了出击准备。

5月25日,布兰登堡上尉收到密令:代号“土耳其十字”的空袭于今日正式开始!于是第3联队可用的20余架“戈塔”在当天下午几乎全部上阵,直扑伦敦而去。不过,由于目标地区天气不佳,戈塔机群在飞临英格兰后只得中途改变目标,朝海峡港口福克斯通飞去。
这是一个炎热的星期五午后,位于英国东南沿岸的肯特郡东部港城福克斯通,正处在晴空万里之下。一所中学里的学生们抬头仰望,突然看到一群飞机出现在远处天际,随后越飞越近,那是编成两队的体形细长的飞机,在空中大致组成了松散的V字队形。这些飞机是如此大摇大摆,又是如此如入无人之境,许多当地人还以为那是英国自己的飞机呢。

可是炸弹带着尖厉的啸声猛扑而下,福克斯通的学校、楼房、火车站等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许多人被席卷其中、生死难测。在遍地哀鸿中,仍有几位冷静人士在细察情况,其中一位称来者有如“蓝色苍穹中的亮银色飞虫”,另有一位有识者指出那是21架德国的“鸽子”式飞机—他们当然并不认得此前从未出现过的“戈塔”。
这次空袭在福克斯通造成可怕的后果,“戈塔”在当地扔下超过4吨炸弹,当场杀死72人,炸伤91人,若将这些飞机于归途中在别处造成的零星杀伤算上,则共造成95死192伤!这比到那时为止最糟的一次“齐柏林”空袭还要糟糕,此前的“齐柏林”伤亡纪录是在1915年10月14日至15日夜间创下的,当时共有71死128伤。要知道,在戈塔式重轰上阵之前,由袭击英国的各类德国飞机所造成的英国人员死亡总数加起来也只有25人而已。

本来,随着各种反制手段的到位,英国公众对齐柏林飞艇的恐慌情绪已经大为下降,但是5月25日下午的这种新恐惧,再次将英国人拖回噩梦中。在一段时间里,英国公众将这种高高飞在自己头顶的德国飞机称为“嗡嗡机”,而在二十多年后,另一种德国武器将“继承”“嗡嗡”这一名号,那就是V型飞弹。
再一次的,空袭成为英国公众最为关注的事。而第3联队在5月的这次出击,只是戈塔轰炸机对英国8次日间空袭中的第一次。第二次空袭发生在6月5日,目标是肯特郡的希尔尼斯,不过这次行动规模不大,所造成的损失也比较轻微。当英国媒体仍在因5月25日所蒙受的重大伤亡—福克斯通受难者中的75%是妇女和儿童—而对德国人的野蛮举动大张挞伐时,一次新的更可怕的空中打击又接踵而至了,而且这次炸弹是直接砸到了英国首都伦敦。
6月13日中午,第3联队的14架戈塔G.IV从比利时的根特基地出发,飞越280千米直抵伦敦上空,在英国战斗机没有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的情况下实施投弹,而此时在地面上奋力开火的高炮甚至伤不着“戈塔”一丝一毫。近4.5吨炸弹砸向了这座英国的心脏城市,多达162人被炸死,另有426人受伤,人员损失程度前所未有。而在完成投弹之后,这14架戈塔同上次行动中的机群一样,全部安全地飞回了比利时。


一名戈塔G.IV的机组成员在归来后写道:“我们在英格兰的心脏投下了巨大的一击。”而对于这样“一击”的具体情形,他生动描述道:“从空中往下看,这是一幅令人惊惧的画面,敌军火炮发射的炮弹在我们的下方爆裂,而在地面上,整个大地似乎都在震颤。”
这次空袭确实令整个英国都发生了“震颤”。仅仅一所中学里就有18名天真的学生被炸死,这不是战争,这是屠杀。英国报界将6月13日称作英国在这场战争中所经历的最恐怖的一天,而有的史书则将这一天称作是“战争史上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在试图找出为什么伤亡数字这么大的原因时,英国官方宣称其中一个主因是普通市民对于日间空袭的思想准备不足,他们此前只习惯于齐柏林飞艇在晚上来袭,因此在白天看到德国轰炸机时,“许多人都聚集在街道上仰头看着”。但这个解释当然不能掩盖英国本土防空无力的现实,许多戈塔G.IV在快要离开时才受到地面炮火的反击,而一些试图接近“戈塔”的英国战斗机都因为在爬升率和速度等方面的劣势而徒劳无功,曾经有大批战机在混乱中升空,但居然无一能达到“戈塔”的飞行高度。
这次创痛仍未过去,伦敦就在7月7日再次遭到了“戈塔”的袭击,这次空袭又造成54人死亡、190人受伤。英国飞机这一次累计升空100架次,总算是有了斩获:击落1架戈塔G.IV,不过同时本方也有2架坠毁。
从1917年5月到8月,第3轰炸机联队的戈塔式重型轰炸机对英国实施了8次昼间空袭,其中有2次是指向伦敦;而到这年夏天结束前,一个新的名词已广为英国人所知,这就是“戈塔”(Gotha),一个和“U艇”一样令人恐怖的专有名词。

戈塔G.IV重型轰炸机
类型:双发三座远程重型战术/战略轰炸机
原产国:德国
服役时间:1916年10月
总产量:232架
机长:12.2米
翼展:23.7米
机高:3.9米
机翼面积:89.5平方米
空机重:2413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648千克
动力装置:2台梅赛德斯D.IVa型260马力水冷式汽油机
最高时速:140公里/小时
最大续航时间:6小时
实用升限:5000米
最大升限:6500米
武器装备:2-3挺MG-14航空机枪、500千克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