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宝墩:即便风云变迁,文明建立之初的样貌依然若隐若现

成都·宝墩:即便风云变迁,文明建立之初的样貌依然若隐若现
宝墩是一个在影响力上反差极大的遗址。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它很陌生;但对于历史和考古学来说,它的地位极其重要。作为三星堆之前的文化,宝墩奠定了三星堆的基础,但因没有后者那样神秘的出土文物,让这里只能以无闻守护着文明的基石。
探访史前史遗址必须要拨开时代的层层迷雾,才能在面目全非的景象中找到文明建立之初的痕迹。但这个搜寻的过程又并不复杂,我们会在土地尚未改变的功能中找到它们。
时至今日,宝墩依然延续着文明之初的活动——农业生产,即便时间已经跨越了四千五百年。初春的成都乡村气候温和,鸡鸣犬吠,油菜花已经盛放,绿油油的水稻立于水中,古城墙上长着参天的竹林,微风吹过,竹叶摇曳的沙沙声明确地告诉我们这里为何会诞生文明。
根据研究成果,宝墩的先民有两个源头,一是黄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从川西北翻山越岭而来;另一个是长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共汇一处,终于找到天府之国的存在。
当然,就这个结论而言,依然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为何会有迁徙过程?蜀地本身是否就有先民创造文化的可能?
当气候变化,洪水频发,以及二里头和良渚文化的进入,宝墩古城随之消失。之后,这些先民又创造了三星堆文化。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是如何影响的,三星堆那些神秘充满异域感的文化又是如何出现的,这些问题恐怕更令人困惑。
从技术层面而言,步入青铜时代的三星堆文化文物精美华丽,自然无可厚非。但从谁都无法解释的潜意识而言,三星堆的审美更像是某个原初的信仰或思想。它一直存在,只等着科技终于发展到某个程度时得以表现出来。
而文明之所以不同,除了不可更改的地理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一群先民到底在想什么。哪怕只是灵光乍现的想法,都会成为文明建立之初的样貌。它们依附在亘古不变的土地或海洋上,以若隐若现的姿态固守着这个文明的根。
上述感性的见解夹杂对文明神圣性的描绘。走在朴素的宝墩遗址上,内心渐渐产生文明前后归于一处的假想。
那一处,正是农耕文明的土地,是海洋文明的大海,别无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