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蜀亡前夜,蜀汉如何信仰崩塌?

本人姜维粉(正宗的哈哈哈,看头像就知道了),第一次评论小吏的视频,想说一下我对姜维的一些看法,我想应该也是很多姜维粉的想法:
1.姜维九伐中原是穷兵黩武吗?
是的,我是这么认为的。我并不认为姜维是一个完美的人,他九伐中原、没有治理后方的能力,整个战争的代价让蜀地人民来买单,这就是穷兵黩武,没什么好洗的。
2.如何评价姜维的个人能力?
主要评价军事能力,因为姜维在其他方面建树一般。我认为,姜维的军事能力在司马懿、郭淮、丁奉这些前三国时代的老臣陆续凋零后,算得上是那个时期的T1级别。略逊于邓艾,但二者在军事能力上没有质的差别。邓艾对姜维的多次胜利并不完全是能力上的碾压,更多的我认为是国力问题,当攻守之势相异、邓艾主攻姜维防守的时候,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也只能选择偷渡阴平这种不与姜维硬碰硬的险招——事实上,我认为这招的赌博成分并不亚于姜维的敛兵聚谷……
如果比较同时期其他人,姜维的军事能力应该可以说是傲视群雄(这里没有把陆抗放进评价中,因为陆抗主要打的都是防守战,性质和难度都不太一样)当然,必须承认、这主要是因为时无英雄,属于矬子里拔的大个……如果要和关羽诸葛亮司马懿那个级别的统帅来比较的话,把邓艾陆抗姜维全加上感觉也比不了……
其他方面的能力不评价。除了政治能力(邓艾的政治能力真的是emmm……太没有政治敏感度了吧),剩下的能力,姜维被邓艾全线碾压……尤其是生产建设的能力,邓艾真是强了姜维不止一个次元……
3.对姜维敛兵聚谷的战略方针怎么看?
有道理,但我不会这么干……姜维敛兵聚谷的意图大家都明白,也符合姜维这个人爱赌爱弄险的性格。千百年来讨论这个方针可行性的人很多,我不作系统的评价。我个人认为,这个方针有道理,想主动寻求对魏军主力的歼灭战,基本上说是可以稍微追平两国国力差距的唯一机会,但未免也太过冒险了吧……我这个人天生不喜欢冒险赌博……所以如果是我的话,我不会这么干……
4.对费祎之死怎么看?
我个人不认为和姜维有关。我记得是睿哥还是谁做过视频、有过推测,很可能是郭修被俘后为了保全自己在魏国的家人而自我主张所进行的自我牺牲,和姜维应该没有关系。如果事情可以“凑巧+受益”来推测的话,实在是太有罪推论了,我不能认同。
5.对姜维不顾老母投降蜀国的行为怎么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更认同姜维“良田千顷,不在一亩”的想法,年轻人应该有野心有抱负。何况以魏国当时的情况,寒门唯一出头的基本就是邓艾,还广受排挤,以至于最后丧命也与此有关。对于姜维这样一个有理想有野心有抱负的年轻人,选择去蜀汉建功立业我认为完全可以理解,实质上我也更认同这一做法——尽管确实很无情无义……
6.蜀汉灭亡到底有没有姜维的责任?
有的,姜维一定要负一部分责任,但不是全部的责任、更不是主要的责任。姜维穷兵黩武是不假、敛兵聚谷过于冒险也是不假,这些可以说都加速了蜀汉的灭亡,但是主要原因还是刘禅自己没出息、听信宦官谗言,以及蜀中那些豪强官员们的投降主义——我承认这与姜维多年北伐劳而无功有关,但是并不能直接挂钩。没有姜维北伐,蜀汉最多也只能是像东吴一样、成为完成本土化的一支偏安政权,在与曹魏国力差距日益拉大的背景下,灭亡还是早晚的事情。把锅一股脑全推给姜维,他是背不起来的。
7.那你到底粉姜维的什么?
人品、气节、死得其所,以及他的不完美。
姜维后期官拜大将军,但依然不置产业、不纳姬妾,家无余财、生活简朴,国家给的俸禄随手就花完了,而且还不是故意装出来的,是真的觉得这样就够了(曾经的同僚郤正语,应该是真实可信的),一心为了建功立业、不考虑个人享受,我很佩服这样的人品——说真的,在丞相去世的后三国时代,各地豪强疯狂兼并,皇帝群臣大多贪图享乐、甚至鼓励官员斗富(司马炎!说得就是你!别到处看了!)的背景下,这样的人品真的很珍贵……
如果说姜维最初入蜀是单纯的为了建功立业、出人头地,那么也许是受到了诸葛亮的感染、也许是别的什么原因,从他人生最后的一计害三贤就能看得出来,他已经不止满足于单纯的建功立业了——他对兴复汉室、忠君报国是有着绝对的执念的。换句话来说,他的功业必须有且只能有一个对象,那就是兴复汉室、忠于蜀汉政权。否则你根本解释不了他为什么最后要搞一出一计害三贤、宁愿身死也不愿效忠司马昭。
在蜀汉投降之后,谯周等人都被封侯了。就算是姜维不贪图侯爵的地位和财富,以钟会和当时很多人对他的评价,他只要安心投降、应该也是会被委以重用的将才,没准还能统一方军队、再为统帅。甚至后面的秦凉之变,他若不死,司马炎没准就让他去跟秃发树机能对线了……
但他的选择是:“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宁愿以身死魂灭的危险来搏取最后一丝为蜀汉复国、为刘禅再登帝位的希望——哪怕这个政权整体、以及这个皇帝,对他并不能算十分友好(否则也没必要避祸沓中了)——仅就信念和执着程度而言,他可能还胜过诸葛亮。毕竟他连刘备都没见过,出生的时候汉室就已经陷入到几乎完全不能挽救的局面了、他出生的地区也是汉统存在感最弱的地方……
事实上,在星落秋风五丈原后,我认为三国时期的最后一点英雄气就是被姜维和邓艾两个人撑起来的。姜维为了建立功名甘愿舍弃相依为命的母亲、为了理想能够舍弃自己的生命;而邓艾则宁愿赌上自己六十多岁的身体、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翻山越岭以换取一个灭国之功。他们都有着执着的信念,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为了建立功名而奋不顾身。二人给我的感觉,颇有三十年战争时期古斯塔夫和华伦斯坦的即视感。所不同的是,姜维最后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殉身,是真真正正的死得其所;邓艾则死在了阴谋与算计之上、令人扼腕叹息……所以我粉姜维而不是邓艾,不单纯是因为邓艾口吃(哈哈哈对不起邓士载!),还是因为姜维的结局给人一种宿命感、而邓艾的结局实在是太黑暗了……
那么,为什么粉姜维而不是诸葛亮呢?事实上,粉姜维某种意义上就是粉诸葛亮。是粉那种“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的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是粉那种“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理想主义信念;是粉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人格;同时也是难过痛心于那种“运去英雄不自由”的宿命感……
只是,丞相实在是太完美了……完美到让人没法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而姜维则是一个不完美的英雄,他的形象更“亲近”一点,没那么完美、甚至有许多缺点,但不置产业、家无余财的勤俭节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信念,却一点也不输于丞相。
小约翰可汗将评价人物分为个人能力的横轴与理想信念的纵轴,姜维的横轴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疑并不算长,但他的纵轴无疑是超长的、是在两千年历史长河中都能拍得上号的——这就是我粉姜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