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时宝钗”的改革看红楼梦作者的社会理想

2022-09-15 00:53 作者:今天也是平凡的上班族  | 我要投稿

许多人认为红楼梦中包含着作者的政治观念,这话本身不错,然而太多解读将小说中众多角色看作是对某些朝代某些政治人物的隐喻,这就使解读流于肤浅,也抹杀了小说为闺阁立传的主题思想。要承担这些政治理念何必一定要男子?为闺阁立传已经注定这些理想也会交由女子承担。

《论语》中有载,有人问孔子为何不从政,孔子答:“《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正与《大学》中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阐释相合,将对社会的理想由家族中践行,乃至推及社会,即是“为政”。而红楼梦中也有类似的表述,“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小说中男子大多无能而道德败坏,已无法承担辅国治民之职,女子中却多有“可齐家”的人才,以女子之身承担起了男子们没有去承担的“为政”职责。

小说中女子齐家的最经典一例当属五十六回中的改革,探春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省俭开支,又将大观园中能产生收益的项目承包出去增加收入。而宝钗又在探春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第一,帮探春选了合适的人料理差使,免去可能发生的人际纷争;第二,探春改革时免去了交给外面买办采买头油脂粉的钱,令园中的姑娘丫头们自行想办法托关系找家中相熟小厮代买,很容易造成混乱,宝钗则将这件事交给领了承包项目的婆子们,免去可能造成的混乱;第三,令承包了项目的婆子们分出一部分收入给园中其他婆子,减少了婆子们因收入差距可能造成的纷争,也使婆子们整体的收入都得到提高。

宝钗在这一回中得到的评价是“时”,《中庸》当中有“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朱熹有注解:“中无定体,随时而在。”即君子可根据不同时候不同情形进行自我调整,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孟子曾将孔子评作“圣之时者”,可谓是极高的评价,而宝钗在这一回的改革中确实是在践行孔子的“时中”之道。

探春的改革大刀阔斧兴利除弊,然而她本人缺少实践经验,难免存在漏洞。而宝钗则能体察人情,随时俯仰,使贾家能在经济水平下滑的情况下不至于对下人过于吝啬,失了大体统,全了贾家诗礼之家的颜面,更是充分体察了下人们的人情关系,并据此进行调整,使生活在底层的婆子们收入水平能有所提升同时不至于产生纠纷与混乱,既是“时中”的表现,也践行了“保惠于庶民”的政治理念,完成了“齐家”的使命。

宝钗时常被误解为追名逐利的小人形象,被人拿出举例与贾雨村之流混为一谈,其改革措施也时常被污名化,这正犯了宝钗在讨论改革之初所说,“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读书少,自然无从考究宝钗改革时的理念所在。倒是可惜作者一片苦心,借宝钗之口“代佛说法,代圣讲道”,却少有人懂了。

从“时宝钗”的改革看红楼梦作者的社会理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