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物种的崛起:2000-2023手机摄影简史》

2023-04-20 20:22 作者:摄影师李白兔子  | 我要投稿

本文将以 6 个篇章,向你讲述手机摄影,也就是移动影像的前世今生,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每一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我不是专业历史学家,这篇文章或许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我相信它会像是一块拼图,帮你窥见手机摄影的前世今生,成为历史全貌的组成部分。


同时,向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从事移动影像行业的工作者与爱好者致敬。


Part 1

1990 — 2000

前传:银盐帝国的落幕


胶片,一种卤化银感光材料。


当光线照射在上面时,会产生光化学反应,将影像记录在上面,再经由冲印工艺,将影像转移到相纸之上,成为我们所说的“照片”。

这一基于化学反应的过程,已经诞生了一百余年。


你有多久没有见过这“东西”了?

当我想聊手机摄影的发展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手机,而是胶片,和胶片所代表的银盐帝国最后的荣光。


在 1990-2000 年,在胶片和胶片相机那段最后的辉煌岁月里,诞生了无数明星产品,旗舰级胶片单反甚至在对焦、连拍等方面的性能丝毫不逊于后来的顶级数码单反。


45点眼控对焦的佳能EOS-3

放到今天其性能也依然非常强悍

1997 年 2 月,胶片巨头柯达公司的市值更是达到了惊人的 310 亿美元。


但是,正如科幻巨匠 艾萨克·阿西莫夫 在《银河帝国》系列小说里描绘的那样,当一个帝国无比强大,看似会永恒存续的时候,其实可能导致它倾覆的危机即将爆发,并且无法阻挡。


从 1998 年开始,胶片市场开始逐年萎缩。讽刺的是,造成这种萎缩的,正是柯达自己在 1975 年发明的数码相机。因为数码相机每拍一张照片不用额外付费,并能立刻看到影像而无需等待。


柯达公司的史蒂文·塞尚(Steven Sasson)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

1 万像素,磁带记录,需要 20 秒才能拍一张照片。

1999 年,尼康公司发布了旗下第一款数码单反尼康 D1 。2000 年,佳能公司发布 EOS D30。而银盐帝国的缔造者柯达却越来越被边缘化。最终到 2011 年 9 月的时候,柯达公司的市值只剩下了 21 亿美元,十余年时间,市值竟然蒸发了 99% 之多。


一个属于胶片的银盐帝国没落了,另一个属于数码摄影的数字时代,悄然来临。


事实上,正是这种用户需求的改变,导致了胶片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银盐帝国的没落,与数字影像的强势崛起。并且在多年后,催生出更加高速进化和拥有更强自我创新精神的手机摄影(移动影像)。


《银河帝国》系列小说中,帝国的迟暮令人扼腕,基地的崛起令人兴奋,现实中也是如此。


不过,我们不需要为胶片过度哀伤,因为它并未真正死去。在本文后面的章节里,它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归来。并且,其归来与手机摄影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Part 2

2000 — 2010

尬舞:相机与手机的初次融合


就在胶片的银盐帝国逐渐衰落之时,在 2000 年的日本,夏普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拍照的手机——J-Phone(J-SH04)。


世界上第一台拍照手机 J-Phone

这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即拍即看的拍照手机。它使用 11 万像素的 CCD 感光元件,而非如今主流的 CMOS。在随后的 10 年里,手机与相机以或优雅、或怪异的不同方式进行着反复组合、试错。


这并不像一场摄像头与手机之间

甜美约会,

而更像是一场临时凑对的尬舞。


我们看到了诺基亚 N90 系列这样把 3 倍连续光学变焦镜头与屏幕转轴融合的手机,看到了扭动机身拍照的LG C960,看到了第一款拥有 1200 万像素传感器的索尼爱立信 Satio U1,又看到放弃了旋转主轴的滑盖式诺基亚 N95……


一代拍照强机,诺基亚N90。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那时的手机尽管在像素和变焦等方面不断求变,但在移动网络、人机交互和 App 生态建设方面却几乎毫无进展。而这三方面刚好是智能手机与功能机的最大不同,也是后者失败的主要原因。


 

所以,初期拍照手机的失败,

本质是功能机的失败与移动网络的滞后。

后来拍照手机的成功,

更多是借了智能手机的成功

和 3G/4G 网络的东风。


不过,智能手机在摄影上也并非一开始就很成功。比如初代 iPhone 发布于 2007 年,而移动影像的真正爆发,是在三年之后的 2010 年。


那是一个更加激动人心,也更充满传奇的年代。


Part 3

2010 — 2011

奇点 & 起点


在物理学中,将宇宙大爆炸之前的那个点,称为 “奇点”(Singularity)。那是一个密度无限大的点,更是宇宙演化的起源。


而对于手机摄影,或者更精准的说,对移动影像(手机摄影的英文是 Mobile Photography ,即移动影像)来说,在 2010-2011 年间,就迎来了这样的一个奇点。在这个时期里,构成如今手机摄影的绝大多数要素迅速出现,并极速扩张,就如同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我们见到的无数星系诞生一样。


让我们先从 2010 年的 iPhone 4 说起。

iPhone 4 及其摄像头

这台被很多人认为是小屏时代标杆的智能手机,在设计、交互和功能上取得了空前的平衡和成功,以至于被很多安卓手机争相模仿。这台手机,也是史蒂夫·乔布斯发布的最后一台手机。


iPhone 在硬件和交互上的成功令人印象深刻。但对摄影师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作品。虽然第一代 iPhone 在拍照方面并不够出色,但苹果自 2007 年开始就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 IPPA 大赛。

如今,IPPA 被誉为手机摄影界的“奥斯卡”,其意义早已超出了奖项本身,而是成为了一种摄影师的荣誉和肯定,更吸引着全球摄影人的目光。


但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 2011 年,战地摄影师 Rita Leistner 和 Balazs Gardi 等人用 iPhone 4 拍摄的阿富汗战争。从这些作品中,我能明显感受到手机作为一个极为小巧的非专业设备,让镜头前的人们毫无压力感——他们要么自然放松,要么完全没有注意到正在被拍摄。


用 iPhone 4 拍摄的阿富汗战争

通过这些战地摄影师的照片,我能感受到战争,更能感受到每一个人鲜活的生命。在我看来,那是手机摄影第一次真正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也通过这种特长帮助了摄影师的创作。

值得注意的是,Rita Leistner 在用 iPhone 4 拍摄时,不是直接使用默认相机,而是使用了一款名为 Hipstamatic 的第三方 App。这是一款自带“胶片风格滤镜”效果的 App。

Hipstamatic 的拍摄界面,宛如一台胶片相机。

事实上,正是在 2010-2011 年间,App 迎来了全面的爆发。我们今天熟悉的像 Snapseed 这样的修片常青树和 Instagram 这样的全球化图像社交平台,都诞生于 2010-2011 年间。


各种不同功能,不同玩法的摄影类 App 令人大开眼界,有些甚至颠覆了人们对于手机拍照本身的认知。


前文讲述的已经分崩离析的“银盐帝国”,

通过 Snapseed、Hipstamatic、VSCO

等 App 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重生。

你可以在手机上模拟已经停产的胶片,

甚至能复制划痕、灰尘、颗粒等瑕疵。


手机摄影的兴起让胶片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更为普及,更广为人知。这也反应了手机摄影的影响力和能量。


在手机摄影的奇点之年里,还有一个不那么广为人知的事情,影响更加深远。


那就是在 2010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里诞生了一台奇怪的设备,其名为 FrankenCamera。如名字一般,它是一个诡异的“缝合怪”。在功能上,它与其它拍照设备都不同,因为它的用途只有一个——研究计算摄影


 FrankenCamera

后来,研究人员将基于这台奇怪相机的系统移植到了一台诺基亚 N900 手机上,使这台手机拥有了当时其他手机所没有的 HDR 取景和拍摄、多重曝光、HDR 全景摄影、弱光(夜景)拍摄等功能而这些功能,正是如今我们在苹果和安卓手机上司空见惯的。



用 N900 拍摄的更为纯净的夜景照片

计算摄影才刚小试牛刀,效果就令人惊叹。


2010-2011 年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手机在硬件、交互、App 生态、胶片风格复兴和计算摄影等方面同时爆发,可以说是奠定了此后 10 余年的手机摄影的基础。


而手机爆发的奇点,也是传统数码相机的灾难。在 2010 年里,全球数码相机的销量达到了空前的巅峰—— 1 亿 2150 万台(CIPA 数据),但此后便开始逐年下降,再也没有恢复到这个数量。

数码相机(包含卡片机和可换镜相机)的销量数据,

在 2010 年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与此同时,2010-2011 年不仅是整个移动影像的“奇点”,也是国产手机的“起点”


2011年,第一代小米手机发布。小米 1 的出手点很高,拥有和 iPhone 4S 同级的 800 万像素,拍照素质不俗。自那时起,国产互联网手机时代正式开启,而如小米、华为、vivo、OPPO 等如今我们熟知的品牌,开始上演一幕幕围绕设计、围绕影像的精彩好戏。


手机的爆发,甚至还间接促成了相机领域的另一场变革——从 2010 年的索尼 NEX 系列开始,所有相机厂商开始从笨重的单反相机向小巧轻便的微单相机过渡。


某种意义上说,微单之于单反,正如手机之于相机。

相机也好,手机也罢,演化方向愈发相近。

就如同你会发现海洋中的海豚和鲨鱼,

虽然一个是哺乳动物,另一个是鱼类,

但都拥有相似的流线身形、背鳍和胸鳍,

这在生物学上,叫做“趋同进化”。


而这种影像的趋同进化,其实并不仅仅反应在实体上,在理念上,二者也日益接近——手机和微单,都试图让摄影融入生活,走进大众。


但这时,仅靠手机上那一个小小的摄像头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手机的演化之路又一次加速,迎来了奇点之后,宛如寒武纪一样的第二次爆发。


Part 4

2016 — 2019

多摄:第二次爆发


2017 年,非洲,肯尼亚,马赛马拉。气势宏伟的积雨云下,一棵香肠树前,一只长颈鹿在仰着头吃树上的果实。

摄影师:李白兔子(也就是我啦)

这个瞬间被我用 iPhone 7 Plus 的 2× 摄像头记录了下来,并让我在那年的 IPPA 大赛中,斩获了动物组的三等奖。

如果没有 2× 摄像头,那么这张照片是拍不出来的。


不过,iPhone 7 Plus 并非是多摄手机的开创者。在它问世的几年前,就有不少手机使用了双摄方案。只不过那时的双摄是为了追求裸眼 3D 效果,而非后来的变焦。


多摄手机的真正爆发,是在 2016 年。那一年,采用黑白+彩色的双摄方案的华为 P9 与徕卡联合,横空出世。但真正给业界带来改变的,是同年 iPhone 7 Plus 的 1× + 2× 变焦双摄方案。

iPhone 7 Plus 上的变焦双摄模组

不同焦距的组合,让摄影人多了一种不同视角的表现方式。


一年之后,小米 6 发布,同样搭载了 1× + 2× 的变焦双摄,并支持 2× 人像模式。这种多摄方案后来被证明是更优方案,更符合大众和摄影师的需求。


采用变焦双摄的小米 6

当然,2× 镜头的好处还远不止于多了一种视角,还在于提高了更符合人们视觉规律的画面效果。比如 2× 所拍摄的模拟背景虚化的照片就要比 1× 自然很多。因为像人像模式这样模拟相机大光圈镜头所拍摄的浅景深效果,本来就是相机中的 50mm 或 85mm 镜头所擅长,而非广角镜头所擅长的。


2016 年的多摄手机大爆发,还有一些有趣的佐证。那就是在 2016 年,知名图片分享平台 Flickr 统计的全年上传照片的拍摄器材里,手机首次超越相机,达到了 48% 的占比,而单反相机则从上一年的 31% 下滑至 25%。同年,数码相机整体的销量也来到了谷底,仅有 2420 万台,差不多只有 2010 年巅峰期销量的零头。

2016 年的 Flickr 统计数据


但手机革新的脚步,还远没有放慢的迹象。


2016 年,LG G5 成为了第一款搭载超广角摄像头的手机。到了 2019 年,随着 OPPO Reno 10倍变焦版的发布,5× 潜望式长焦摄像头成为了手机上的第三支摄像头。


至此,超广角、广角和长焦摄像头的组合,成为了旗舰级手机的标配。手机上的多摄,也基本达到和小幅超出了过去多数卡片机上镜头所覆盖的范围。


与此同时,和多摄体系一同成熟的,还有更进一步的计算摄影。自动 HDR 技术、夜景模式、长曝光模式和超分算法等新技术层出不穷。计算摄影用最短的时间从实验室中走出,被每一个手机用户握在了掌中。


到了 2019 年,小米 CC9 Pro 发布,搭载 1 亿像素 1/1.33 英寸的主摄,手机开始挑战曾经相机占绝对统治地位的“高像素+大底”领域。

采用 1 亿像素大尺寸传感器的小米 CC9 Pro

不过在战胜了卡片相机并缩短了与专业相机的差距之后,手机发现下一个目标不再是专业单反或微单,反而变成了自己。


因为在算法不断更迭的时候,人们开始对手机所拍摄到的画面效果产生质疑。“高光不过曝,暗部有细节”的画面渐渐显得平淡无味,没什么美感。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将会引发下一轮手机影像的进化。


Part 5

2020 — 2022

联姻,新时代到来


在 2020 年之前,当人们谈论国产手机和手机影像时,往往会提到一个词:“堆料”。这是指厂商将超过用户预期的大量最新硬件和算法“堆”到手机当中(芯片方面也是如此)。


但到了 2020 年前后,人们开始发现这种“堆料”策略渐渐行不通了。或者说,用户对于这种简单的“堆料”开始感到麻木。


因为这些最新的硬件和算法所带来的提升,并不会想过去那样,可以明显被用户所感觉到。一张 1 亿像素的手机照片,和一张 1200 万像素的手机照片,能有多大差别?这是很多手机用户看不出来的。


那么,什么才是可以被用户感知得到的革新,或者说,“堆什么料”用户才会认可呢?


手机厂商突然发现,

他们并不必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因为这个答案其实一直摆在那里。

或者说,知道这个答案的人一直在那里。

那就是传统影像厂商。


当人们发现手机上的虚化模拟效果并不出色,也缺少特色时。德国的蔡司公司给出了答案。2020 年的年底,vivo 宣布与蔡司开启全球影像战略合作,并在随后的 X60 系列手机上,搭载了蔡司人像风格。


当人们觉得手机的成像风格过于趋同时,造就过登月传奇的哈苏做出了尝试。从 2021 年的一加 9 系列到如今的 OPPO Find 系列,哈苏自然色彩被用于手机当中。


而到了 2022 年,集大成者来临。

在这年发布的 小米12S Ultra 上,我们不仅见到了传统“堆料”的成果——挑战手机内部空间极限的 1 英寸超大尺寸传感器,更看到了小米与徕卡联合后所带来的独特的原汁原味的徕卡影调


徕卡经典风格所展现出的克制内敛,但又颇具高级感的色彩,加上没有过度锐化,而是保证了恰到好处的画面细节和氛围感,都是其他对手所没有的。


同时,还有个引来无数模仿的意外功能,那就是徕卡照片水印。这个不干扰画面本身的白底红标水印一经推出,就如野火般蔓延席卷了整个影像圈。不论是不是小米手机所拍摄的照片,甚至不论是不是手机拍摄的照片,都开始争相模仿。

徕卡水印一经推出就火遍全网

摄影师:李白兔子

小米与徕卡的合作,与以往手机厂商的表现也是不同的。


比如在产品的目标上,徕卡和小米都重视光学。徕卡的镜头举世闻名,而小米12S Ultra 也突破性的将 1 英寸大底主摄的镜头规格做到了更加实用的 23mm F1.9,而不是此前其他尝试者的 19mm——那显然太广了,对普通人来说难以驾驭。

23mm 的主摄焦距更适合街头抓拍

摄影师:李白兔子

在这些特点的背后,并非单纯的算法改进、功能迭代或新硬件适配,而是理念和思维的变化。手机厂商开始像影像厂商一样思考,一张好照片,究竟该是怎样的照片。或者说,什么样的照片,才是美的。


这个问题是徕卡思考了百年的,也正是过去手机厂商所忽略的。因为徕卡的起点正是将原本庞大的相机小型化,让原本复杂的相机操作变得普通人也能搞定。并且不只机身,徕卡的众多镜头也体现了这种易于操作和携带的特征,并同时保证了画质的高水准。


我曾在当时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当手机本身的拍摄功能发展到一定程度,

在科技上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

一定会思考摄影的本质——人文精神。

那么,一定会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

遇到早已站在那里的徕卡


当然,在这次现在看是大获成功的合作背后,也是小米与徕卡的大胆冒险。因为一方面没有人敢保证普通用户在经历了多年的“数码味”熏陶之后,还能接受徕卡的“胶片味”;另一方面,究竟选择哪种色彩风格,做到何种程度是既能让普通用户感知到,又不会觉得过分的,同样没有现成的答案。

小米12S Ultra 的色彩极具识别度

幸运的是,如今我们已经看到这次冒险是成功的,并且引领了后续的很多产品,甚至是其他品牌的产品。

硬件上的 1 英寸传感器,

与符合美学的画面明暗对比、质感和色彩,

共同成为了未来手机发展的要素。

手机和手机摄影,

也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种风格。


与此同时,小米等国产手机厂商还意识到了另一点,就是影像文化的重要性。如何让影像不只是一代代产品的宣传噱头,而是能成为逐渐沉淀下来的一笔人文财富?


今天,当小米、华为、vivo、OPPO 等等国产品牌手机都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影像赛事的时候,也说明了手机厂商开始更加重视每一个人在影像文化中的作用。


因为所谓影像文化,指的绝不是某个产品,而是使用这一产品的一个个人,与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影像文化的传承,也可以跨越产品短暂的生命周期,成为一个品牌永恒的财富。


那么,这就是手机影像故事的全部了吗?


Part 6

2023--未来

胶片,AI,与人文


1914 年,当 奥斯卡·巴纳克 拿起第一台徕卡相机,拍下那个著名的广场时,或许没有想到,相机小型化和摄影普及化的任务,会落到看似和摄影毫不相干的手机身上。


德国威兹勒小镇的广场

也就是奥斯卡·巴纳克用徕卡原型机

拍摄的第一张照片所在地

1973 年,当 马丁·库珀 发明第一台民用手机时,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这部移动电话,在未来还要肩负起拍照的重任。

如今手机的拍照实力已经大大超越了前人的想象

而在 2023 年,我们又如何得知未来的手机和手机影像会怎样呢?


也许,我们还真的知道。因为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摄影的媒介和载体如何变换,摄影最核心的特质是不变的。


游戏圈里有一句名言叫做“优雅永不过时”,而在摄影中,优雅也不会过时。优雅的色调、优雅的层次过渡、优雅的质感、优雅的外形设计……优雅一样不会过时的,还有人对影像的决定性作用——拍摄人所见到的景象,反应触动人心的瞬间。


这两点,在 100 年前是这样的,100 年后也是这样的。


就像 2023 年的 小米13 Ultra。当很多人觉得小米12S Ultra 已经达到了手机硬件的天花板,无法再做突破之时,小米13 Ultra 的改进令人眼前一亮。

小米13 Ultra 上的街拍模式是人文影像精神的具体体现

小米同徕卡一道,重新审视了手机镜头的光学品质和成像效果,让画面摆脱了过去只追求锐利的“过度锐化”。同时,经典的徕卡色调风格依然保持,并进一步优化,让这台手机直接拍出的照片,在影调和色彩上与众不同。
这种美学上的进步,正是手机的科技与人文精神结合的结果。

不过度锐化的影像,看起来更为自然亲切。

传统相机的影像特征,逝去的胶片的精髓,都在小米13 Ultra 这样的手机上得到传承和重生。
小米13 Ultra 还有一项特色功能也是大家没有想到,但非常符合人文精神的,那就是街拍模式
这个令人眼前一亮的模式借鉴了专业摄影师在拍摄人文题材时常用的“超焦距”和“陷阱对焦”技巧,将其与手机的图形化界面融合,达到了一般人也可以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从而让每一个小米13 Ultra 用户都可以拥有街头摄影师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捕捉“决定性瞬间”的成功率。

摄影师:李白兔子

此外,这台手机上的四摄也进一步涵盖了 12mm、23mm、45mm(1 英寸主摄裁切)、75mm、120mm 和 240mm(5×摄像头裁切)。焦段上空前齐备,其目的是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无论是注重光学的显像特征还是创新的街拍模式和多焦段摄像头系统,我们从最新的小米13 Ultra 身上看到了未来手机的发展方向,和其背后的驱动力。那就是影像以人为本,符合人的审美和需求的,就是可以放之于未来手机之上的。

重视光学设计的小米13 Ultra

在这一过程中,正如小米与徕卡的合作那样,手机品牌将与传统影像品牌一道,借助如徕卡这样的光学巨匠之力,将光学与计算摄影融合,以让普通用户体验极致光学的拍摄体验和影调之美。
在这一过程中,手机的任务还是将复杂的功能变得易于使用,让复杂的调色和图像处理过程变得感受不到,并在瞬间完成。
这就是手机摄影的进化宗旨——让摄影变得简单。
说到这里,又让我想到了时下流行的 AI 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讨论。很多人会害怕 AI,但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AI 的逐步强大,是为了人而服务的。
就像手机中的 AI,其作用是让照片符合人的审美和喜好,而不是颠覆什么。这就是未来移动影像发展的方向,是人,一切硬件、算法和调校,都会围绕这一点来展开。

摄影师:李白兔子

毕竟,摄影是艺术,而非科学。科学追求的是真理和准确,而艺术追求的是与众不同,不要求准确。

摄影师:李白兔子

我想,当我们谈论未来,比起“硬科幻”式的构思一个未来设备,理清这样的“软科幻”式的未来方向,要更具实际意义。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其实也不仅是移动影像一个领域的目标所在。

Part 7后记:天地、自己、众生
百年前,奥斯卡·巴纳克为了让摄影更简单、更方便、更贴近生活,而发明了徕卡相机。
百年后的今天,移动影像不仅将拍照这件事变得空前便利和普及,更继承了摄影本身对人、对自然、对万物的关注与关怀。

徕卡相机的发明者奥斯卡·巴纳克

如今的手机,特别是与徕卡联合的小米手机,正如当年巴纳克所希望的那样。最后,我想用电影《一代宗师》中那句著名的台词收尾:
“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
手机影像,如今已迈过初见天地的激动,也突破了自己过去的窠臼,而正朝着惠及众生的方向,继续精进。
这三个层次,或许也是每一个使用手机拍照的用户,将会逐步发现、踏入、理解和感受的境界吧。





《新物种的崛起:2000-2023手机摄影简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