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感我之所感——课程设计之我思

2022-04-19 10:15 作者:太阳寒水  | 我要投稿

昨晚,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举行了”聚点计划“之第四次课程思政研讨,研讨中我们就课程设计有一段讨论,讨论的重点是——是否必须要按照周末培训所分享的用一个案例来贯穿更多的知识点,专业和思政同向而行,我们就像现在这样讲完某个知识点后延展一些这个点涉及的思政点就不行吗?其实当时我也只是说了自己的一个模糊的想法,所以今早醒来就准备写点儿文字来捋顺我的思考。

我个人认为这里面涉及的最关键就是对课程设计的认识。对于大部分直接从博士毕业进入高校进行教学的“青椒”来说,教学设计其实是比较难理解和难深入的一个内容。就像我刚开始站上讲台的时候,也往更关注于我能讲什么,我在讲什么,我还要讲什么,此时讲课内容其实是重于设计和形式的。我在2017年第一次担任中兽医学主讲时就是这样,备课时准备了一堆我感觉有意思的可以讲给学生听的内容,然后就天真认为我只要讲到了,这个课就丰富了讲好了,学生就听懂了。

这种状态持续了两年里,我逐渐发现讲得很high,学生课上听得很high,但是考试结果并不理想,感觉学生啥也没记住,这就让我很困惑。这时候该如何归因?如果我们归因于学生,那就会得出地方院校学生生源不好,95后学生不好带等等结论,只是对于年轻老师来说,归因于学生还是会心虚的。而且教育不就是教学的吗,如果学生都是看书就懂,老师也就失业了啊?于是下一个问题就是,我可以在哪里改进呢?我的讲课是不是有问题呢?

对这个问题第一次启发是因为一个综艺节目《相声有新人》。看到不同的人说同一段相声内效果差异会那么大的时候让我突然意识到,经典艺术,比如舞蹈、音乐、相声、评书、乃至电影、电视剧,我们哪怕知道内容还是会不断去回放的原因什么呢?我们一次次投入时间期望获得的是什么呢? 情感体验,场景体验,这个是纯知识无法带来的,而一个能够同时带给学生情感体验的课堂必然会更有吸引力。(心理学也能够证实这点,调动长期记忆是需要调动情绪和情感的。)而完成这个就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就跟导演是一样一样的,需要用镜头语言和故事线把观众带入到导演创造的世界中。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再回头看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程内容分析、课堂设计等时候,才发现这些是对于一个有设计感的课程必不可少的步骤。之后,只要有机会我就一直尝试给不同年龄,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解释中医和兽医专业知识,然后专心注意他们的理解和反馈。然后就发现经常是我以为的重点跟听众听到的重点永远是有偏差的,即我讲到对方接收之间永远是有距离的,总是需要不断修正,而这个距离的情况预测和缩小可能就是教学经验和技能提升的标志之一吧。

带领学生一起真听、真看、真感受中医是什么。这就是我的之后一直在《中兽医学》课上尝试的教学原则。要完成帮助学生体验的目标,就不能把一堆砖块仍那里就行了,而是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学情,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时间对内容进行适宜的”房屋“设计,如果说是导演是用镜头语言来讲影视故事,那么教师就是用知识点和模型串起一个知识的故事,这个故事能够与学生共感,在中医上这叫做“同气相求”。

其实目前我也无法完全达到这种“从心所欲”的讲课状态,而且经过去年一年的培训和理解,除中兽医外的专业课程其实也是可以努力增加这种设计感的。而我所认为的难易其实是对于课程本身的熟悉和理解程度有关。回到昨天的讨论,我个人认为其实不是必须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讲课,而是要用经过思考和设计的方式后更适合的方式来讲课。这可能就是向“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学为中心’‘的具体实践之一吧。

最后,我自己提高的方法之一就是再次当学生,再次听过课以后才明白,其实自己也还是那个不喜欢说教,不喜欢灌水的学生而已。而且,现在学生可以免费看到优秀网络资源太多了,所以,我们如何才能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感受不到的那些东西以打破”茧房“,串联碎片,也许才是现代大学教育深入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如何感我之所感——课程设计之我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