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冕历史时间线——拜占庭(1258-1619)
注:控制范围标识最高为四层色
1级(最深):可直接控制当地事务
2级:可收取稳定税收以及维持军事存在
3级:可收取税收或维持军事存在
4级:在当地拥有最高影响力(该地区事实上不属于主权国家)
巴列奥略王朝(1261-1529)
米海尔八世(1258-1282)
1261:尼西亚帝国夺取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复国,巴列奥略王朝建立

1263:蒙古大军西征,摧毁阿拉伯世界,大量阿拉伯难民逃至近东-巴尔干地区
1267:米海尔八世准许热那亚人定居,并获得商业特权
1271:米海尔八世收回威尼斯与热那亚商业特权
1272:米海尔八世与威尼斯热那亚重新谈判商业划分
1278:尼西亚会议:东西教会第一次进行弥合尝试
1282:西西里晚祷事件:那不勒斯王国分裂,西西里岛成为阿拉贡王国一部分
八世时期帝国整体情况:
帝国外交环境整体良好,由于蒙古大军西征摧毁欧洲与阿拉伯世界,两大地区强国纷纷崩溃,大量难民进入巴尔干-安纳托利亚地区,使得该地区民族成分极为复杂(希腊人(罗马人),拉丁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马扎尔人,意大利人等等),而迈克尔八世不甚良好的经济操作,(发放廉价银币使得与热那亚和威尼斯重新谈判带来的商业利益被对冲大半)并未使得君士坦丁堡元气快速恢复,帝国主要经济来源仍是尼西亚地区。
安德洛尼卡二世(1282-1314)——米海尔九世(1294-1324)
1282:迈克尔八世去世安德罗尼卡二世继位
1284:招募蒙古人充当禁卫军,蒙古人开始进入权力中枢
1294:与热那亚联手击败威尼斯,进一步获得商业独立
1304:击败土耳其人收复西北安纳托利亚
1315:第一次君士坦丁堡会议——帝国第一次通过会议对话来缓解异教宗教冲突
1321:镇压小安德罗尼卡(安德罗尼卡三世)叛乱
1324:击溃塞尔维亚——伊庇鲁斯,将伊庇鲁斯专制国彻底纳入帝国版图

安德洛尼卡二世-迈克尔九世时期帝国整体情况:
安德罗尼卡二世继位,在此期间,安德罗尼卡二世专注于学术研究,使得拜占庭进入一段拜占庭文化与艺术的复兴,但帝国武备相对迈克尔八世时期相对疲软,直到迈克尔九世于1300年正式获得对帝国实际控制权
1324米海尔九世去世,老君士坦丁XI(1324-1349)继位(注,与1449年上位的小君士坦丁XI不同)
1325:君士坦丁堡大学改制,重新收到国家控制
1327:雅典赦令——所有官员不再以民族为主要筛选条件,税制改革,阶梯式税收制度逐步推行
1331:镇压贵族叛乱阴谋
1334:圣约翰学院建设完成,尼西亚大学建立。
1337:雅典大学建立
1341:巴尔干叛乱——对税制与土地进一步改革不满引发贵族叛乱

1342-1344:吉洛特起义,不满于贵族叛军的残酷剥夺,拜占庭叛军控制范围出现大量叛军起义,促使帝国得以快速镇压叛乱
1345:税制/土地改革全面推行,中央政府高度集权。
1347末:黑死病于欧洲爆发
1348:黑死病传入拜占庭,帝国中央集权政府进行及时高效隔离,极大降低死亡率,为帝国各民族对帝国建立强大的向心力。

老君士坦丁十一世时期帝国整体情况:
加强中央集权,扭转自安德罗尼卡二世时期不断下降的中央政府权威,逐步整合境内各民族,促进各宗教派系之间和解。
税制与土地改革使得拜占庭财政以及人力极大充裕,为后续的连续征服提供了基础
1349:老君士坦丁XI意外感染黑死病去世,无直系后代,根据其遗嘱,约翰五世(1349-1391),继位
约翰五世(1349-1391)——
约翰六世(1328-1348,1353-1383)
1352:第二次君士坦丁堡会议召开,设立异教牧首,但所有异教徒必须登记,禁止非牧首允许人士进行异教传教,禁止以异端异教名义在帝国内部进行复仇与征服。
1354:第三次君士坦丁堡会议召开,重申所有牧首必须经过官方许可才可担任
1355:征服塞尔维亚
1357:征服保加利亚
1361:安纳托利亚再征服运动开始
1364:光复安纳托利亚全境
1368: 安条克大学建立
1372:东地中海海战,彻底击溃威尼斯
1374:征服阿尔巴尼亚
1377:占领奥特朗托
1381:夺取南那不勒斯
1384:第四次君士坦丁堡会议召开,重申东正教国教地位但必须尊重帝国公民各自宗教信仰,各宗教圣象可以被尊养但不能被崇拜。

约翰五世-约翰六世时期帝国现状:
接下老君士坦丁XI留下的稳中向好的帝国,内政方面继承了促进宗教和解以及压制神权路线,对外进行大规模征战,同时与神圣罗马帝国交好,使得帝国在意大利半岛站稳脚跟后并未遭受极大针对。
曼努埃尔二世(1391——1425)
约翰七世(1392——1402)
1391:约翰六世去世,曼努埃尔二世(1391-1425)继位
1394:赛车场大会:三大大学为首的第一次全面各方面公开交流辩论
1397:币制改革———为拜占庭建立欧洲-近东金融霸权奠定基础
1399:征服克罗地亚
1400:将亚美尼亚收为保护国

1402:溃败于帖木儿帝国,约翰七世去世,失去亚美尼亚保护国地位,赔款十万金币1404:战区制建立

1405-1410:帝国全民人口普查
1415:重新获得希腊火技术
1420:第五次君士坦丁堡会议召开,进行了教义哲学辩论
曼努埃尔二世时期帝国现状:
内政上稳中向好,军事方面由于对帖木儿帝国失利,暂时进入防守状态
约翰八世(1425-1449)
1425:曼努埃尔二世去世,约翰八世继位
1427:第二次对威尼斯战争胜利,收复克里特岛和克罗地亚
1428:征服瓦拉几亚
1429:登陆克里米亚
1431:重新将亚美尼亚纳入保护国范围
1432:开始进行币制统一
1434:诱导帖木儿帝国内乱
1437:击溃黑羊与白羊联军
1441:攻克罗德岛
1445:收复塞浦路斯
1447:强迫威尼斯及热那亚给予拜占庭贸易特权
1448:币制统一任务于帝国境内基本完成
约翰八世时期帝国政府现状:
对内全面统一币制,对外积极扩张,通过间谍手段使帖木儿帝国内乱,大大消除帝国东部边境隐患

小君士坦丁十一世“闪电”(1449-1499)——托马斯(1444-1484)
1449:约翰八世去世,小君士坦丁十一世继位
1451:征服黑羊白羊
1452:征服叙利亚,收复大马士革
1453:再征服运动发起,成为拜占庭复兴标志
1454:征服西西里岛
1457:第一次罗马-马穆鲁克战争收复耶路撒冷
1458:那不勒斯大学建立
1459:征服那不勒斯王国

1461-1464:干涉帖木儿内战
1463:征服美索不达米亚
1464:东方大学建立
1467:光复罗马,吞并教宗国
1471-1477:东西十字军战争(教皇与君士坦丁牧首互相对对方发起十字军)
1474:彻底击溃匈牙利,匈牙利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1477:米兰战役——天主教十字军被彻底击溃,意大利光复
1479:罗马会议——拜占庭与天主教联盟停战,北意大利萨伏伊王国成为拜占庭朝贡国,米兰王国威尼斯共和国成为拜占庭保护国,拜占庭获得教宗国领土以及北意大利其他国家纳入拜占庭统治,拜占庭归还撒丁岛与科西嘉岛
1482:罗马牧首建立,教皇移驾法兰西
1484:帝国发表《教皇及西教会亵渎行为纲常》,痛批教皇以及天主教会腐败不堪,引起全欧洲地震,天主教神权权威受到极大打击,各君主趁机压制本地神权,多种宗教思想诞生。
1485:第六次君士坦丁堡会议召开——确定意大利地区宗教事务由罗马牧首地位,并将所有主教登记在册,由罗马牧首与帝国政府共同确立主教(地方牧首)人选。
1491:肢解帖木儿帝国
1492:罗马大学建立,拉文纳大学建立
1494:拜占庭货币正式成为欧洲流通基准货币
1495:正式吞并亚美尼亚

小君士坦丁十一世时期帝国现状:
帝国版图急剧扩张,并建立了属于拜占庭的经济军事霸权,内政上不断完善,持续推行币制统一以及压制宗教势力,促进宗教和解,彻底肢解帖木儿帝国使得帝国在东部边境问题上几乎没有压力,让帝国得以彻底控制美索不达米亚,但是急剧扩张尤其是欧洲方向使得拜占庭和欧洲诸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对对方保持着相当高的军事压力,压缩了帝国未来外交的选择方向路径。
海伦娜(1499-1529)——佐伊(1500-1530)
1499:“闪电”小君士坦丁十一世去世,根据遗嘱,海伦娜与佐伊正式继位
1500:与英格兰,瑞典达成联盟
1511:禁止复仇与决斗法令颁布
1514:干涉呼罗珊内战,将呼罗珊纳入朝贡国
1517:马丁路德颁布《九十五条论纲》,整合了各派新天主教核心思想,并提炼出最终成果——新教路德宗诞生,路德宗后续快速成为新教核心派系。
1520:教皇绝罚法王,后与法王决裂,原教皇去世后新教皇寻求拜占庭庇护,从此天主教中心返回罗马
1521:镇压大马士革叛乱
1522:夺取马耳他岛
1524:伦巴第起义,应米兰邀请击退威尼斯与波兰神圣罗马帝国联军,彻底吞并威尼斯,夺取匈牙利部分领土
1527:控制霍尔木兹

海伦娜——佐伊时期帝国现状:维护帝国在意大利半岛的稳定,缓解帝国恶劣的外交环境,并且通过将天主教宗教中心迁回罗马从而逐步影响天主教。
苏莱曼王朝
苏莱曼(查士丁尼三世)(1529-1566)
1529:海伦娜去世,根据其遗嘱,苏莱曼受洗后接过帝国权柄,更名查士丁尼
1532:第七次君士坦丁堡会议——确定关于未来征服地区宗教事务大致章程,邀请大量他国宗教人士参与会议讨论
1532:亚历山大事件——马穆鲁克苏丹于尼罗河畔杀害参与君士坦丁堡会议的马穆鲁克学者,拜占庭——马穆鲁克战争爆发
1534:拜占庭光复亚历山大,为1532死于马穆鲁克苏丹的学者祈祷立碑,大大赢得穆斯林世界好感。
1535:拜占庭正式接过马穆鲁哈里发地位。
1537:征服利比亚,设立亚历山大大学,开罗大学
1541-1544:拜占庭——西班牙,葡萄牙,神圣罗马帝国战争
1543:征服北非
1544:夺取撒丁岛和科西嘉岛
1545:傀儡热那亚
1547:于莫桑比克建立殖民据点
1548:于孟买地区建立据点
1549-1574:修复苏伊士古运河
1551:于新加坡岛建立据点,成立东印度公司
1552:第八次君士坦丁堡会议召开——帝国各宗教代表以及帝国官员和皇帝就世俗政权与各教之间地位关系进行激烈辩论
1554:与楚国结盟,与中华地区交流逐渐频繁
1555:与燕国建立外交关系
1555:苏莱曼法典正式颁布——正式确立皇帝以及帝国政府地位高于各教派教廷,禁止以宗教信仰作为帝国各级官员,大学学员选拔核心标准
1557:于婆罗洲建立据点
1559:拜占庭——葡萄牙印度洋战争葡萄牙割让果阿,拜占庭支付5w金币
1564:拜占庭与楚国,燕国正式签订贸易协议,建立联合贸易公司,并正式与燕国结成军事同盟(拜占庭以不再建立在东南亚的殖民据点为交换换取贸易公司中更大的股权以及楚国不再在中东地区额外铺设贸易站)

苏莱曼时期帝国现状:
征服马穆鲁克让帝国彻底掌控东地中海-红海地区贸易,为拜占庭参与印度洋地区殖民争霸奠定基础,修复苏伊士古运河使得红海——地中海贸易进一步上升,让好望角航线作用大幅度降低,而与迅速崛起的楚国缔结盟约组建联合贸易公司使得帝国可以在以较低成本在东南亚站稳脚跟,并避免与楚国发生直接冲突,为之后拜占庭与神州将其他殖民势力排挤或遏制其南亚和东南亚的活动奠定基础,同时苏莱曼法典让帝国彻底压制宗教势力,让此后数百年宗教无法挑战帝国中央政府权威奠定基础,让其成为超级大国。
曼努埃尔三世(1566-1599)——君士坦丁十二世(1577-1617)
1566:查士丁尼三世去世,曼努埃尔三世继位
1567:翻越高加索山脉,建立据点
1567-1571:逐步占领斯里兰卡
1572:新加坡大学建立,成为帝国首个于东方建立的大学,极大促进拜占庭与中华的交流
1574:苏伊士古运河修复完成,可全面投入使用
1575:首批中华学者进入拜占庭本土,参与学术会议
1575:第九次君士坦丁堡会议召开,成为首个有中华地区人事参与的会议
1575:雅典学术会议召开——与中华地区学者进行大范围辩论
1577:第二次雅典学术会议召开——帝国各派大学与驻帝国各国学者(含中华学者)就帝国教育方向应将重心继续聚焦在各大大学尖端课题研究上还是聚焦全民教育进行激烈学术辩论,该会议将决定帝国未来发展结局
1578:第二批燕楚外交官员正式抵达君士坦丁堡
1579:经过全面考察研究,帝国教育体制改革,开始尝试逐步推行全民教育(该教育规定全民教育必须以希腊语和拉丁语教授)
1579: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选择改信新教,并拒绝退位,成为宗教战争导火索。
1581:神罗天主教诸侯集体拒绝承认鲁道夫二世统治合法性,转而支持马蒂亚斯为神罗皇帝,并得到波兰立陶宛王国支持,宗教战争正式爆发。
1581-1611:宗教战争,又成三十年战争
起因:皇帝改信新教后被拒绝承认
根源:王权与教权冲突的集中爆发
结果: 1——哈布斯堡帝国彻底分裂为西班牙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
2——神圣罗马帝国最终实行宗教宽容,标志宗教改革结束
3——汉诺威协议:现代国际关系雏形诞生
4——神圣罗马帝国国力大为衰减,为拜占庭彻底吞并北意大利减少难度
5——,西班牙衰落,尼德兰崛起
6——机动部署野战炮开始尝试,将欧洲战争水平提高了一个台阶
1584:拜占庭吞并米兰
1587:拜占庭傀儡萨伏伊
1589:米兰大学建立
1594:吞并热那亚
1595:将埃塞俄比亚纳入朝贡国体系
1596:法兰西介入宗教战争
1597:占领阿塞拜疆,迫使瑞士成为朝贡国
曼努埃尔三世时期帝国现状:
帝国逐步将扩张方向从西欧转向南亚,东欧及中东东非,开始转型殖民帝国,同时趁宗教战争前中期各大帝国内乱加紧整合吞并北意大利地区,并加紧做好直接介入宗教战争准备
伊琳娜(1599-1641)
1599:曼努埃尔三世去世,伊琳娜继位
1600:击退葡萄牙人在东非殖民扩张
1601:西班牙正式宣布介入三十年战争,进攻法兰西
1604:拜占庭对西班牙宣战,事实层面加入天主教阵营
1608:西班牙与尼德兰停战协议到期,尼德兰对西班牙单独宣战,并与神圣罗马帝国签署秘密停战条约
1610:西班牙与天主教阵营签署停战协议,割让格纳那达地区给拜占庭,西属低地割让给尼德兰
1611:宗教战争结束
1614:镇压格纳那达地区叛乱
1615:曼图亚大学建立
1617:经楚国批准,帝国于广州设立学院
1617:楚国于君士坦丁堡建立学院
1618:燕楚合并,建立神州帝国
1619:拜占庭于北京,南京分别设立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