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国四百年》——西方视角下的资本史

2022-03-12 16:28 作者:诗者酱  | 我要投稿

“冒险、创新与财富塑造的历史”。

这是写在《美国四百年》封面上的介绍。

人们的勇气无非在于巨大的获益,不管独立战争,西部大开发的淘金热,还是发明,都一步步地成就了美国年轻的资本力量。

而作者将每个节点分成技术性的创新,阶段性地介绍各大技术诞生的历史。

我愿称之为《美国资本发展史》。

也即美国的一切,只是资本发展的使然。

调侃完了,就认真地讨论一点关于美国资本,以及关于书中延伸的话题。

要了解美国一开始诞生的历史,就必须要肯定一个事实。

那就是所谓的冒险者,以及海上的殖民者——都很穷。

穷迫使他们背井离乡去海外寻找香料黄金,而远洋航行在当时还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行当,出去的殖民者要不是遇到疾病、饥荒,就是被风暴和海盗袭扰。

最致命的问题则是,远洋航行需要一条坚固耐用的船只,还有淡水、粮食、武器等等费用,这些费用是普通人承受不了的。

所以这些穷人必须找到一个资本投资人,投资人可以在这次冒险中享受收益,以近似于赌博的方式,去收获巨大的财富。

于是在大航海时代,对于冒险船只的投资催化了以国家为力量干预的资本公司,比如东印度公司。

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方面则是穷人在欧洲越来越多。

自从文艺复兴后的几百年,16世纪后欧洲人口不断增长。

欧洲则是一个非常狭窄,土地有限的地貌。

所以从雅典时代,到罗马帝国时期后,它的贸易经商都来自于地中海和大西洋。

殖民时代资本就开始进入非洲、印度、南亚,也将自己的手触碰到了南北美洲。

于是一个双赢的场面就存在。

资本缺人开拓殖民地,而欧洲本土皇室为了清除掉这些“碍事的穷人”,就宣扬外面有一夜暴富的机会。

让人们跟着资本的脚步,将国家的疆土囊括到了地球的各大洲。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三角贸易就这样诞生了。

资本需要获益,皇室为了稳固政权,穷人为了追求幸福生活,他们共同杀害了北美洲的土著,一起打开了清朝的国门,也将印度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也就是温铁军老师说过的——成本转嫁。

资源是有限的,人口是增长的,社会是发展状态的,贫富差距是不断增大的,而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欧洲殖民时代采取的就是要把穷人送走,将外国的资源、人力纳为己有,才为资本的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

可以说,正是这样的奴役和残暴,才造就了欧洲成为世界中心的辉煌。

在《美国四百年》中前段,简要地谈及了关于“利益”的话题,却在另外一部分谨慎地粉饰着资本的存在,把后者降格成为每个个体的存在。

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没有看清本质的问题。

工业化是一个资本不断增密,不断排斥劳动的过程。

抛开意识形态来说,美国的工业化的强大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在不断殖民、移民的过程中,美国并没有老牌欧洲的制约和森严的法律,并且给在欧洲混不下去的,想要寻找发财机会的人一个明确的出路。

也就是被网友调侃的“美国梦”。

这场梦在现在绝对是笑谈,可在那个年代,还是有很多人选择去相信。

在北美洲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的土地上,资本几乎低成本地建设了大量的铁路和运河,也就是读者们熟知的《让子弹飞》中,黄老爷卖人去美国修铁路,赚doller那个时代。

工业资本开始扩招自己的工厂,而奴隶所产生的消费并不能带动货币的循环,于是另外一个更加新颖的阶级替代了它,也就是“工人”。

工人是需要消费的,比如他的吃喝,衣物、房产,以及成家立业后的养育孩子的费用,这些资本都可以去勾兑,竞价,占有,最后达成所花费的工业品成指数型增长。

同时,让农民进城,用各种手段削减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比如英国著名的“圈地运动”,让大农场的农业模式替代了一般的农民,导致他们只能进入城市,否则就没有饭吃。

可各位读者不要忘记,美国没有本质上的农民,甚至没有本质上的原住民,它一开始就是大农场。

为什么?因为它是移民化国家。

移民注定了美国没有传统的包袱,它可以自由地将法则凌驾于这片土地上,现实则是工业化带来的巨大利润,让没有原住民的美国可以轻松上马,资本狂飙猛进。

在《美国四百年》中详细整理了很多发明家的历史,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轧棉机,可以把棉花脱籽的机器,这个机器带动了美国整个殖民经济的发展,让我对西方经济运作又有了新的认知。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资本挂钩的时代,对于普通人来说享受这个过程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

我并不否认科学技术带来的发展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我们也要深知,这些发明带来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互动究竟是走向何方?

在美国,这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可是美国本身又是被谁代表的呢?我们不难看出,高技术高科技最后的受益者并非是大多数,而是资本。

所以在书籍中,绝大部分发明家、公司老总、官僚政权者,所倾向的绝对是带来收益的一方,即使他们之前有着”波澜壮阔“的人生,或者穷困潦倒的童年。

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阶级变了,然后把这一切都整理包装成一个”奋斗的梦想“,让下层的人们继续地相信这个奋斗的梦,最后自己的生活却并没有变得多好。

“总的来说,(资本)对我们民众贡献巨大。”

这是罗斯福曾经在国会演讲的一部分。

他在试图为导致财富不均衡和个人拥有大量财富的竞争性原则辩护。

而他在下一刻则毫不犹豫地给自己国家的资本戴上了铁链,发展基础设施,提供就业,占据半个北美洲土地的美国有这个空间进行工业内部消化,但这一切的前提则是国家干预资本的基础上。

在这一刻,罗斯福主义,也被温佬叫做国家主义,诞生在了一战和二战之间的地球上。

二战是国家主义的战争。

不管是罗斯福代表的美国,还是德国纳粹的希特勒,苏联的斯大林主义,日本军国主义,他们不约而同地都走上了举国之力进行战争行为的道路。

他们想尽办法控制资本,新办军工厂,用国家财政支撑军事和民用,以战争行为摧毁对面的工业产能,从而占领对面的市场。

而相反的则是,用自由贸易,讲求民主自由的欧洲国家,相继被国家主义的政权打败,如果英国没有相应的支援,德国潜艇会将它围困到饿死,如果没有英美的海洋支撑,在非洲继续抗争的法国也会宣布投降。

直到苏联和美国相继下场,才在两线作战上占尽优势,加上经济市场和工业水平不在一个水平上,二战才趋于结束。

冷战本质上是经济市场不同道路的全方位竞争,而苏联垮台也意味着一个市场的崩坏,就像一个菜市场里所有的瓜果蔬菜可以用低廉的价格贩卖到另外的市场上,这也是卢布贬值的必然。

回想到如今的乌克兰战争,不免唏嘘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与东方市场的又一次经济竞争。

截止到笔者写书评前,美国已经宣布俄罗斯石油不能用美元交易,本质上则是货币争霸的又一个路数。

当美国从实体产业中逐步脱离,进入金融资本,以GDP和每秒十几次交易的虚拟货币为主时,实体资本想要获利必须找到一个物美价廉,劳动力素质高,基础设施好的地方,中美之间就难免眉来眼去。

然而停留在这个看似双赢的地方,就像当年欧美殖民将成本转嫁到殖民地是同一个思想,如果我们想要生存下去,想要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那么经济和市场上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会围绕在这个资源有限的地球上愈演愈烈。

《美国四百年》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参考书籍,可以帮助大家理清楚美国历史的整个逻辑,可以为当下他们怎么看我们提供一个角度。

当然,这也为我们发展国际舆论,发展自己的声音,做出了新的要求。


《美国四百年》——西方视角下的资本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