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view】来自质感的触动:松浦健人与《世界终末的笔友》的写实作画术(一)

【aniview/manga】来自质感的触动:《世界终末的笔友》的作画术与说得力(一)
文/河豚酱fuguchan

昨天晚上被汉化发布的短篇漫画《末日笔友》(原发布于少年jump+),我其实是今天早上才看到,也许是恰好在也是能看出光线的缕状结构、还能看到明显的丁达尔效应的早晨8点半的北京,我第一瞬间就被漫画同样的“缕状”结构击败了。故事其实是很老套的、无论是第一次看还是看了很多次都不会觉得新奇的故事,所以我想要说的东西,就主要是画面方面的因素了——为什么,用这样的画面呈现出来,显得如此让人信服,让人感到“被这个世界观俘获”,从而置身其中。
总体来说,是一种幻觉般的体验——男主角到底真的存在吗(实际上男主和小女孩相遇、女孩成长做出anime续作的故事整个都有着虚构的气质,但最后男主角老年的形象却把故事打回了现实,就如同《未麻的部屋》那样)
采用了混成的汉化翻译,如有不适合的情况会编辑掉的。
以下为正文。第一节约4000字,视情况可能会有第二回。

cover:
其实从封面开始,这就是一个时刻展现着她的世界观的故事,而“世界末日”这个意象,在封面上的表达就是“电车倾倒、高架桥崩塌、满地瓦砾的机动车道”——背景作画的颜色中有相当大量的灰绿色:远去的颜色,疏离的颜色,而这个颜色使得我联想起来的景色,无疑是同样有着青灰背景色的《妄想代理人》的最后一话,男主角猪狩庆一说出“就像战后一样”的那个scene的背景一样。这里破碎的现代交通,曾经在阴翳雾霾掩盖下的摩天楼不复存在的景观,无疑是和“战后”是一致的:一种文明的衰退。交通的断绝带来的是人的空间维度上的切割,因而后面作为动画导演的男主角无法继续anime的制作,这也是相当有理的。
另外一个相当有说得力的细节,就是女主角的靴子底的颗粒钉鞋,从世界观上既有在瓦砾破碎的街道上安全步行的考虑,这种和8岁小女孩主人公形成极大对比的“明显是大人穿的鞋子”也有一种十分色情的幼女与大人的对比感,更何况,作画者清清楚楚地画出来了鞋底的形状,橡胶颗粒的质感(texture)在简练有致的笔触下十分抓眼——触动我的第一个点,就是封面上的这个鞋底的画面。实际上,封面的构成中,只有男主角和女主角的服装采用了明亮的偏暖色,而画面中最亮、细节最抓眼的地方,是小女孩的裤袜和靴子。迷人的质感,迷人的笔触,迷人的,如梦似幻的氛围。
这里,男主人公是小女孩的“老师”一般的角色,而这个靴子的角色,更接近于“父母亲”。尽管女主角有所提及,但实际上未曾露面的母亲这一角色,在靴子上,找到了她的位置。
还有一点,文字上很有意思的是,日文的“笔友”是直接转写的“pen friend”,而底下的英文标题是pen pal的写法。



第一格最诱人之处便是排线构成的云,天空上的疏云全部采用充满情绪张力的排线来构成,具体说来,这里排线的天空的表现力,实际上就是以短线作为心理情绪的弦,线条的排列实际上就是弦的运动和堆叠。而纯黑的斑鸠是给这个天空增加了一个充满构成感的意象:天空是四周暗中间亮的,这个既符合人的视觉直接感知(视觉中心聚焦,余光是焦外的,显得模糊),也和漫画的“框线”本身形成了一个亚空间般的框性。
然后第二格就是小女孩穿靴子的日常演技。这里给到我们的镜头几乎是贴地的。就算不谈所谓的窥视感,这里也是很精妙的地方:同样是四周黑中间亮的布景,框隐于book近景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他的上影(影付け)——这些影子的线条和上面一格的天空的线条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左下角的倾角,这也算是一种画面的逻辑联系。
第三格是一个从地面拍向天空的广角镜头。第三格和第四格之间的力的拉扯很有意思。第三格相比第一格,鸟已经向左飞行了,而镜头方向,其实是向右后方撤的——这个向右的力和第四格的拉扯手套的方向相同,同时格子向右移了。我从中感受到的,就是一种左右往复的拉锯。
连起来看这几个格子的运动也很有意思。格子不是规整的,而是左插一个全宽,右侧插入一个没那么宽的格子,右入格子基本上都是室内的——而到了小女孩走出房间时,连接室内室外的镜头也是全宽度的。女主角的运动方向,也是和鸟的飞行方向一致的,也可以视为某种喻指关系。

连接上一页的鸟的交切(奇数枚为鸟的视角),女主角出门,正好展现了一个开场。第二页的整页在“营造奇观”上花了很大功夫,无论是类似于望远镜头的视角、从鸟背上俯瞰的角度,都令人陷入这些迷人的透视线的引导。斑鸠的飞行方向还是左下方——也就是上一页的排线主方向。

这一页是全篇漫画我最喜欢的一页,“说得力”在此展现的一览无余。叙述的旁白和布景做出了很高完成度的呼应。右侧第一格的观感有些类似于旧动画片(《装甲骑兵》这样的动画)的op里面BOOK旋转的摄影演出技法,靠近摄影机面前的一堆瓦砾,采用很精致的排线把其粗粝感画的十分突出,也是一种演出上 的目的。方向不一的排线,在瓦砾的表面,是混乱无序的一种表述。
第二格切同位(同ポ)特写,这里很有说得力的部分就是手套的网纹的排线,双线和单线交织,粗大的线头的重量埋在手套缝线的凹陷里,尽管没有用过分弯曲的曲线,也能看出手套的软质地。
第三格左下,是全本漫画我最喜欢的一格,很真实系的人物运动,抬起脚时摇动的重心运动,以及行走时的胴体折叠(左肩和右侧盆骨的对侧折叠),类似于风衣的衣服虽然很大程度上遮盖了胴体形态,但是衣摆的方向依旧告诉我们这里胴体的折叠——可见画力强大如此。重心的运动和人体的肢体折叠,这也是摄人心魄的“说得力”的来源。这种画法其实看冲浦启之的画也能感到,他会在无意识中刻画出人的胴体转动(实际上,人的发力很多时候是来自于转腰转体的,比如出拳,必然是转腰蓄力先于出拳动作,而不画出转腰动作和胴体折叠,就只会画出很潦草的动态)。

第四页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对光影的关注,从明进入暗的过程。此外,还是上影子的方式很有意思,包括对影子边缘轮廓线的勾画,显得体块感很清晰,甚至有那种动画原画的涂影子感。

男主的光影是没变的,都是左亮右暗,实际上,画面的重心也在每一格的右上方,由于光源的原因,这里的呼吸感(或者是吸气时胸腔提起的感受),和男主角在寒风中呼出白气的画面意象结合得相当适宜。

左上角的三张同位(同ポ)画面自带的时空延续感,使得这里男主角在画画之前的观望“有人来看吗”,成为了第三张同ポ镜头的铺垫——我们完全沉浸在了即将开始画画的空气中。而这一整页除了画笔之外,没有具体的背景物象的出现,也就是说,没有具体的空间。不受任何空间的限制(即使是世界末日,也是一样),我们只需要通过画笔,就能创造魔法少女,和在世界末日也能给我们希望和勇气的异空间,也就是一种“即使是我也能做到的文化”。
第六页要和第五页一起看的话,我们就能找到一个光源所在(如下图),光源就在翻页的中央。如果是纸质漫画的话,看起来应该会更清晰。甚至独白泡泡的阴影、背景的排线,都指示了光源的方向。


哼着动画歌画魔法少女的大叔,每一格的对比来自于信息量的塑造,第一格的画面信息量极为有限,而更多是一种meta意味的画笔。第二三格的背影,和面部的阴影,都是相当压抑的。第二格的背景十分写实,自然有选择了这个镜头角度的后果之原因,同样的四周黑、中间明亮的写实画法中,压抑的氛围十分明显。第三格的画则更显得压抑,对比独白的anisong歌词,自然情绪效果很强。从表现论来说,当漫画里面人的面部充满排线时,都是相当高气压的姿态(参见押见修造的大多数漫画,他很经常在人逆光的脸上排满线,而非采用网点)。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对眉眼表演的控制:全篇漫画里面女主角的表演几乎是不加克制的,大开大合的表情,而男主角,作为大叔,他的表情是难以分辨情感的,克制而不流露的。所以我们对男主角的情感的体认,实际上是对有机化了的背景和男主角的演技的互动的考察——空气感(呼吸作为身体动作的物象化)中的情感。

横向的连贯。这里的分镜逻辑是【上】:男主与所画;【中】:男主背面打;【下】:翻页(第八页)、男二出场(第九页)。实际上上面两格画的都是同样的内容,时间的存在在读者的翻页中出场了。这里是利用漫画的翻页方式的两页——第八页下格子的男主手翻页,实际上也是meta读者的手翻动漫画,而翻页方向是相同的,用一种近乎作弊的方式让你翻到下一页。第九页下格子直接塞入一个新人物,也是作弊般的通过施加新的信息量,进入新的桥段,来让观众看下去。这种是让人看完漫画,一页不落的办法,自然,是取巧的。

第十页也很精彩,下格子的构成,是一种双框三空间的结构:①观众在瓦砾后面,近景的瓦砾切开了观众和女主角所在的街道这两个空间——我们从这个世界观里面被排除了出去,我们是观察着她在这个“文化被消灭”的空间的外在者;②街区和文具店被大门分割开了,第二重的框性,也是两个空间的交错——在这里,即使把文具店当作是《龙珠》那样的“精神时光屋”也不为过,这本身就是一个近乎幻想的故事——一家在大地震后没有倒下的店铺,而这个幻想故事在后来店铺倒塌后,就破碎了,男主也不知所踪。男主角和女主的相遇,就如此幻梦般终结了。男主角就好似一个前地震时代的遗留的幽灵,他所代表的,便是00年代,魔法少女的年代的想象力。而女主角继承了这样一份沉重的遗产:anime,需要背负着此前存在过的所有anime存续下去,而最终女主角的作品,实际上也是对大地震前的文化的一次苏生。一种经历大地震的集体记忆的代名词,那就是“要是有魔法少女就好了”。
同样的,这里的作画术也很有说服力。重心的运动和挥手向后时衣褶的相错运动,使得静止画在我眼中拥有了动态感。

有意思的是p13和p6的互文——一种近乎疯狂的对笔的恋物癖情节。从对笔的热恋,生发出了笔下创造的欲望。


第一回篇幅所限,到此不得不戛然。下回继续!
可能有关联的文章:
翻译:


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