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MBTI和八维——找到自己的人格类型
世保观点:
如果不是为了文凭,没有几个人会看大学心理学教材,却会有很多人看MBTI和八维,目的是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没有多少人知道MBTI和八维是错的,不能帮助当事人了解自己的人格。
有两本书会对了解人格产生很大影响,第一本书是《论人的本性》,作者是两千多年以前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第二本书是《心理类型》,作者是一百年以前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如果说《论人的本性》对了解自己的人格有促进作用,那么《心理类型》对了解人的人格有阻碍作用。
希波克拉底在《论人的本性》一书中,把人分为黑胆汁、黏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对应ST稳重,黏液对应SF随和,黄胆汁对应NT强势,血液对应NF活泼。希波克拉底至少让人可以了解自己的基本人格,也就是人的本性;可是荣格把人分为I和E,十六型MBTI和八维均保留了I和E。实际上,I有ST稳重和SF随和,E有NT强势和NF活泼,这是根据内外向来分。内外向又可细分为任务导向和人际导向,任务导向有ST稳重和NT强势,一个关注过程、一个关注结果;人际导向有SF随和与NF活泼,一个维护关系、一个建立关系,这是根据思考和情感来分。人的人格就是由内外向和思考情感两个维度构成。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I和E是多余的,因为I就是S、E就是N。十六型MBTI添加了J和P,J可细分为ST稳重和NT强势,P可细分为SF随和与NF活泼,实际上J就是T、P就是F。J和P是多余的。
六十四型MBTI超越了十六型MBTI,把中间两个字母的组合视为基本人格,把首字母细分的两个字母的组合视为次级人格,把尾字母细分的两个字母的组合视为抗压人格,完成了人格理论的建构,可对应这个星球上任何人的人格。基本人格对应当事人的本性,次级人格对应当事人异性家长的本性,抗压人格对应当事人同性家长的本性。这种底层逻辑是正确和科学的,十六型MBTI既不正确又不科学。
八维也是如此,既不正确又不科学。八维认知功能分析把优势功能视为英雄 ,次级功能视为父母,第三功能视为少年,第四功能视为阿尼玛/阿尼姆斯,然后从第五到第八功能是前四功能的阴影,前四功能是意识功能,后四功能是无意识功能。这套逻辑完全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可现在的人已经习惯了这种自圆其说的文字游戏,对自己的人格类型已经失去了自我感应。
站在六十四型MBTI的视角,基本人格可对应英雄,不管是ST稳重、SF随和、NT强势,还是NF活泼,只要发挥了基本人格的功能,均是“英雄”,从第二功能到第八功能就漏洞百出了,如果当事人的次级人格是ST稳重、有责任心或SF随和、利他主义,可对应“父母”,如果当事人的抗压人格是NF活泼、比较自我,可对应“少年”。由此看来,八维对当事人人格的判断命中率太低了。
以我为例,我的基本人格是NF活泼,发挥了我NF活泼的人格潜能,体现了我的优势功能,我就是自己的英雄,可我的次级人格是NT强势,这个八维怎么解释?我的抗压人格是SF随和,这个八维又怎么解释?在我看来,八维甚至自圆其说都说不通,可是很多人没有真假识别能力,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十六型MBTI测试不稳定,一会儿是这个型,一会儿是那个型,经常出现基本人格和次级人格主次颠倒,也经常出现基本人格和抗压人格本末倒置。为何还有这么多人信十六型MBTI?八维认知功能测试经常给当事人三个选项,为何还有这么多人信八维?
六十四型MBTI可协助当事人了解自己的真实人格,且每次测试只给一个准确的结果,再测也是同一个结果,为何没有人信?难道了解自己的真实人格不重要吗?若我们不了解自己的真实人格,怎么做人生规划,怎么根据人格匹配职业?这个问题值得反思。现在的人相信谬误,对自己不负责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有点本末倒置,使很多人迷失了自我,不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心理学层面上的教育,也就是说,不是根据人格类型实施的教育,家长是期待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期望,专业人士也是强调社会导向。很多人格专家并不是真正的专家,而是一些假专家,他们对心理学和人格学基本上是一窍不通,你以为懂十六型MBTI和八维的人就是专家吗?我觉得他们对自己的真实人格也未必知道。
若孩子有人格障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这些人格专家只会对家长说“子不教,父之过”,人格专家一定要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没有能力识别当事人的人格类型,没有能力从事人格教育,他们到底是干什么的?中国的素质教育是以人格教育为基础,这些吃饱了洋饭的饭桶,为中国的素质教育做出了什么贡献呢?素质教育在中国探索了20年,他们有什么业绩呢?
教育问题已经相当多了,是谁的责任?当然是人格专家的责任,他们什么都做不了,竟然还有话语权,说中国人的教育不好,说现在的年轻人有点变态,中国的教育不好、年轻人有点变态,人格专家是干什么的?
更多64型mbti内容,可看作者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