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网络环境下,庄子两千年前对于“辩论”的看法,值得我们回顾并深思。
①
原文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庄子·齐物论》)
今译
:道原本是没有分界的,语言原本是没有定说的,为了争一个“是”字而划出许多的界限,如有左,有右,有伦序,有等差,有分别,有辩论,有竞争,有争持,这是界限的八种表现。天地以外的事,圣人是存而不论的;天地以内的事,圣人只论说而不议评。春秋史实乃是先王治世的记载,圣人只议评而不争辩。天下事理有分别,就有不分别;有辩论,就有不辩论。这是怎么讲呢?圣人默默体认一切事理,众人则喋喋不休争辩而竞相夸示。所以说,凡是争辩,就有见不到的地方。 ②
原文
: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黮闇,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庄子·齐物论》)
今译
:“假使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你果然对吗?我果然错吗?我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果然对吗?你果然错吗?是我们两人有一人对,有一人错呢?还是我们两人都对,或者都错呢?我和你都不知道,凡人都有偏见,我们请谁来评判是非?假使请意见和你相同的人来评判,他已经和你相同了,怎么评判呢?假使请意见和我相同的人来评判,他已经和我相同了,怎么能够评判呢?假使请意见和你我都不同的人来评判,他已经跟你和我相异了,怎么能评判呢?假使请意见和你我都相同的人评判,他已经跟你我相同了,怎么能评判呢?那么,你和我及其他的人都不能评定谁是谁非了,还等待谁呢? “变化的声音是相待而成的,如果要使它们不相对待,就要用自然的分际来调和它,我的言论散漫流行(不拘常规),随物因变而悠游一生。什么叫做用‘自然的分际’来调和一切是非?任何东西有‘是’便有‘不是’,有‘然’便有‘不然’。‘是’果真是‘是’,就和‘不是’有区别,这样就不需辩论;‘然’果真是‘然’,就和‘不然’有区别,这样也不需辩论。不计岁月,超越仁义,畅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就把自己寄寓在无穷的境地。”
最后摘抄一段关于
“八疵四患”
的解释。庄子认为只有去除八种毛病,不做四种患害,才可以受教。
欢迎对号入座。
八疵
: 不是自己的事却要去管,叫做包揽。 没有人理会却要进言,叫做逞舌。 揣测别人的心意来说话,叫做谄媚。 不分辨是否就说话,叫做阿谀。 喜欢说别人坏话,叫做谗言。 挑拨朋友,离间亲人,叫做贼害。 称赞出于狡诈虚伪,藉此诋毁别人,叫做邪恶。 不分辨善恶,两边都讨好,暗中获取自己的利益,叫做阴险。
四患
: 喜欢办理大事,改变常理常情,以此谋求功名,叫做放肆。 仗恃聪明而擅自行事,侵害别人而私心自用,叫做贪婪。 有了过错却不肯改正,听人劝谏则变本加厉,叫做固执。 别人与自己意见相同就认可,与自己意见不同就算是对的也说他错,叫做傲慢。
①、②今译均来自于《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著.2020年6月第一版
“八疵四患”今译来自于《傅佩荣〈庄子〉心得》.傅佩荣著.2009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