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神经症、人格障碍之后,“空心病”也许会成为下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
B站专栏改版后App端无法正常显示引用段落,为保证排版正常请尽可能使用浏览器阅读
这篇文章基于我尚浅的咨询经历、接受督导经历和人生经历,以及主要基于徐凯文老师在2016年的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撰写。在上述基础上,我尝试对“空心病”作出自己的解读。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充实。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无趣。
也许是早上,也许是中午,我们从开着空调的卧室床上醒来,打开微博、QQ开始爬楼。中午不想做饭,打开x了么看了一圈,发现没点过的都不想吃,想吃的都点过了,于是出门叫辆滴滴直奔最近的商圈。吃饭购物一条龙服务后晚上回到家,冲(也许是泡)上半小时的澡,王者荣耀启动,吃鸡启动,打到凌晨一两点,也许是三四点,手机一扔,睡觉。
不用为填饱肚子发愁,也不用为经济来源发愁,这要是回到四五十年前妥妥被当资本家抓起来批斗。
但是我们却越来越容易感到空虚。

1 迷茫且压抑的学生,愤怒却无奈的家长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活着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
——《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徐凯文,2016
我不止一次听到家长抱怨:你说我家小孩,明明要吃有吃要穿有穿,为什么天天唉声叹气的?你说我家小孩成天抱着个手机就在那看,吃饭还挑三拣四的,为什么还不能好好管了?你说我家小孩,我明明给他的人生道路都安排的好好的,为什么他就喜欢一条道走到黑呢?你说我家小孩,明明我们也没怎么他,为什么就抑郁了呢?你说我家小孩……
我也见过家长当着我的面崩溃:你说我家小孩,我们明明那么爱他,为什么他说走就走了呢?
而在另一边,却是年轻人的迷茫与无助:
……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这一切好难。
——《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徐凯文,2016
……想象一下你掉进深海,四周一片死寂。没有光,努力呼喊却听不到声音。我想往上游,但是不知道要往哪里游。我感觉自己不是自己。
——某个朋友向我描述的内容。公开已经过同意。
在大量的青少年咨询案例(参加督导、案例交流)和部分朋友的聊天中,我也听到了许多这样的声音: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不知道自己到哪里去了,我感觉我在为别人而活,我不知道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好迷茫。
而站在迷茫的对立面通常是愤怒的父母:我们那个年代吃饱穿暖就谢天谢地了哪来你们这么多破事?赶紧麻利点把手机放下给我吃饭学习去!别一天天唉唉唉的,我们欠你钱了?一百万还是五百万?懂不懂感恩?你们现在活得这么舒服还抱怨什么?
是啊,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物质生活充实得像块花岗岩,精神世界却空虚得像片满是空洞的海绵?
2 社会是物质的,精神是“无支”的
我之前蹭另一个五十来岁的咨询师车去搬砖。某一次在车上,他跟我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的社会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信仰,或者说我们的社会把金钱当作信仰。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个社会很不健康的警报。我们将来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帮助来访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给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和某个咨询师的某次谈话
树林里面经常会看到一些外表完整但内部被掏空,枯死、折断的树木。——我能预料到我这么说估计会被人杠生物没学好:木本植物完全可以通过韧皮部输送养分,你在这说你[一种大型草食性动物]呢?
但是一棵只剩下树皮的树,没有“心”的支撑,它又能承载多少压力?
丰富的物质生活给了我们强硬的吃穿不愁的外壳,但是我们内心的精神——或者说内心的价值观是空虚的。
人性有什么意思呢?你看那个老头坏得很每天去菜市场啥都不买也要顺人家两根葱,那个导师天天不干正事paper不发就知道接外包然后压榨学生,上微博一看丈夫杀妻又上了新闻,哦我的老天爷人性真是糟糕透了,在这个世界上天天就是阿谀我诈活着有什么意思,世界毁灭吧赶紧的,累了。
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我感觉我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都活过了,现在每天起来刷手机吃饭睡觉无聊得要死,之后又要学习走上社会又要工作又要应酬又要和人勾心斗角,哦草想想就觉得继续活着实在是太痛苦了,世界毁灭吧赶紧的,累了。
——拜金价值观下的现代社会让我们看到了太多不够真善美的东西。身为成年人,如果自己做的事情是不够真善美的,会让价值观还在塑造过程中的年轻人,甚至是孩子,觉得世界上也没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
——看不到生命意义的我们也“空心”了。
3 当代年轻人的“空心病”
“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也许我可以把它姑且称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
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断为抑郁症,但是问题是所有的药物都无效。
——《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徐凯文,2016
从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开始探讨人性开始,我们尽管生理上没有太大的变化——眼睛还是眼睛,脚还是脚,腿还是腿,但心理却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进化。
我们回顾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心理咨询师的案例报告,也能够发现规律:弗洛伊德时期的人们普遍拥有较高的道德感,他们会因为过强的超我而感到不安,从而产生神经症,人格障碍的案例报告极少;上世纪末期的发达国家,或是近年来我国欠发达地区地区的案例中,相比与神经症,人格障碍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而现在,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空心病”出现了。
虽然目前仍然不存在学术认可的诊断标准,但徐凯文老师在过去六七年间总结出的一些共同特点,也许可供参考:
1. 精神科医生诊断轻中度抑郁症,只是没有急迫的自杀倾向。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和典型抑郁症相比,“空心病”通常没有特别明显的情绪低落等抑郁症典型症状。但依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没有明显的主动结束生命的想法,但也许主体可能会期望通过一种被动的方式结束生命,比如想象自己得了新冠肺炎或是出了车祸。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我尽力活过了。
2. 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强烈到来访者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联系。可能会有人觉得学习成绩不好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而拼命学习,但矛盾的地方在于即使成绩优秀,哪怕自己考到了清华北大哈佛第一名——他也不会感到有多满足。成绩只是用来支撑脆弱的自我的一个东西,用来向自己证明(或者只能说是安慰):我是有价值的。
3. 非常寻求外部认同,为了寻求让别人满意会为别人而活,感觉自己没有自我。我也见到过有人为了迎合同学或者舍友的喜好去打王者,去吃鸡,即使他们并不喜欢这件事情。但是为了自己融入他人群体的想法,他们“不得不做”。
4. 但这种自我赞许知道是自己不想做的东西但又不得不做,因此会讨厌自己,会自我否定。
5. 没有从身边周围的人看到人性的美好,因此会有一种慢性自杀的倾向。
6. 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
“空心病”就像专治老中医的祖传牛皮癣,让传统的精神科药物和物理治疗手段和传统心理治疗手段束手无策。
4 “你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咨询师报告个案的时候说出了这句话:来访者问我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但我一时间真的回答不出来/我其实也不太清楚。
回答不上来并不是咨询师不够称职的问题,而是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一个适合于每一个人的正确答案。
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够不够正确?为中华之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够不够正确?
尽管正确,咨询师也不能这么跟来访者说。他们会觉得这个咨询师脑子可能多少带点问题。
所以咨询师会和来访者一起探索这个问题,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这种探索和分享可能未必马上起效,马上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咨询师会让来访者知道,这种探索不会是他一个人孤单的探索。
而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咨询师。我们可以做到自己探索自己存在的意义。
而如果真的无法独立完成,你可以寻求正规咨询师的帮助。
——当然,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那我由衷的希望:
我们能够在与未来或者孩子的交流中让他们看到人世间的美好和热爱。无论我们的身份是家长、老师还是陌生人,我们能够让他们热爱这个世界。
我们要让他们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