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丝毫不客观的《八佰》观后感

2020-08-25 00:16 作者:wangwang小屋  | 我要投稿

刷完了《八佰》,心情很难受,因为这部片子太难评价了。
它有毛病吗?有,而且多。
毛病严重吗?挺严重的,有架空历史的感觉了。
那该抵制它吗?
。。。
我想并不该
。。。
从开头的几分钟开始这部剧就在展现它的统战意义,虽然成效可能并不大。
从开头到结尾这部剧都在强烈地表达极具渲染力的爱国情感,虽然内容不符合史实。
是,这部电影作为历史片的一面的价值已经完全腐溃了。
是,我们应该追求卓越,我们要去批评不完美的艺术品,使创作者的再作趋于完美。
但这就意味着不完美甚至瑕疵过大的艺术品就不能发挥其固有的价值吗?
这就意味着这样一个艺术品所固有的价值不重要吗?
我想,我们要抵制它的,是它错误的史观和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拒绝为它流下眼泪,也更不应该在观看这场剧中说笑着、笑出来。
它没有表现出当时的军民心理,但它真正表现出来当下人的心理。那十里洋场、苏州河对岸的,不是37年的民众,是20年坐在电影院里的我们。
不过看客罢了。
可能愿意看我文字的人大多也和我同龄,或还比我小些。大家也许会疑惑: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写在课本上,刻在生活里吗?这样一种私货过多的艺术品,就算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很强,又有要的必要吗?
我想是有的,当我听到影院中叽叽喳喳的碎语和针对剧情的说笑时我是激怒的,当人们为牺牲叹息转瞬又为脱衣而取笑时我是激怒的。那时我才明白爱国教育从未普及,或许只是波及了一代中的大部分。我才明白人们的心思轻浮而不沉重。
人们是不在乎电影内容的。人们只在乎当时的一场感动,人们只在乎观影后能与亲朋多一个话题,人们只在乎观影后的柴米油盐事业爱情,人们只在乎人们的当下和一生。人们行走匆匆,短期利益求偏导,长期利益求全导。
与其将导演打成历史虚无主义,不如放眼看向生活中那些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
顾及史实难不成比顾及历史更重要吗?
爱国教育必须且永远要在路上。

但最使人憋屈的还是最后一段。
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想要活下来,必须要逃入英租界,而日军的子弹也只敢打在租界以外。
多么屈辱啊,国力衰残,国土沦丧。多么狼狈啊,风景不殊,江河大异。
导演却固执地用慢镜头,将一场连都遭到阻击都无法反击,长官暴毙的败退装饰成英勇无畏的冲锋。
我想这镜头一点也不悲壮。

这镜头使我憋屈地无以复加。

丝毫不客观的《八佰》观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