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後感---008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造的社会学著作,它是学界公认的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作者本人对于乡土中国的评价是:这些文字就是在讨论,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社会的大问题。我是某某某,接下来由我给大家带来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
首先是乡土本色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都本质是熟人的社会,它是社会基层乡民延续自立自足的耕作模式繁衍生息。那么它的特点是彼此熟悉、不讲礼法、只按规矩和不接受新鲜事物。而这种乡土本色也给文字下乡这种扫盲运动推行下来了不利。首先是因为在乡土社会中彼此熟悉的亲密关系使得在交流中对方的一个眼神甚至是一个动作,就人让他人理解到他的意思,所以说文字甚至是语言都是多余的。那么第二个是因为在乡土社会中,一个人的成长、一段历史的推进甚至是一种文化的诞生,它会必然的形成能够说出来的词,但是这种词却不一定要刻出来或写出来,所以是文字并不是乡土社会的必需品。那么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并不是愚蠢到连字都不认识,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中的必要,所以我们得出来结论是: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才有可能使文字下乡。
我是某某某,在谈及差异格局时,作者直言: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就是“私”,并由所谓“私”的问题引出来我们对西方的社会格局的不同,西洋社会的格局可称为团体格局。譬如在英美家庭就包括了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对于中国这句话比较含糊,可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由此结论不难看出,为什么中国在面对抗疫防洪时,会有大批的人民群众参与进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在西洋社会就会产生不同流派的无尽撕扯。在谈及男女有别时,作者认为:乡土社会的人有一种传统的思想,就是男人即使不劳作,也不会待在家里,而是在会诸如像在茶馆一样的地方待着。我想着和抑制有一定的关系,就像文章最后说的一样“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的秩序都要被遏制着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在8-11章中,费孝通阐述了在礼治社会中人们主动的服从成规,但是这种现代的司法制度,都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乡间的礼治秩序,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制秩序。比如说在乡土社会中,诉讼被认为是一种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表现,因此在乡土社会中,反而无为而治的政治是最现实的,也是最的。但是这种无为而治很显然不是一直有利的,社会是在变迁的,这种变迁一直发展下去,充满乡土性的长老统治,也是乡间一直流传的礼仪,规范的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弱。总而言之,乡土社会中这个严峻而又现实的状态让我很感慨,乡土与现代化真正的相互促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接下来我要讲解乡土中国有关于名实的分离的相关内容,在这章节内容中,乡土社会由于它的社会结构可以满足人们的社会的生活的需求,因此它是一个最容易安定,传统稳定的社会。但正因为它的安定性、稳定性,文化里缺乏变动性,长幼之间容易发生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性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我们俗称的长老权力。长老权力是建立在对人的教化作用之上的,长老代表传统,尊重传统也就可以无违于父之教,在这种传统的支配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被反对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你只要表面上承认这种形式内容是可以的,进过注释而改变的,这一行为就是我们所称的名和实的分离。“名”就是名义上,“实”就是实际情况下。怎样深刻理解名和实的分离呢?在乡土中国旧式社会的家庭中,孩子对于家长强制性要求,他们不敢反对,只能表面上顺从但是事实却已经歪曲,来应和家长的要求。在这种情节中,虚伪是不可避免而且必需的。因为人在对,不能反抗而又不切实际的教条或命令,只能加以歪曲,只为留一个面子。除此之外,婚姻中的名存实亡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都体现了名和实的分离。名和实的分离是乡土中国的一个特点,它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因此,我觉得这章节内容是对我很有感触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