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海龙:媒介生成的世界正在取代真实世界,需要我们保持警惕

2023-02-27 11:57 作者:野笑叔  | 我要投稿

媒介生成世界

媒介的生成作用:

  1. 提供信息
  2. 建立连接(媒介的本质特征)

媒介还可以是声音、语言、道路、货币、病毒、基因,甚至概念(e.g., 平面化:将世界转化为可用符号表示的事物)。

平面化思维并非天然的,而是后期产生的且存在多种平面化技术,且平面化的世界并非真实世界,而是一种原始的“虚拟技术”。

平面化生成了我们的感觉方式和与世界交互的方式。

媒介究竟创造了什么?

《乌合之众》:群体中个体被原子化,形成一个一种易受煽动影响的(愚蠢)群体。

但许多现实经验表明当民众有了可以方便连接的媒介的时候,就会产生协作,产生无组织的组织,也会产生群体智慧(e.g., 维基百科,开源软件)。

媒介只是中介,用以连接、显现与转化事物。媒介是“无中生有”。媒介就是在不断地中介与连接中改变社会的组织方式与结构,生成新的东西。生成是指正在形成的状态,没有终点和目标。

基于哲学家德勒兹的思想(哲学的核心不在于描述世界,而在于预测世界),重要的是追问“媒介连接了什么?” “它能生成什么?”

例如:微博中的信息传播,其中传播网络只是传播的结果,在事前很预测信息将会如何传播。

媒介研究者总是在寻找将不同事物连接在一起的第三方。当媒介发生变化,原有的连接就会被新的连接替代,事物也会发生变化。如:数字音乐改变了人们使用音乐的方式,继而改变了音乐本身(主流音乐风格)。

媒介的转化性

电灯将睡眠时间转化为活动时间

数字媒介进一步将休息时间转化为可以产生商业价值的时间。

媒介重新塑造了时间节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媒介可以将日常生活转化为一种具体的、可感知的符号(e.g.点赞功能),物质和一种感觉。媒介会改变运载对象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或者将转化对象转化为适合运载的形态,或者能够被接受者感知的形态。

媒介打开了人们感知世界的空间,使世界显现出来。媒介改变了世界可见性的结构。

社交媒体反映了原本的意见分歧,同时人们的选择性信息接触加剧了意见分化。

依靠媒介感知的世界正在成为世界本身,而所谓的真实的客观事件反而已经变得无关紧要。

李普曼《公众意见》:媒介创造了拟态环境,从而影响公众想什么(尽管不能直接改变公众怎么想)。因此,大众媒介可以营造同质化的信息环境。

数字媒介按照用户个人喜好和算法推荐营造出了个人化的虚拟环境,“信息茧房”。人们更加关注个人兴趣和忽略公共问题。朋友圈形成了促使过度追求幸福的社会规范,掩盖了痛苦者的声音。突破数字媒体所创造出的舒适地带和信息茧房是平台算法和每个公民的责任。

媒介显现和转化特性的积极面:

数字盲道等辅助残障人士正常的参与社会生活。

打破一些传统的二分法:远与近→中心与边缘,信息与物质→可相互转化,人与机器的界限会进一步变得模糊。这对已有的社会规则与伦理规则形成巨大挑战。

文字媒介对文明的影响

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媒介是真正影响人们感知世界的东西。拼音文字→线性思维→西方文化的理性精神→科学实证;象形文字→整体思维→注重整体感悟,相对忽略技术细节。文字塑造了感知的偏向,感知偏向的积累影响了文明的特征。

媒介构成了人们看待和衡量世界的尺度,重新组织着世界的秩序。

人们生活在媒介之中。媒介不仅构成了生活的背景,更塑造或决定着感知的世界(注意不是客观世界)。

数字媒介强化了视觉感知,而相对取代了听觉、触觉等其他身体感知媒介功能。

媒体变革引发的社会争议普遍存在

文字产生时:苏格拉底质疑文字的作用,认为文字只是强化了记忆能力,使人显得有知识从而沾沾自喜,而使人们远离真正的只是智慧。

其他媒介变革也会引发类似的指责。但需要理性对待,不要一味地使用传统媒介的评价标准要求新媒介,误将社会问题推给媒介。人们对于新媒介和新的交流方式具有强大的适应和驯化能力。新的变革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会引发新的问题。

数字技术并非简单媒介。

技术的价值中立性值得怀疑:如轮船、火车、原子弹等复杂媒介天然具有集权的特征(需要多方协调,必须设置最高指挥中枢,因而强化了集权和社会独裁)

数字技术具有自己的逻辑,已经超越了人的理解能力。算法的复杂性使得这个人们创造出来的东西本身成为一种不可知的“黑箱”。因此,不能完全依赖算法进行社会决策或判断人的额行为,因为它会产生隐蔽的不公平。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动机和责任变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算法平台的责任,也是公民个体的责任(e.g.数字素养、个人隐私保护、网络成瘾等)。

媒介通过带来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而生成新世界。因此只有更好地理解媒介才能适应这个不断生成的未来。


刘海龙:媒介生成的世界正在取代真实世界,需要我们保持警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