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胆质疑,谨慎批评

2023-08-15 22:57 作者:李剑林-李在写作坊  | 我要投稿

大胆质疑,谨慎批评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李剑林

三段论是一个极为优质的思路模型,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学术论文,抑或专家报告,大家都喜欢拈出这一神器显示自己超高的段位。而目前,三段论逐渐放下身段,在众多“学术报告”中演变成了崭新的面貌。即:“一、描绘现状:一个烂摊子,问题大大的;二、讲述方法:一心搞专研,方法多多的;三、罗列成果:一味去展示,硕果累累的”。

不过,学术报告可以为参与学习的教师提供什么?这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当然也是一个“一千个听众有一千个专家”的问题。就多数一线教师而言,大约有两个类型的诉求。第一类与教授级专家有关,分三个方面:1.知识;2.理论;3.方法论。第二类与一线专家有关,是操作流程。

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深圳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市级示范性培训项目的学习,也许可以留下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教育的农业属性

2011年5月,苹果教父乔布斯提出了“乔布斯之问”:“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不少专家,包括教育专家,以此批评教育的保守,甚至落后。并进而批评,甚至否定教育领域的一些做法,甚至一些普及的、常态性的做法。比如教学的讲授。在此基础上,学习效率金字塔成为专家们批评一线,提倡改革的重要依据。

 


从根本上说,课堂教学学习效率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学习者需求强弱。二是讲授者传授的价值。其他都是环境因素。一线教授授课如此,专家学术报告亦是如此。在这两个元素的基础上,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教育的历史。

中国传统教育是精英式教育。它培养的是社会政府官员和文化精英。现代西方教育是大众型教育。它培养的是产业工人和基层管理者。而今天的智能型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也是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是人人都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吗?许多领域的工作并不需要创新。如果人人都具备了创新能力,却只能做不需要创新的工作,那首先是一种能力的浪费,其次就是教育投入的浪费。更何况,人人具有创新能力,这一目标教育能否实现,值得研究。

爱迪生和爱因斯坦成为全人类敬仰的创造性人才,他们为世人熟知的故事的经历都在否定学校教育。老师对爱迪生脑瓜有问题的评价使得妈妈不得不把他带回家,自己培养。老师对爱因斯坦“最丑陋小板凳”的评价,逼着他又拿出两个更丑陋的作品。其实,这两位最具创造力的科学家从另一个方面让我们思考,创造力能否批量生产?

“技术赋能可以生产。”这也许是一部分研究人工智能的技术专家的回答。于是,智慧教育成为时尚。从技术到智慧,这之间有多长的路要走?谁能够清楚地回答。

创新、创造很难吗?普通人不可实现吗?其实并非尽然,解决每一个具体的问题的过程中都蕴含着发明创造。能够解决学生的问题,就是老师的发明创造。能够解决学习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发明创造。针对每一个人,解决每一个具体的问题,这是教育不可回避的现状。这种问题的解决是人与人,面对面,其特质是农业性的。

农业性的特点是缓慢,有效,它不同于时代技术的秒杀。

 

二、伪问题的毒害性

一水池,注满水需3小时。排空满水需4小时。同时注水和排水,水池注满需几小时?

这是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为了引发学生兴趣,为了与生活实际结合,题目提供了应用情境。所以,被叫做应用题。许多小学生都惧怕应用题。什么原因呢?学术性的回答可能是,这是高阶思维的题目。需要学生动脑筋思考。而实际上,这是不三不四的题目。恰恰是大量这种不三不四的题目弄坏了学生学习的胃口。

既然是应用题,那就要具备现实应用的真实性。一边注水,一边放水。命题人脑瓜注水了啊!

这就如同问一位消费者,你知道手机屏幕的面积怎么计算吗?用微积分,大学学过的微积分留在大学了。用AI智能扫描,可以得到结果。有了这个结果如何?有助于购买手机吗?现实是,每款手机都会标注屏幕大小。7英寸,8英寸,超级PLUS9英寸。太大了。我只需要5英寸。自己计算屏幕大小,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这种情境设计题目的实际应用意义是什么?不得而知。

一些貌似符合实际的问题,它们穿上了“情境”的外衣,实则不具备现实意义。它们对学习的毒害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学科学习来讲,伪问题,尤其是伪情境问题起到的更多的是破坏性。

课程标准提出了情境教学,真实的情境教学。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运用,创造性地运用。2022年全国高考甲卷作文题目已经给出了典型的示例: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近年来,高考命题已经走进了指导教学的新时代,并且为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示范。如果把高考题目仅仅看作命制模拟题的参照,那就大材小用了。

 

 

三、思维的迷惑性

学科素养提出以来,高阶思维成为教育的宠儿。高阶思维与高阶能力相关,我们当然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教育拥有。那些,更能够彰显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可是,在追求高阶思维培育和训练的道路上,需要警惕的是思维层次鄙视链的出现与形成。

在追求高阶思维的背景下,最容易受到诟病的非语文学科莫属。比如:

语文老师的预习作业:

1.朗读一遍课文。录制视频。

2.把本课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

3.为每一个段落表上序号。

这是一份受到专家批评的语文作业。批评的理由是作业没有思维含量。从思维角度批评,这份作业当然具有缺陷。但是,为什么语文老师要留这样容易受到批评的作业呢?是语文老师不懂得思维,不明白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还是语文老师消极怠工,对工作应付了事?抑或是语文老师打算专心致志地毁掉人家的孩子?

我们常说,存在即合理。那么,这份语文作业存在的合理性又在哪里呢?专家们应该帮助语文老师发掘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不是仅仅品评它的缺点。更何况,一旦触摸到了合理性,其缺点也就不是缺点了。而是变成了观念不同,角度不同导致的结果不同。

这也如同数学水池注水放水的问题,它们都拥有自己的学科理据。只是在学科理据的实践过程中,具体的实施是否恰当的问题。

作业也好,训练也罢。每一个题目都有自己的功能,每一次练习都有自己的目的。就语文作业而言,它可以是思维的训练,也可以是操作的训练。上面这份作业是一个课前相对完整的操作性练习,是对上课的一种准备。一方面它为课堂教学节约了大量时间,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程序规范性的培养。

语文学科的随意性是广受诟病的。而当语文老师试图尝试走向规范性的时候又被批评为没有思维含量,语文当何去何从?

答曰:构建学科壁垒。

如同数学、物理、化学一样,让那些喜欢指手画脚的非语文人在学科面前闭上嘴巴。

2018年6月7日中午12点。高考监考员走出考试封闭区,涌向食堂。

“你们语文题目怎么出成这个样子?!”一位监考员向语文老师抱怨。

“什么样子?”语文老师只是送考。

“作文出成了政治题!”

“你一位历史老师,用政治的语言评价语文试题,不觉得奇怪吗?”

“???……那怎么评价?”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目如下: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个题目像一道政治题,学生如是看,家长如是看,甚至门卫和清洁工都如是看。遗憾的是,不少语文老师甚至教研员也如实看。于是问题来了,语文的专业从业者的自己学科的认识没有了专业性。

专业性又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即非学科人员难以认识到的。

当年,我从历史老师的角度回答了历史老师的质疑。

“我希望听到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个题目。”

“……”没有回应。

“《史记》是历史老师非常熟悉的史书,当然语文老师也很熟悉。我们从这里入手。”

“………………”

“《史记》中有一种体裁和这个题目非常类似。”

“…………………………”

“表,也就是年表。年表也就是大事记。”

“哦?”

“这个题目就是大事记。一个横跨35年的作文题,具有非凡的历史纵深感。不输于任何一个被吹捧的外国题目。”

语文之路,任重而道远。

 

四、问题的欺骗性

为了课堂的精彩,一些老师喜欢设计陷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跳进陷阱,然后翻转,解说正确的思路。平心而思,教学陷阱是教育欺骗的集中呈现,尤其是公开课中。在这个过程中,它呈现的是教师的所谓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学习愚昧。而我们善良的学生在教育的培育下,还都会心甘情愿地配合老师塑造他高大的形象。这种做法与教育追求的真、善、美是背道而驰的。

有这样一个给了15分钟的课堂讨论。

有两个杯子分别装半杯可乐和雪碧。

从雪碧杯中取少量的雪碧并倒入可乐杯中。充分搅动可乐杯子,充分混合。

再从可乐杯中取出等量的混合液体倒入到雪碧杯子中。

问题:在交换后,在雪碧杯子中的可乐多还是可乐杯子中的雪碧多,还是一样多?

出示题目之前,教师反复强调,题目很有趣,很好玩。你们会发生激烈的争论。之后讨论开始。讨论后,教师又点每组的观察员进行观察汇报。

在观察员的汇报中,教师强调,“我已经提前把观察量表发给了你们,可是只有一个小组使用。”当然,在这之前,教师也没有提醒过小组观察员那里发布了量表,可以使用量表。

最后,教师说,这个问题是无解的。然后,解说无解的理由。期间插入,只有一个小组提出了疑问——“老师,我们不明白你要我们做什么?”

提问给出三种讨论情况:你多,我多,一样多。然后,结论是无解。这种问题设计让人想到一个“楚留香的故事”。

江湖传言楚留香和无花大师比武。比武期限之后,楚留香与人打赌比武的结果怎样,允许对方猜三次。于是,对方给出结果:

你输,他输,平手。

结果一一被否定。难道比武还有第四种结果吗?——有的。

因为答案是“没有比”。

读者一般会把情感投射到主人公的身上看小说,于是,读者觉得楚留香很聪明,进而感到自己和主人公一起赢得了赌局。结果是阅读体验很愉悦。

但是,课堂教学的这种设计是把学习者置于被否定被批评的处境之中,学习者为什么要参与这样的活动呢?

与之相对,升级版的做法是教师自愿展现愚蠢,进而反衬学生的聪慧。这当然有利于学生的愉快学习。可是,教师为什么要扮小丑?

陷阱式的问题存在着教育伦理的悖论。教育应该走出这片泥淖。

 

 


大胆质疑,谨慎批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