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订单快反的同时还能保证品质?

如何做到订单快反的同时还要保证品质?
参与:冷芸时尚4群群友
时间:2021年9月18日
庄主:Becky-苏州-供应链
▼ 以下的冷芸时尚圈讨论是就行业问题的讨论及总结。这些分享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并不代表冷芸个人观点)。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能让更多行业人士受益!
品牌服装公司对于原材料检测,包括面辅料等都有很严格的把控和要求。而当下面对柔性快反以及小批量多频次以及新型面料的应用,为了同时保证品质,就对企业经营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大目标发展的同时还适应柔性快反,就要求企业需要对于面辅料品质管控不是从检测开始,而是要预防为主,从源头——供应商开始进行预防、把控。
|一|
服装企业检测中心是质量控制的源头
1.服装企业供应链的战略目标以及战略支持
庄主:
大家所了解的供应链以及原材料检测部门是怎样的?或者大家有做过与服装供应链相关的工作吗?
芸友艺航:
像“原材料检测部门”这种部门,应该只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公司才有。我之前所在的直营公司总部有专门的商品开发部门,其中有针对原材料的开发和采购部门。但是我们自己并没有专门的检测部门。
庄主:
是的,确实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原材料检测中心。不过大部分服装企业还是会有相关的原材料品控的岗位,只不过检测可能是委托外部检测机构完成的。
芸友Coco:
我主要负责的是组货型品牌。一般只有自生产的时候才有检测环节。但据我所知,对原材料进行开发和检测的企业很少。
庄主:
是的,供应链其实涉及的非常广泛,不仅仅是物流,还会涉及产品的前端生产。我现在是在一家大型企业工作。我们的原材料涉及很广,比如羽绒和羽绒服类的面料、尼龙、注塑等拉链,还有很多标识类的材料。为了保证质量,我们有自己的原材料检测中心。我以为,这也正是我们能保证品质的第一步——即要保证产品质量,首先保证原材料质量。
2.质量管理中心和检测中心所承接的业务和地位与未来规划
庄主:
刚刚和大家聊了很多,我发现其实在大部分服装企业中,对于质量管理这一方面并不会有足够的重视。想来也是受到成本与时间限制。
芸友Philip:
这方面也需要看平台要求。有的商场管得严,没有质检报告不行。
芸友卡夫卡:
童装对质检要求也比较严。
庄主:
其实对于品牌企业来说,质量管理尤为重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品牌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从长期发展来看,如果企业想要发展成为品牌,对于质管还是有一定要求的。质量管理是保证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和调节的活动,在质量管理中所指的产品质量是广义的概念。它包含产品的舒适性、产品成本、交期、价格、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芸友Philip:
是的,口碑很重要,穿得好会再买,顾客越来越多。现在都在讲求口碑效应和品牌效应。品牌加强质量管理,不仅要在产品的特性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在产品的成本、交期、价格、售后服务等全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芸友艺航:
用产品以及产品到达顾客的时长和体验能做到一个完美闭环,真的很考验企业和品牌。
庄主:
是的,核心永远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让他们能够真正满意。满足不同场景化的需求,提高自己的质量标准,创新自己的检测方法和流程,始终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首要目标。
芸友Philip:
服务态度也很重要,比如营业员的专业度,不同的营业员销售额都不一样,有的顾客除了认品牌就是认营业员。所以一般品牌都不会轻易换营业员,会流失顾客。
庄主:
是的,公司对于营业员的培养,也体现了公司的品牌价值文化。
3.服装企业检测中心的痛点分析
庄主:
各位所在的服装企业中的检测部门或者与检测中心联动的部门会遇到什么痛点问题吗?
芸友卡夫卡:
有的企业做采购的人为了控成本和维护供应商,可能会牺牲质量。
芸友Coco:
这会因为某样面料反复检测不理想而影响到商品货期吗?
芸友Philip:
这个不会,因为一个季度的货提前3个月就开始生产了。
庄主:
是的,有的面料反复检测不及格的确会影响后道生产,从而影响交期,这是最大的问题。
芸友Coco:
我之前在一家快时尚女装品牌,那时候我们的开发周期预留得很短,因为想保持比较能和市场同步,所以每个节点的交付时间都卡得很准。但样版确认的环节其实也确实比较容易出现二审三审的情况,那时候原定的时间计划就会受影响,确实是商品部门的困扰。还有我比较好奇,有这些部门的公司,对开发部和检测部在成本方面的要求和绩效是怎么样的呢?
庄主:
供应链,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满足柔性快反是很难但又是很必要的。他们会尽量缩小成本,但是不能省的检测步骤和环节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因为这种品牌公司是不能出现质量问题的。
大家有关注最近的新闻,关于加拿大鹅的虚假宣传吗?这对于品牌来说就是严重的质量问题。
芸友Sharon:
请问你们公司哪些面辅料是自己检测?哪些是拿到外面质检中心去检查?
庄主:
我们对于面辅料都是采用抽检的形式,基本上不会送到外面的质检中心检查。
芸友艺航:
我想了解下,第三方机构和自己检测在公认的有效性上,有没有差异?
庄主:
自己检测,第一因为公司对于不同的合作供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会根据经验数据实行不同的抽查方案;第二是在检测方法上,我们也会用自己公司创新制定的检测方法和流程进行检测;而外面的质检中心一般应用的都是国家标准。对于一些品牌公司来说,相关的国家标准其实也不能满足本公司对于原材料的要求,不能贴合市场,当下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我们会自己制定专门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二|
如何有效地对供方进行管理
1.流程规划
庄主:
聊了很多关于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公司质检部门在柔性快反以及公司业务利润额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在不影响生产销售的情况下,对原材料进行快速地把控。就不得不引出“供方管理”这一话题。
不知道大家对于一些关于面辅料的国家标准有没有一定的了解,其实有些标准并不是那么合理。我们的产品有的标准是高于国标的,有的是国标上所没有的。比如关于面料的耐水耐汗渍测试,可是国标上没有一些耐化妆品,耐防晒霜检测测试标准,而现在的女性消费者都非常希望衣服领子上蹭到的防晒霜、化妆品可以更好地洗涤掉。这也是很好地诠释了品牌以用户为第一的理念。
芸友Vincent 郑:
这种小品类不会有标准,同时也是比较难防御的。
芸友Sharon:
你们公司自己制定的这个更高标准基于什么呢?
庄主:
我们的标准是基于面料耐皂洗耐汗渍实验要求。
2.对业务部门,组织机制创新的要求
庄主:
业务部门、组织机制创新:
(1)实地考察,不是只看报告,供方帮扶,技术互助。
(2)开发探索新的面辅料供应商,互学共赢。
(3)机制引领,绩效考核,提升部门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
(4)对面辅料的生产、仓储、运输进行把控。
(5)提高研发能力,让供方可提供多种材料,使我们拥有可选择权。
其实对供方管理,最重要的还是要知己知彼。你必须要切身实地考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方有什么?双方才能更好地实现共赢合作。我之前看过一篇关于希音的文章,文章提到到希音之所以可以把供应链做得这么好,其中很大一项就是对供方进行技术帮扶,且有较为长期的帮扶。
芸友艺航:
我赞成,关键还是要给自企业一个试错机会。很多产品正式上市前似乎也会预留一段“市场观察期”,看一下消费者反应,尤其是新研发的款式、新引进的技术或者面料。
芸友Sharon:
现在国家对产品环保的要求提高了,大公司要起到带头作用,以前的产品造成的破坏较多。
芸友Coco:
环保要求现在只会越来越严格的,也因为治污成本上涨导致一些面辅料成本上涨。尤其靠近首都的河北等地,很多企业甚至因此只能选择关闭了,因为那边的力度更大,要求更严格。
庄主:
苏州这边很多服装厂就是因为政府对于排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而搬到了无锡等地。第二点就是要抱有开放心态,不断开发探索新的面辅料供应商。
大家的公司都会通过什么途径进行开发新的供应商?
芸友Philip:
我自己的小公司是通过员工跑轻纺城来开发新的供应商。
芸友Vincent 郑:
我们会通过展会、微信和别人介绍。
庄主:
我之前实习的公司也会参加大型的面辅料展会,从而认识一些新的供应商。
第三点是我们部门领导提到的要对部门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提升部门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其实这个就是发挥部门人员的自主能动性了,企业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点是对供方的面辅料生产、仓储、运输进行实地考察以及风险预估等。
第五点是要与供方合作,帮助其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让供方可以提供多种材料,这可以使我们拥有可选择权。
以下是关于上部分的一个整体梳理与框架。

就总体而言,如果想做到快反还要保证质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有自己的质检标准,并且这个标准需要让供应商熟悉。
2、筛选能达标的或者有潜力的供应商。并提供技术支持,与他们一起成长。
3、责任到每个岗位人。特别是要求员工要有提前发现问题,预防问题发生的能力。

庄主总结
一、现阶段服装企业检测中心所处的地位和未来规划
1.服装企业供应链的战略目标以及战略支持
实现柔性快反、品质卓越和技术先进。
通过成本领先、资源适配、组织人才文化、数智驱动四项战略支持。
2.质量管理中心,检测中心所承接的业务和地位,未来规划。
原辅材料检测业务。加强质量管理,不仅要在产品的特性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在产品的成本、交期、价格、售后服务等全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服装企业检测中心的痛点分析
企业要做好原材料实验室的未来规划,质检的痛点是材料检测能力和风控能力。
二、如何有效地对供方进行管理
供方管理:
1.流程规范:聚焦用户感知,创新检测方法、流程,标准规范。
2.数智覆盖:数字化软件系统无缝联结,传递共享数据。与高校,行业优秀标杆实验室合作。
3.业务部门、组织机制创新:
实地考察,不是只看报告,供方帮扶,技术互助。开发探索新的面辅料供应商,互学共赢。机制引领,绩效考核,提升部门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对面辅料的生产、仓储、运输进行把控。提高研发能力,让供方可提供多种材料,使我们拥有可选择权。
文字整理:张怀楷
文字编辑:陈畅
美术编辑: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