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长生殿》之间神秘的平行影射现象
作者 萧疏篱畔
«红楼梦»作者并非曹雪芹,也不是吴梅村,而是清初钱塘人洪昇,他也是«长生殿»的作者。
==
神秘的平行影射现象。
«红楼梦»作者是洪昇,证据十分确凿,又很隐蔽:
因为«红楼梦»创作时,十分谨慎的洪昇预留了系统性暗语密码(识别码),以防他人假冒(曹雪芹涉嫌假冒了作者的身份)。
«红楼梦»的系统性暗码,是与«长生殿»连接的,而且是平行同步连接。 比如:红楼梦第18回对长生殿第18出,19对19,。直到50回。
这是洪昇给«红楼梦»与«长生殿»之间埋设的密码,或者叫识别码。
«红楼梦»与«长生殿»之间平行影射,举例说明(这里只举例三个,仅仅是冰山一角):
1)宿缘。
红楼梦第一回,长生殿第一出。
红楼梦第一回,说到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前生,神瑛侍者与绛珠草有"宿缘"(灌溉之恩),三生石的传说暗示宿缘。
长生殿第一出«传概»,也有"宿缘":
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宿缘正当。
解释:文中藏有"宝玉"二字,还有"妃子"
(妃子暗示林黛玉,潇湘妃子)。
也就是说,"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宿缘正当",事实上是一语双关的,既说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宿缘,也"同步影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宿缘"
(神瑛侍者对绛珠草的灌溉之恩)。
2)玉人
红楼梦第二回,长生殿第二出。
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看上娇杏,中秋夜对月咏怀,诗句"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玉人,即娇杏。
到了第二回,蟾宫折桂的贾雨村,立即娶了"玉人"娇杏。生男孩,扶正。
而长生殿第二出«定情»,杨玉环被扶正,册封为贵妃。
长生殿第二出末尾下场诗句,恰恰有"玉人"一语双关:
长倚(玉人)心自醉。
这句诗,也适合贾雨村,因为玉人娇杏已经扶正。
这就是同步影射。
3)张如圭,张守珪。
红楼梦第三回,长生殿第三出。
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进京的缘起,是张如圭透露起复旧官,贾雨村才有了进京都。
长生殿第三出«贿权»,就是张守珪(安禄山义父)解送安禄山进京的。
也就是说,安禄山进京的缘起,是张守珪。
张如圭,张守珪,两个人的名字,何等相似,而且都是进京的缘起。
再次同步影射。
4)胭脂记。
红楼梦第四回,长生殿第四出。
红楼梦第四回,提到英莲眉心有胭脂记。
长生殿第四出«春睡»,杨贵妃化妆,也在眉心处点上胭脂:(原文):
[祝英台»:(贴)再点上这胭脂。
(旦)注了红脂,(老)请娘娘画眉。
再次同步影射。
5)玉带,金簪。
红楼梦第五回,长生殿第五出。
红楼梦第五回,有判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玉带,金簪)
长生殿第五出«禊游»有:
金貂玉带蟒袍新。(玉带)
(净)是一枝簪子。
(丑看介)是金的。(金簪)
再次同步影射。
6)云yu
红楼梦第六回,长生殿第六出。
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yu情,讲男女偷情。
长生殿第六出«谤讶»,也有男女偷情,而且也是云yu。(原文):
云翻和雨覆,蓦地闹阳台。
讲的是唐玄宗与虢国夫人偷情。
再次同步影射。
7)送宫花。
红楼梦第七回,长生殿第七出。
红楼梦第七回,讲的是周瑞家的送宫花
-
这里,送,指赠送;宫花,指头饰。
-
长生殿第七出«幸恩»,也是送宫花。
(长生殿原文)
禀夫人,不好了,(宫花)贵妃娘娘忤旨,圣上大怒,命高公公(送)归丞相府中了。
-
这里,送,指请遣送出宫;宫花,指杨贵妃。
宫花,古诗文多指宫女,最明显的是元稹诗句:
"宫花寂寞红"。
再次同步影射。
8)刀子嘴林黛玉的暗示。
红楼梦第八回,长生殿第八出«献发»
红楼梦第八回,说的是黛玉去梨香院探宝钗之事。
林黛玉是红楼梦书中说话尖酸刻薄的女孩子,最有名的是说刘姥姥是"母蝗虫",那是后话。
其实早在第八回,林黛玉说话就十分刻薄,典型的刀子嘴,说话伤人(原文):
(林黛玉对劝阻宝玉喝酒的奶妈李嬷嬷的对话)
"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杯,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知。”
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姑娘,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刀子嘴伤人)。你这算了什么呢!”
林黛玉这段话确实伤人,几乎是说薛姨妈不该赖在荣国府不走。
解读:这段文字,我认为是故意为"同步影射"长生殿第八出«献发»中的一句下场诗句而写的:
中含芒刺欲伤人。
换个角度解读也可以:"中含芒刺欲伤人"这句话,一语双关,平行影射红楼梦第八回那个刀子嘴林黛玉。
9)倒霉的奴才。
红楼梦第九回,长生殿第九出。
红楼梦第九回,说到贾宝玉要请上学,来向贾政回报。
贾政不信贾宝玉真的是去读书,认为宝玉不过是去玩(确实是玩)。
贾政问跟宝玉的是谁,这时李贵(李嬷嬷的儿子)进来了,看到李贵,贾政没好话,一顿训斥:
(原文)
“你们成日家跟他上学,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胡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等我闲一闲,先揭了你的皮,再和那不长进的算帐!”
贾政的训斥,把李贵吓得屁滚尿流。
出来后(原文)
李贵等一面掸衣服,一面说道:“可听见了不曾?先要揭我们的皮呢!人家的奴才,跟主子赚些好体面,我们这等(奴才,白陪着挨打受骂的)。从此后也可怜见些才好。”
注意这段文字,关键是"奴才白陪着挨打受骂"。
这是一句暗语。
对照长生殿第九出«复召»,有两个奴才就无缘无故被唐玄宗打了一顿:
情节大意的(因为原文篇幅长,只说大意):
杨贵妃被撵出宫,唐玄宗茶饭不思,这时,有两个小太监(奴才)来请皇上吃饭,看歌舞。
因杨贵妃已经遣送出宫,唐玄宗心情不爽,无缘无故把两个小太监各杖打了一百,拿奴才出气。
也就是说,红楼梦这边的李贵这句话"奴才白陪着挨打受骂",其实是一语双关,兼带同步影射«长生殿»第九出那两个倒霉的小太监(奴才)。
10)神奇的张太医。
红楼梦第十回,长生殿第十出«疑谶»。
红楼梦第十回,讲到秦可卿生病,经冯紫英推荐,请来了一个医术高明的张太医。
秦可卿的丈夫贾蓉说要给张太医介绍秦可卿病情。
张太医很牛,说先不用介绍病情,我先把脉,看看说得对不对。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
牛人张太医只用了"切",就把秦可卿平时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月经不调,经期拉长的症状全都说对了。(这叫做对过去了如指掌)
看过病,开了药方,贾蓉问张太医,这病能不能治。
张太医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看医缘,不过,"这一冬不相干"(秦可卿当年冬天不会死)。
从第十二回贾瑞的故事,我们知道,贾瑞过了腊月春回才死的,秦可卿比贾瑞死得更晚,可见,张太医说"这一冬不相干"是说对的,秦可卿冬天没死。
这段文字其实是告诉读者,张太医对秦可卿的(未来),也是预测对的。
我之所以如此详细分析张太医对秦可卿(过去的)病情了如指掌,而且对秦可卿的(未来)有神奇预见,是为了让大家知道,红楼梦真正要说的是,张太医是个"知过去,知未来"的人。
以上是红楼梦第十回的情节。
现在,对比长生殿第十出«疑谶»。
在长生殿的«疑谶»剧中,恰恰有一个神奇的道士李遐周(历史上真有其人),曾经在一个酒店墙壁是写下一首预言诗,当时人们不知道其用意,到了安史之乱,杨贵妃命丧马嵬驿,郭子仪才恍然大悟(第三十五出),原来,道士李遐周道士那首诗是"句句应验"的谶语诗。
在长生殿第十出中,提到道士李遐周时,用了一段文字:(原文,郭子仪台词):
我闻得有个术士李遐周,(能知过去未来),必定是他了。
也就是说,红楼梦第十回,有个能知过去未来的张太医。
长生殿第十出,也有个能知过去未来李道士。
红楼梦那个张太医,文中并没有明写他"能知过去未来",我是根据文本,归纳抽象出来的。
张太医知道秦可卿的过去(饮食,睡眠不足,月经不调),也知道秦可卿未来(今冬不会死)。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我细读长生殿第十出李道士的描述:
"我闻得有个术士李遐周,能知过去未来。"
然后在对应的红楼梦第十回中领悟并找出一个张太医,经过反复研读,确信张太医确实是"能知过去未来"。
特别是秦可卿今冬没死(知未来),我是根据比秦可卿死在先的贾瑞的死亡时间(冬去春回)推测出来的。既然贾瑞冬天没死,秦可卿冬天当然也没死,也就是说,张太医说"今冬不相干"这句话,没问题,这就是"知未来"。
这是我解读红楼梦与长生殿的平行暗示密码时,最耗时,最用脑的一个解读,十分艰苦。
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隐蔽,但有经得住推敲的平行影射。
以上是红楼梦前十回与长生殿前十出之间,在同一位置(回目数)的精准的平行影射。
其实,看到这里,任何人都不会认为红楼梦与长生殿之间的平行影射是偶然。从概率上来讲,不可能有十个地方,相同的位置,都有平行影射。
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例子。更何况这种平行影射,一直延伸到第五十回/出。
«红楼梦»与«长生殿»就是这样从第一回/第一出一路平行影射,直到第五十回/五十出结束。
由于«长生殿»只有五十出,«红楼梦»的平行影射只能就此打住。(精力有限,今天暂时写到前十回)。
可见,«红楼梦»与«生殿»这两部作品是姐妹花,互为影射,同步影射。
建议«红楼梦»研究者:研究洪昇,好好研究«长生殿»。
可以说离开«长生殿»,任何人都看不懂«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