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武则天——窃国之大盗

2021-11-18 19:10 作者:桔梗的小天使  | 我要投稿

武后此人,有的人说她上启贞观,下之开元,功劳赫赫。但是事实是如此吗?近人对则天有恕辞,然即使撇去私德不论,总观其在位二十一年(六八四—七〇四)实无丝毫政绩可纪。突厥横行于北地,吐蕃跳梁于西陲,对外族侵凌,全乏对策。而又居心疑忌,秉性残酷,来俊臣、周兴、索元礼、侯思止、万国俊、吉顼之流,乘时出现。俊臣“招集无赖数百人,令其告事,共为罗织,千里响应,欲诬陷一人,即数处别告”,(《旧书》一八六上)陷人于罪,全凭锻炼。长寿二年,遣刘光业等分往剑南、黔中、安南六道鞫流人,众以万国俊先在岭南残杀,得加荣贵,于是各肆凶忍,唯恐或后,残杀无辜民众,被株连者不下万千,非止残杀李氏宗支也死伤无数。

武后大开告密之门,规定无论贵贱亲疏,均可告密,任何人不得干预。凡属告密之人,国家都要供给驿站车马和五品饮食。即使是农夫樵人,武则天都亲自接见。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即可破格升官。如所告非实,亦不追问。与此同时,武则天又先后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狱,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狱,酷吏们则使用各种酷刑审讯,能活着出狱的百无一、二。这样,随着告密之风的日益兴起,被酷吏严刑致死者不断增多。于是在朝廷内外便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气氛,以致大臣们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诀别,整天处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危难之中。

由于武则天大开科举,滥任官吏,致使官员充斥,人浮于事。时人编歌谣说:“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武则天滥施禄位,导致国家财政负担不断加大。而有人以“务取实才真贤”为其开脱,似无非侧重姚崇等三数人,然此只属偶然性而已。她所的用宰相,绝无表现者占四分之一,无一长可取者数亦不少(如武三思、宗楚客、、杨再思辈)。薛怀义市井无赖,而三付以讨突厥之任(永昌元年五月及九月,又延载元年三月),武攸宜、武懿宗皆裙带儿,而各使出讨契丹(万岁通天元及二年),张易之、昌宗兄弟更面首之流,而特为置控鹤府,设官属(圣历二),此犹可曰务取实才真贤耶?赋民间农器立颂德天枢,构天堂则日役万人,采木江岭,所费万亿,怀义用财如粪土,一无所问,铸九鼎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凡此兴建,不知于民生国计,有无丝毫裨益?

至于武后打击关陇门阀,关中本位政策”或称为“关陇集团”,以谓则天本家不在此集团之内,故蓄意破坏而代以新兴进士。殊未知初唐已优待太原元从,(参《会要》四五)太原不属西魏范围,如当时果持此一政策,是从龙之辈已受排斥,其立说脱离现实甚明。抑武后父士彠武德元年官库部郎中,实握财政出纳权,且是“恕死”者十六人之一,(同上引)岂武后亦打击其本家耶?为此论者无非太重视长孙无忌贬死之一事,然无忌之死由于不党武后,许敬宗非关陇人,却获宠任,可比观也。

一姓崛起,多破格录用其辅佐立功之人(唐时称为“元从功臣”),是任何兴朝所必然,非李唐之特有。然而阅时稍久,元佐凋零殆尽,不能不别谋选举之方,亦事势应尔。自唐兴以至高宗之末(六一八—六八三),历六十余年,已脱离开国时期,正应用人复上轨道——即循资之日。奈武后任事率情,好恶无定,终其临朝之日,计曾任宰相七十三人,内包三十八姓;除去两《唐书》未立专传者约占四分之一、出身非进士、明经或不明者约占七分之三外,确知为进士或明经出身者只各得十一人。最突出之例厥为韦什方,由嵩岳山人一跃而作相,破格则诚破格矣,然尚未见有偏向进士科之痕迹。抑武后过事残戮,每欲见好士林,藉图挽救,故举人无论贤不肖,咸加擢拜,大置试官以处之(试官者非实官之谓),致当时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之谚。中宗复辟,权落韦后,常用墨敕、斜封除授,有员外、检校、试摄、判知种种名称,最多者比原额数逾十倍,时人称为三无座处(《通典》十九,指宰相、御史及员外官),仕途之滥已极。

政治不走上轨道则已,如其走上轨道,则泛滥之破格,实不可以经久。盖偶然破格,固任何时代所不免,而一般循资,则为任何时代所不能打破。更析言之,政务上之破格,有时或收效甚宏,常务而破格,势必引生不良之后果。在封建时代,人人得躐阶而进,更无异于奖励钻营,姚崇上玄宗十事,其一即请停罢斜封、待阙、员外等官,开元初叶所以致治,未始不由于此。


武则天——窃国之大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