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尔电车的二三事儿
今日得知消息,劳尔电车拆除永久停运,我也在评论区发了禁止发布攻击性言论,由此来说说我对于导轨的复杂感情到底怎么个复杂法 本篇仅当聊天,没一点专业素养,全是生活和感情 这条线路伴随我小时候的美好时光,儿童无忧无虑的蓝天配着电车从上而下喷淋的空调,虽然乘客有些拥挤但从没觉得有什么时光能比电车上摇晃更好了...就是座位有些少,但也能从泰达站等一个座。当时塘沽的公交真的很乱,规划的重合度很高,更别说那个时候泰达里面和盐碱滩没什么区别,TEDA标志的围栏和苇滩才是泰达的主人。 有些人可能要反驳了,怎么可能呢?滨海公交大黄车...错!滨海公交蓝绿皮跟大黄车都几儿个了,那是
2010年7月9日
滨海新区公共交通集团才成立
,而劳尔电车甚至在
2007年8月20日
已经出现出轨事故了,而这仅仅是在
2007年5月10日
开通载客运营三个月出头,事故原因更是因为洞庭路上导轨最初限速为
70KM/H,
而这速度显然在载客状态下并不安全,并且也侧面证明了劳尔技术并不贴合高速运转,泰达大街隧道才是劳尔大展身手的舞台,胶轮导轨,还跑高速,玩呐?胶轮电车舍去速度之后太多优点了,何必执着于高速,执着于洞庭路一条道走到黑。所以,抱怨速度之前,很多人并不知道8.20这个电车一头冲进绿化带的事情,但作为交通的管理层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只能进行严格限速,从70降为45/50的限速方式,甚至学院区弯道附近名场面限速15的限速标,上海电车似乎没把标放在眼里,但天津泰达在缩班之前从没有一天敢逾越这条界限,正因为亲身经历过,所以才十年怕井绳。而执着于跑高速的设计:全程洞庭路,则为之后的死做了一个伏笔。
虽然开通时客流确实呈现分散的健康状态,可不久之后就逐渐离谱——那就是科大的学生以及滨海公交的崛起。 首先来说说滨海公交的崛起 想必市里的朋友们还记得2011/2012这两年,街上出现了不少黄色白色绿色的“滨海公交”,而且不像当时市里公交集团的开车散漫,每辆车进站有序,即使停车不开门,也能感受到公交公司对于乘客的在意,而走近车门,就会即刻打开,对于乘客的渴望是一个新生公交大户的必经之路。当时我的学校位于滨江道车站附近,回家要乘坐842,一个蝈蝈要等很久很久,但,一个503却唾手可得,可一看站牌...哎呦这都哪儿啊...诶中山门这不轻轨吗?一号桥也轻轨啊,好么,哦2-6块,503比轻轨便宜,要不这么多人坐呢,唉,看看,上个人的功夫又来一个,我琢磨这要按842开,后面再来一个车肯定装装样子,扭头就跑了,生怕有人上车影响它跑圈,可这“滨海公交”不这样,扭头一走,原来是跟前车司机嘚吧一句,前车跑了,后车把人收尾了。奇怪的玩具引起小孩子的注目;而行为奇怪的滨海公交则吸引小车迷的目光。当年,我对能坐滨海公交的人充满羡慕,却不知道当年坐滨海公交的,才是滨海新区发展中最苦最累的那批人啊...扯远了,不过滨公当年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也诞生了很多传奇线路,大519,先锋518,7分钟间隔剑猫503,文明820,学雷锋522等等,(没提到的传奇纯属没想起来,并不是不认可) 在滨江道串起来玩的503,人民公园门口锃亮的511白车(白芋头),某次路过空港站街十分钟飞过3辆516,这些都分散了我对导轨的注意力,也不难想象在这样强大的运输能力加持下,还有哪种地方不能繁华,导轨,十分钟到十五分钟的间隔,逐渐变得可有可无。滨海公交的站牌,才是新区的新宠。 其次再来说学生客流 以学生为主导的客流十分稳定,而且导轨一边是泰达站,一边是科大,轨道换乘轨道可比公交在学生的眼里正经多了,虽然咱说实话这种换乘办法挺笨的,基本找不到座儿的,但轨道换乘就是简单粗暴,而且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大客流完美契合电车这个解决大客流的专家,今日把导轨换成955,我真怕川流给干废了( 但对于导轨来说,学生客流就是一捧观音土,吃的越多,死的越凄惨。至于为什么,一语道破,如果是你,你愿意和一堆行李箱挤在一起吗? 这就是导轨彻底丢失通勤客流的最后一步,是已经塞满的电车,主动拒绝了通勤族,而并非通勤族不能坐电车。通勤车一刻也不能离开通勤族,因为人家每天都要上下班,每天都必须移动到一个固定点,如果有一天不能墨守成规尝试了其他线路,那么线路就再不会单一,甚至会出现客流的大批量转移。所以说如果通勤族的线路单一,证明通勤交通方极其成功,一年中少有几天出现差错,不然,则会丢失要求严苛的通勤客流。学生客流则极为迅猛和潮汐化,可曾感受过下午四点的泰达电车站,那是真真切切排到了洞庭路的便道边缘,除了几个在第三大街边骂街边下车的老大爷,再没有上下车的客流,直到终点站,整个车下空,几乎是空车跑回泰达站,再重复这个流程...感受到学生客流的缺点了吗?对,高度的潮汐化和从头到尾的乘坐方式,使导轨的客流量虚高,实际上单班次客流只是车上这不到80人,而成功的线路,每站都有上下,最终绝不会只有80人,例如滨海816路,虽然每车只有9m,但客流上下分三到四段,就相当于单班次拉了三车或者四车,而导轨单车没有客流流动从头满到尾,单班次就只拉了一车。请科大的学生千万不要理解为言语攻击或暗中讽刺,我只是陈述居民角度的事实,对于学生的乘坐我没有任何意见,甚至我十分感激那些喜爱导轨的科大学生,谢谢你们陪导轨度过了最后的日子。重要的是,导轨淡出了沿途居民的视线,一旦丢失学生客流,就会即刻暴毙,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并且,单边持续高强度的运营与此同时另一边几乎空载的运营对车辆损伤极大,似乎如果没有机会,那么在车辆逐渐损坏之后也会暴毙。无论如何,在2015年那红莲地狱中,导轨的死亡已经是定局,只是看命运的齿轮到底转速如何罢了。 终于还是在2020年,疫情爆发,学生不得返课,客流尽数消失,而备件的损失,也使得修车无法继续,除非中车改为伺候要饭的,无偿提供配件,但你我都知道这就是痴人说梦,泰达仍以倔强的“城市印象”保留了这条线路,缩班,潦草运营,行驶中升弓,票价免费...越来越多的细节表明:导轨的死亡,需要加速了。 最终定格在今年6.1儿童节,谢谢你,导轨,你成了我的儿童劫,(笑),(摇头) 其实我是爱导轨的,只是明白它的错误无法挽回罢了,至于恨,则是不争与误解。泰达导轨谁拍谁知道,一直是以查水表闻名,当导轨客流尽数损失之时,车迷想尽最后一份力让大家知道还有这样一个老朽的传奇之时,滨海快速,或许我现在应该称之为泰达轨道交通发展,竟然反身阻挠,例如我2021年所拍的导轨全程,并非为许可下拍摄,而是在上一任司乘阻挠拍摄后一圈一圈的坐,最终在七大街换班后司乘没反应过来的状态下录制全程。若当时乘务组知道我在干什么,想必也会阻挠吧,因为也不是第一次被拒了。但我仍然在片尾加上了“感谢乘务组对录制的理解”因为他们事实上没有干涉,我不应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仍不可否认很多人拍摄受阻,愤恨废片。我每次都保留一个习惯,手持后用湿巾擦掉在驾驶室隔离玻璃上的手印,尽量不给司乘添不必要的麻烦,这也是我认为我作为车迷应该做的。如同在上海张江录制导轨pov,这件事情我也干了,驾驶员甚至回头发现之后说了“谢谢” 我竟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快速的擦完之后才说“没事,这是我应该做的”,这里再次感谢一下张江导轨乘务组对我们的宽容和理解。 张江通知了大家,6.1号最终运营,让大家不留遗憾 而泰达,说暂时停运而一个月后烟消云散 唉
最终泰达导轨也没能与我和解
成了我的心结,宛如笑靥,宛如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