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理论(一)

人格差异的描述中,主要有类型论和特质论两种理论。人格类型论将人格描述为独立的不连续的,是具有质的差异的(如外向、内向和兼具外向和内向,三者是独立的);而人格特质论则将人格描述为连续的,具有量的差异(如焦虑特质,人人都有,并没有质的差异,只有量的差异、程度上的差异)。
奥尔波特先提出了两种特质:共同特质(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倾向),其中个人倾向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一种占据绝对优势的行为倾向;中心特质略弱于首要特质,每个人都有几个中心特质(也叫核心特质);次要特质只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才会表现出来(如一个人只在熟人面前才展现出其次要特质)。
奥尔波特讨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他们有一段有趣的经历:奥尔波特曾拜访弗洛伊德,向弗洛伊德询问“在火车上看到一个男孩有洁癖”这一现象(奥尔波特认为这和男孩的母亲有关),而弗洛伊德却回应奥尔波特“你就是那个男孩吧?”,奥尔波特觉得精神分析有点奇怪(不过神奇的是,奥尔波特本人确实是一个整洁、规律、守时的人)。而奥尔波特的理论中,也有很多是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叫板”的:比如,奥尔波特反对将人的动机驱力解释为单一的(弗洛伊德认为是性驱力),他主张人的动机种类是多元的,且人的动机不由过去的经历决定,只是当下的独特的动机。奥尔波特认为,成人的某些动机虽然和小时候的动机有些相像,但是绝对不再是小时候的动机了,成人的动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一个人在小的时候被逼着学习钢琴,长大后,他同样在弹钢琴,只是,他长大后找到了弹钢琴的乐趣,也就是说,行为虽然是相同的,但是动机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过,奥尔波特也没有完全否认精神分析,他也赞同精神分析中提到的人的心理防御机制,认为心理防御机制为了保护人的自尊,正常人也会创造性地使用这些防御机制。
只是,奥尔波特的理论有循环论证的嫌疑,且其理论大多是折中倾向的(有些中庸),所以启发性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