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巴塞罗那
我之前写了《巴塞罗那美食指南》,是从旅游的角度看待巴塞罗那;在这个我生活了一年的欧洲都市,我留下的回忆不只是圣家堂和波盖利亚,更多的是在系食堂里做小组作业,在家旁边的公园里遛狗,在超市里买肉和车厘子。这篇文章可能有些琐碎,但这才是我在巴塞罗那留下的日常记忆。



加泰罗尼亚语和加独运动
初次抵达巴塞罗那国际机场(Aéroport El Prat)时,看到所有的标语以加泰罗尼亚语、英语、西班牙语的顺序书写,一入境即可感受加泰地区强烈的文化自豪:在所有场合均优先使用自有语言。若按中国对待粤语的标准,加泰语只是一门方言,但在主张文化多元、民族自决的欧洲,加泰人的荣耀只属于加泰,加泰语言、文学、文化、习俗都与卡斯蒂利亚相独立。他们甚至有自己的互联网域名.cat,与西班牙的.es区别开来。

近年来西班牙经济下行,应中央政府财政政策,实力较强的加泰罗尼亚常常接济相对落后的其他自治大区,引起加泰人民不满。2017年,加泰独立运动达到最高峰,甚至在10月1日举行了西班牙政府明令宣布无效的“独立公投”。公投结果为90%加泰民众主张独立(当然,大多数统一派视其为非法,根本就没有投票)。游行示威和罢工罢课基本每个月都有,届时中心城区被人潮挤得水泄不通,口号一波高过一波。学校罢课时,所有院系被学生封锁,封锁方式是门口堵上大垃圾桶,系主任都进不去。

加泰人闹归闹,纳入西班牙领土这么长时间,卡斯蒂利亚的文化也早已融入进来,更重要的是,加泰发达的工业与服务业也依靠西班牙内地的广大市场,从现实角度,加泰离不开西班牙。欧盟也决不允许加泰独立,这件事很有可能演变为加泰向西班牙中央政府谈条件和解。
上学和闲逛的路途
在巴塞罗那留学的时候,我先是住在La Sagrera,之后搬到了Urgell。Sagrera是安静的老年人住宅区,离市中心不是步行距离,但通过公共交通可以方便出行:这里有1/5/9/10四条地铁线,以及多条Renfe小火车和公交线路,包括能直达我的学校UAB各个系门口的e3。
我爱坐地铁(可能这也是我喜欢在城市旅行的原因之一,我甚至对东京地下铁和电车感到着迷),到现在仍然记得BCN地铁1号线的各个站点:La Sagrera-Navas-Clot-Glòries-Arc de
Triomf-Marina-Urquinaona-Catalunya-Universitat-Urgell,甚至搬家也是从Sagrera坐地铁去的Urgell。巴塞罗那的地铁报站极简,仅在出站时以加泰罗尼亚语播报下一站,到站无提示,不熟悉路线者容易坐过站。

搬到Urgell后,除了去学校要坐FGC小火车,其他大部分地方我都步行。真正住到巴塞罗那扩展区的核心区域后,才发现这里太适合散步了:气候温和、昼夜温差不大、空气清新、治安良好,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兰布拉大道有专供行人散步慢跑的林荫区域。我出门很少带手机,拿着钥匙和信用卡即可。有一次室友去安道尔,我把钥匙忘在房间里,跟隔壁老爷爷说,他让我从他家阳台翻过去。阳台间距很小,人生第一次翻阳台达成,但也意识到在这里当小偷也太容易了吧?



做饭和下馆子
既然是写“生活”,少不了吃吃喝喝。西班牙人的吃饭时间比较奇葩,下午两点午餐,晚上八点晚餐。实行与全世界都不一样的三餐时间,西班牙人毫不感到奇怪,他们只是更喜欢在上班上课的时间吃零食。
下午有课的情况,中饭我会在学校食堂解决。系食堂一点半开门,套餐6.5欧,主食为主的头盘+肉类主菜+配菜+水果+饮料+面包,绝对能吃饱,味道时有惊喜。不过,相对于法国等欧陆国家,西班牙的大学食堂普遍偏贵。

作为只喜欢吃而不喜欢做的懒人,偶尔我会自己“下厨”,原则是把生肉弄熟,常常购买已腌制过的,这样连调味都省了。有的时候也会买预制食品,红酒炖牛尾、茄汁浸鳕鱼等。蔬菜最多水煮,基本只吃生的;主食米饭和意面居多,我的小电饭锅煮一次只够一人吃两顿。总之,自己动手只能保证温饱,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从小就养成了外食的习惯。

虽然身处地中海西岸,下馆子我仍然偏爱中餐日餐,只能说我并不能脱胎换骨把饮食习惯也别过来。当然,旅行时基本避免这种偏好,吃当地特色为主。

巴塞罗那华人和中餐馆集中在凯旋门(Arc de Triomf),我们常去菜色丰富、环境不错的“大众食府”和主营烧腊和砂锅粥的“粤味”。此外,巴塞罗那大学旁边的“食号”、市郊Les Corts的“成都味道”也是很有名的“做中国人生意”的中餐馆,味道正宗。我去过巴塞罗那二十多家中餐馆,上述几家是真心推荐的。

又及,巴塞罗那已经开了两家奶茶店,“ZenZoo”和“熊猫奶茶”,凯旋门的“芒意甜品”的芒汁甘露和国内一模一样。我一直认为这些国内特色能在各国推广,有机会在加拉加斯也开一家。

环欧洲旅行和回家
巴塞罗那机场通往欧洲各地的航班十分频繁,且起降时间好的班次也常常特价,一两百人民币即可买下单程机票。我常常会买巴塞罗那到A、A到B、B回巴塞罗那这样的组合(非联程),并结合巴士和火车,串联一次大行程;得益于欧洲国家间公共交通的高通达度和自己有心去规划,我在西班牙的一年走过了超过40座欧洲城市,还去了一次摩洛哥。

我有时与同学同行,有时则是自己出去。拖着登机箱,利用学生交通卡坐地铁晃到机场,是我经常做的事;巴塞罗那机场的安检非常简单,有时甚至全程不查护照和居留,当然这也是欧洲近年来恐袭频繁的原因之一,他们心太大了。
我在毕业论文定稿之前终于抽空去了一趟马德里,见了UAM/UC3M的同学,并得出了BCN>>>>>MAD的结论;答辩结束后动身前往华沙,完成临走前的最后一次旅行。因为是独自前往,安排了大量博物馆和人文景观,是一次学习性很强的旅程。

买了十几袋伊比利亚火腿、少量藏红花,拖着被塞到凸出来两个行李箱,第一次坐出租车去机场。飞机座位旁边是两个来西班牙旅游的日本姐姐,她们在赫尔辛基转机到东京。不知道常常飞来飞去的朋友们,是否有时会产生“世界很小”的错觉呢?
兰布拉大道的落日



巴塞罗那的日照时间很长,加上西班牙其实使用了错误的时区,导致夏天时,晚上九点才刚刚日落。我在兰布拉大道上的长椅坐着,看着往来的行人与车流,店铺中跑出的音乐与光线,熙熙攘攘的景象却还配着地中海的闲适。如今我离开巴塞罗那快一年,仍然怀念它的一切,因为生活在这里,融合了市井喧嚣与高山大海,流行文化与先锋艺术。讲着各种语言的人们共享同一片天空,这座南欧都市散发着无穷无尽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