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语苑新谈 | 古人说话的艺术(二)

2022-09-19 16:28 作者:咬文嚼字杂志社  | 我要投稿

◎石毓智

《世说新语》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东汉大经学家郑玄不仅自己的学问大,而且要求自家的丫鬟也得读书。有一天郑玄让一个婢女去做一件事情,结果让他很不满意,说要揍她一顿。结果那婢女还要在那里辩解,郑玄更生气了,让人把她拖到泥地里。过了一会儿被另一婢女看到,就问:“胡为乎泥中?”此婢答道:“薄言往诉,逢彼之怒。”原文如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两个婢女的一问一答,可不同凡响,都是有出处的。“胡为乎泥中”来自《诗经·邶风·式微》,“薄言往诉,逢彼之怒”出自《诗经·邶风·柏舟》。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把此情此景用平白直叙的语言来描述,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一个婢女问:“喂,你大热天的,一个人站在泥塘里干什么?”另一个答道:“郑玄不知在哪里受了气,我去跟他说事,他把一口恶气撒在我身上。”那么,这幕情景早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这两位婢女虽然没有留下名姓,但是她们的聪慧一直影响到今天。

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重视语言的韵律美。那时人们对作诗的韵律重视程度,可以从范晔在牢狱中给自己的几个甥侄的信中看出:

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狱中与诸甥侄书》)

一个人在牢狱之中仍不忘记教育自己的后代学好作诗的韵律格式,由此可见这种教育在当时深入人心之程度。下面一段描写的是当时诗歌走入平民化的盛况。

后魏《文苑·序》云:“……及肃宗御历,文雅大盛,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从此之后,才子比肩,声韵抑扬,文情婉丽,洛阳之下,吟讽成群。……动合宫商,韵谐金石者,盖以千数,海内莫之比也。郁哉焕乎,于斯为盛!乃瓮牖绳枢之士,绮襦纨袴之童,习俗已久,渐以成性。假使对宾谈论,听讼断决,运笔吐辞,皆莫之犯。(空海《文镜秘府论》)

这种风气几乎影响到了一般的日常语言表达,包括接待客人,就连“听讼断决”这种最容易让人情绪失去控制的事情,也要讲究语言的韵律之美。说话懂不懂韵律,成了衡量一个人教育水准的标准之一。这种广泛的群众实践,大大推动了诗歌韵律规则的形成。

一旦有了明确的诗歌韵律规则,人们对一部作品的评价就不再是模糊的感觉,而是一种明确的形式评判标准。这种情况可以从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的一段记载中看出:

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

现在提倡语言美,可比孔子那个时代选择多得多。那时候只有一部《诗经》,现在则是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光就唐诗而言,那就不知道有多少美好的诗句。假如社会形成这么一种风气——文化人见面,先要说句唐诗,然后再开始交谈,重要的场合,先背句古人诗文,再陈述自己的理由,我想那样气氛一定缓和很多。

现在社会,如果恢复一点儿古人语言美的传统,不知可以避免多少社会矛盾!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2年第9期《语苑新谈》栏目。)


语苑新谈 | 古人说话的艺术(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