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学子三下乡: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7月9日,为期一个月的阳新布贴学习活动已然进行到了三分之一。在这三分之一的时间了里,我听了胡芳老师给我们上的讲座,也亲自去体验了一把阳新布贴的制作。由于本人先天艺术细胞的不足,我制作“福”时速度很慢,做出来的成品的质量也远不如其他队员们的那么高。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我的情绪都不太高涨,甚至几次都想要放弃。但是在过程中,老师和队员们对我的鼓励和帮助,使我重拾信心,最终也完成了作品。 而对于我不太会的手艺活活动,我依然会选择来到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学习阳新布贴。主要是来自小时候奶奶对我的熏陶。奶奶是一个手很巧的人,在我的记忆中,家里只要有人的衣服破损了,衬衫上的纽扣掉了,奶奶都能将衣服缝制好,将其恢复如初。从小,我就觉得很神奇,也很羡慕奶奶的一双巧手。奶奶每次缝衣服,我都会搬一个小板凳,然后盯着奶奶的手看的不亦乐乎。因此,在学校听到了“拾遗”团队后,坚定不移地报了名,并顺利参加了此次活动。 7月2日上午,胡芳老师带给了我们一场十分生动的讲座。详细为我们介绍了阳新布贴的发展,它的传承以及其制作工艺和特点。让我们大致了解了阳新布贴。在看到具体的实物时,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和我以前在大街上经常看到的老奶奶会推出来卖的婴儿服饰、用具好像。而如今也很少看到这类的摊子了。让我不禁对这项技艺如今传承的状况感到担忧。随后,我们又参观了文化馆展览厅。展厅很大,排放的作品很多,题材也很丰富。尤其,是遇到很大的一副作品时,内心不禁感慨布贴的精致与手艺人们的辛苦与不易。文化馆内还开设了一处布贴现场制作中心,可以进去参观。我们也进去参观,我看到好几个手艺人保持着一个姿势坐着,一丝不苟地制作着布贴。尽管有一些人在旁面参观并且动静还不是很小,但是,没有一个人有抬头或转头的动作。这或许就是我们当代人所缺少的工匠之气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