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光之隧道:马岩松与他的清津河隧道改造项目

2022-04-23 18:09 作者:LSmiler  | 我要投稿

在日本新潟县越后妻有的清津峡地区,有一条颇受日本民众喜爱的“打卡景点”——光之隧道

光之隧道其实就是原来的清津峡隧道,早年,作为“日本三大峡谷”之一的清津峡,蜚声海内外,一度带动了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但由于落石事故与经济衰退接连出现,清津峡隧道一度关停,游客锐减引发地区衰败。

到了2018年,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将这里进行了重塑,利用“光、风、温泉和溪水、反射和色彩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将一条引入游客游览自然美景的普通隧道重生为一件艺术品,让游客“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川端康成《雪国》的开篇)这样的寻常本身,成为一种传统与现代的穿越。

亲临现场感受到的奇妙,与只是在屏幕前“云游”感到的精彩,其实完全不是一个等级。关于这条全长约750米的观光隧道,我还是第1次听说,对其了解也仅限于书本、图文和网上的影像资料。

于是,我只能简单聊聊对其设计理念的想法,以及“网红景点”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意义。

根据项目介绍,隧道的5大驻足点实际上对应中国的“五行”——瞧,做事儿总要有些名头,最好是古老的东西,这样才能有一些“附会”。

首先,是【木】。

它对应的是纪念品商店&温泉足浴。这个木屋临近隧道正式入口,一层是纪念品商店及咖啡厅,同时展示出售当地村民的手工艺品,还可以作为旅客的休憩点;二层是温泉足浴池。

日本的温泉好像到处都是,而日本动漫、影综等也是冷不丁就宣传一下他们的温泉文化。

对比起来,我们自个儿不少旅游景点的宣传思路就比较单一,我经常会在街头看到公交车、站台上的外地宣传广告,只能说毫无特色。

地方政府是真想通过旅游拉动小地方的经济,但广告也是真的俗气,不知道是甲方的眼光有问题,还是广告公司的段位有问题。

自然风光这种东西,才最好是标题党的宣传思路,要第一时间抓住有闲人的眼球,同时,风景和配套是要真做好,而不是骗来一众游客,然后死命坑钱,做一锤子买卖,这就不是良性发展的思路。

其次,是【土】

土对应的是隧道主体,这也比较好解释。其实总长750米的隧道,走起来也挺无聊的,更不用说之前还是普通的日炽灯照明。改造后的隧道光成为了彩色光,每隔一段路程就转化不同的色彩,同时,每一段隧道所搭配的背景音乐也不同,这样就增加了行走于隧道的趣味性。

第三,【金】对应第二观景台

这里命名为“窥”,原因是第二观景台的中央设计了一处有趣的卫生间,它采用的是单面透视镜——外面看不到里面,里面能看到外面。

里面的人是“窥伺”外面的人,这就比较有趣了。

不知道国内是不是有景点愿意放这么一个有趣的卫生间。

第四,火对应第三观景台

这个地方从图片上看没啥特别的,就是墙壁上加装了很多面像水滴形状的镜子,背后的灯像是赤红色,暗示这是火吧。

第五,水。

水对应的是第四观景台,命名为“镜池”

这里是是光之隧道的尽头,由于隧道在末端进行了180度的回旋,从这个观景台像外看,是可以在清津峡的深处一览山水从峡谷深处流出的美景。

这里更有创意的是,由于隧道尽头设计了一片水面,使得半圆的洞口与水中的倒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

同时,洞顶墙壁铺设的不锈钢板好像一面镜子,将外面的山水天空投射到隧道内部,从照片的视觉效果看,内和外连成了一体,颇有东方园林刻意让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做陪衬,达到浑然天成,美不胜收的奇景。

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允许游客在这里互动,这可远比让游客只能做看客更有吸引力了!

平心而论,感觉国内有些景点并没有考虑游客与景点的互动性,好像拍拍照就拉倒,这其实也挺无聊的。

因为游客有互动就必然会拍照,照片发布在个人对外可见的网络空间,本质上是一种宣传,不同于只是单纯拍景色或者毫无互动性的“木桩子”、“水泥柱子”、“钢铁架子”,具备互动性的画面往往在撩动观看者的心,这有点像是弹幕,能增强互动性的视频观众更愿意参与,因为弹幕让留言者本身也成为了视频的一部分。

如果看到这里的读者有去过“光之隧道”的,不妨分析下最真实的感受。

总的来说,如果国内旅游景点也进行这样的艺术化改造,第一,是要增强项目的“说头”,意义是被人为赋予的,你要给人一个心向往之的理由——哪怕这个理由是编出来的;

第二,是要强调项目本身是不是真的好看或者好玩,自然景观要保护好,人文景观也要做的雅致,至于有些地方的强制消费地方工艺品,我觉得低俗了,鼓励大众在吃、住、玩上多消费更实在,是的,你要多提供能玩的东西——这就是之前说的互动性。

当然,之于我,可能对旅行并没有太多兴致,研究旅行产业背后的经济效益似乎更有吸引力?


光之隧道:马岩松与他的清津河隧道改造项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