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到中央,从相权到皇权——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
政治制度的关键问题是它的类型。
政治制度类型的定位将影响政治制度研究的所有方面。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章 第一节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上)
中国古代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规范化。
在这一节,我们只谈前两大主线。
起源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初形成的国家,是中国奴隶主阶级建立国家机器,进行统治的开端。
夏朝的国家机构毕竟是刚开始,比较简单,且无当时文字记载,只有后人的记录。
夏朝的国家元首称“后”。
《礼记 · 明堂位》:夏后氏官百 。
说明夏朝有一批官员。
同时 , 夏朝已有常备军,有专门的农业生产部门,但这些都不可详考。
夏朝开国天子禹年老时沿用的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禅让制。

禹走了,儿子启却上了位。

启:吾君帝禹之子也。(翻译:我爸爸是禹!!!)
自此,世袭制正式确立。
利弊:
有利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
建立了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的专制统治。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皇位继承制原则因在窄狭的世袭范围内选择接班人,不可能保证皇帝是不是昏君。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初次出现有较完备政治制度的朝代,中央设有相、御士等,地方封侯伯。
但是 ,它毕竟是早期的政治制度:神职地位高、官职分工不明确、较为普遍的 “ 臣仆用事 ” 等。
商朝对地方的管理制度是内外服制,内服是国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国王间接控制的部落。
从宗法等级走向契约雇佣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纣,建立西周。

“周因于殷礼”,西周统治阶级由于分享到了商的主要文化,继承了商朝各种政治制度并加以发
展。
西周的政治制度比较健全,而且基本形成了从属关系,并具有一定的规模。
周王又称天子,下设百官。

《汉书 百官公卿表》:“周官则备矣,天官家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 ,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 ,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 。”
分封制
周天子依托其家臣控制一部分广大、富裕的土地作为王畿。

同时以分封旧贵族和同姓贵族的形式,出卖一部分地方权力,形成地方拱卫中央,中央控制地方的态势。
被分封者又可以进行再分封,诸侯的封地叫 “ 国 ”,卿大夫的封地叫 “采邑 ”,士的封地叫 “禄田” 。诸侯国内设置的官员与中央政府大体对应。
这样,就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

宗法礼乐制
为了处理贵族之间的矛盾,周朝创立宗法礼乐制。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这种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东周建立。
由于东周天子是由诸侯国扶持即位的,其政治基础并不牢固,正统性也不强,因此必须以向地方卖屁股,换取地方承认天子权威。

由此,一大部分地方诸侯从此逐步摆脱了周天子的控制,开始独立自主地走上了强国的道路。


各国开始通过设立郡县强化君主权威,军事动员能力也随着郡县内征兵制(三丁征一,五丁征二)和军功制度的建立快速膨胀,一系列大型军事工程拔地而起。
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的反抗,天子地位的衰落,引起了神权的下降,宗教祭祀官一般不再参与国家大事。
最终,秦国选择了重农抑商、鼓励耕战、承认私有的商鞅变法道路,在七国之中脱颖而出,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to be continued。。。。。。

史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在评论区留言
别忘了点赞、投币、收藏、关注

加入本群,有《共产党宣言》等学习资料,人才也多,说话又好听,哇,我超喜欢这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