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通史之五代十国(第五十二集)学习记录

2023-09-06 17:29 作者:风从心  | 我要投稿

上一集《唐代宗教》讲述了唐代道教、佛教的兴盛过程,以及宗教在社会、政治、民生中发挥的作用。唐朝基于对本土文化的认可和抬高李氏门楣的需要,将道教定为国教,确立了道、儒、释的宗教顺序。借此有利条件,道教完善了体系,统一了机制,获得极大发展,涌现出了孙思邈、叶法善等高道。孙思邈的《千金方》是集大成的医学巨著,惠及后世。唐太宗由叶法善携领遨游月宫聆听仙乐而创作的《霓裳羽衣曲》千古传唱。佛教凭借自身强大生命力在唐代获得极大发展,唐高宗信佛,唐太宗李世民因获少林十三僧救助及为告慰浴血亡灵而在曾经的战场上广建寺庙,促进了佛教的普及和传播。玄奘坚守信念、历经千难万险,西天取回真经,流传千古;回到中原后创立佛教唯识宗,并准确生动地翻译大量佛经,增强了佛教的感染力,促进佛教传播。佛教在五世祖慧忍之后,形成了南宗顿教和北宗渐教两个分支。唐代大文豪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东坡、吴道子、怀素等都具有深厚的宗教情怀。唐代佛教的过度繁盛也使朝廷的赋税大为减少,增加了百姓负担,于是有了唐武帝的“会昌法难”。法门寺地宫宝藏是盛唐气象的显现,馈赠后世。佛教成为盛唐繁盛、包容、和谐的重要因素。

唐宋之间经历了五十三年的五代十国

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短短五十三年的时间里,群雄竞起,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一个又一个的短命中原王朝在血泊中登场,史称五代。其它地方政权也不甘落后,形成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史称十国。兵变不断,战乱连绵,在烽烟弥漫中,历史的车轮进入了一个混沌不明的历史谜团当中。

晚唐危局之际朱温拥兵自重,建立五代后梁

公元884年(唐朝是从公元618-907年,享国289年),在汴州驿馆上源驿中,一场盛大的宴会正在举行。就像秦汉之际的鸿门宴一样,这场晚唐的宴会也因改写了中国历史,而被记载进许多史书中,在民间更为广为传播,成为一个令人感慨万千的传奇。宴会的主角有两位,一位是宣武节度使朱温,另一位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朱温原是唐末黄巢起义军的大将,后投靠唐政权,成为围剿黄巢的重要力量。朱温以治军严酷著称,据守汴州,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李克用是沙陀人,骁勇善战,军中称为飞虎子,他一只眼睛有问题但射箭很准,人送绰号独眼龙。在围剿黄巢的战争中,李克用的力量得到迅速扩大,形成了以太原为中心的河东军事集团。朱温、李克用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在围剿黄巢的战争中相遇,合力夹攻,大获全胜。朱温特地摆设隆重的庆功宴,款待李克用。李克用年轻气盛,在宴会上处处逞强,言辞间多有不敬,朱温内心愤懑,但在宴会上没有表露出来,却已安排随后的行动。当时两人坐在一起喝酒庆功,看似把酒言欢,实则暗藏杀机。

宴会结束,李克用回到驿馆休息时,朱温大军秘密将驿馆包围了起来。夜幕降临后,朱温大军纵火放箭,李克用的三百多名亲兵伤亡殆尽。危在旦夕之时,忽然雷电交加,天降大雨,趁着火箭威力大减,在几名亲兵的拼死保护下,李克用得以狼狈逃走。由此,昔日的战友变成了死敌,两大军事集团的争斗就此拉开帷幕,并在随着争霸的演变中,左右了五代时期的政治格局。

9世纪末期的唐帝国已病入膏肓,在围剿黄巢起义的过程中,藩镇势力进一步增强,唐王朝奄奄一息,而朝臣与宦官们却仍在激烈争斗,并纷纷与藩镇势力结盟。公元900年,宦官势力不仅杀戮朝臣,还打算废黜唐昭宗。为了制服宦官,不管是皇帝还是朝臣,都只能借助地方的力量,他们不约而同地将希望寄托到了朱温身上。由宰相崔胤秘密致书朱温,请其出兵讨乱。

接到宰相崔胤的书信,朱温喜出望外,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朱温大军随即出发,直指长安城。情急之下,宦官韩全海等人劫持唐昭宗,投靠了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但李茂贞根本不是朱温的对手。交战失败后,李茂贞被迫交出昭宗。此时的朱温,完全控制了唐朝的中央政权,残酷的大屠杀迅速展开,七百多名宦官被朱温统统杀掉,长期被宦官控制的唐朝中央军队-神策军也被解散。紧接着,这位被大家公认为忠臣的朱温迅速露出了另一面,他对朝臣也展开了杀戮,甚至杀害了接应他到京城的宰相崔胤。他强迫唐昭宗迁往洛阳,临走前还将长安的宫室、百司、民间庐舍全部焚毁。不久,唐昭宗在洛阳也被其杀掉。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改国号为梁,这就是五代时期的第一个中央政权-后梁。由此,唐朝长达二百八十九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李克用中原争霸,临终授李存勖三支箭行事

后梁建立后,尽管许多藩镇被朱温扫灭,甚至连中唐以来的强藩魏博、成德也因战败归附朱温,但仍有一个重要人物始终认为唐朝的没有终结,他就是与朱温结下深仇的李克用。在距上源驿盛宴二十三年后,李克用已由一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变成了成熟的雄居河东的军事霸主。此时,真正对后梁构成重大威胁的也只有李克用的河东军事集团,接下来的中原争霸也正是在这两个军事集团间展开。

朱温弑杀唐昭宗的消息传到太原时,李克用南向恸哭,发誓要诛杀讨逆,恢复唐朝。李克用仍自称唐臣,以勤王讨逆为旗号,与后梁军队不断攻杀。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力量上来讲,朱温集团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从道义上讲,李克用是打着为唐朝复仇的旗号,得到了道义的支持。

朱温的军队十分彪悍,因为有着严酷的纪律。他曾下令规定,如果有将校在战斗中被杀或逃走,他所率的全部士兵都要斩杀,这就是有名的跋队斩。对自己的军士尚且如此,对敌兵则更为残酷。李克用则用义气相勾连,以他的义子十三太保为核心,组建了强大的义儿军,然后又以义儿军为中心,组建起强大的军事集团。

在现今的山西省晋中艺校,学生们排练晋剧曲目中就有《雅观楼》,讲述的就是李克用与他的义子们征战的故事。在戏中,李克用的义子李存孝,年仅十几岁却武艺超群,在阵中生擒黄巢大将孟觉海。在戏剧盛行的年代,描述李克用父子征战故事的曲目如沙陀国、雅观楼、飞虎山、太平桥等,都十分流行,并成为经典剧目,并在此基础上更是演绎出了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李克用与十三太保》。据说李克用的十三义子,个个武功非凡,皆一时雄杰暴武之士,帮李克用立功名、打天下,其中太保李存孝称得上天下最骁勇的武将,在千军万马中往来冲杀,如履平地。李克用与他的义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们共同浴血奋战,不断取得重大战果。

李克用之所以收有十三个义子,是因为他本身是少数民族血统,要想在中原地区立得住,就得在中原地区形成自己的势力。因此,所谓的“义”,更多的“利”的捆绑。

在二十余年的时间中,李克用与朱温一直展开着不间断的斗争。朱温建立后梁以后,双方的战争更趋激烈。然而在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暴病而亡。他临终前进行了详细得当的筹划安排,将儿子李存勖(xu)立为晋王,取出三支箭,嘱咐儿子完成三件大事。第一支箭直指北方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他们占据着幽州(现今北京广安门区域);第二支箭,指向中原王朝之外的契丹;第三支箭也是最重要一支,就是消灭世仇朱温。三支箭体现了李克用的战略智慧,要先解决外围,稳固住后方,再消灭朱温。

五代是中原政权代表着合法王朝,故称五代十国

自从朱温称帝建立了后梁,南方的各节度使也纷纷独立,先后建立起九个国家,再加上北方的北汉政权,共十个国家,这就是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五代梁、唐、晋、汉、周都是中原政权,代表着正统的朝代,其他十国地处偏远,与五代算是朝贡关系,因此只是称作十国。

吴国与南唐(扬州)息兵安民,经济繁荣,文化兴盛

现今的扬州早在隋唐时期就非常繁荣,是当时东南的第一大都市。五代时,以扬州为中心,先后建立起两个国家,吴国与南唐。合肥人杨行密曾任唐朝的淮南节度使,被封吴王。中原战火弥漫时,杨行密果断出兵,强力遏制了朱温的南进步伐,使南方经济免遭破坏。公元937年,吴国的权臣徐知诰代吴自立,自称是唐朝后裔,改名李昇,将国号改为大唐,史称南唐。南唐以保境安民、息兵安民为基本国策,农业开发的力度超过了南北方各政权,多种经营取得了长足进步。南唐的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盛,算得上是一个艺术王朝。两代国主李璟、李煜都是江南才俊,在他们的带领下,南唐的文学、美术、书法、音乐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五代十国的南方地区与北方相比,突出有两个不同的特点。一个是相对比较安定,第二是社会经济有非常大的发展。为了在相互竞争中取得胜利,这些割据南方的政权竞相采取发展经济、保境安民的政策,这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持续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吴越富甲一方,闽国发展海洋经济

在闻名天下的苏州、杭州,吴越国王钱鏐(liu)发展农桑,兴修水利,使吴越的富庶甲于东南,苏州、杭州的城市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杭州六和塔、保淑塔、雷峰塔,苏州虎丘的云岩寺塔等建筑技术之高,在当时世界上均堪称一流。苏杭的自然之景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最令人羡慕的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从此传遍天下。

吴越国向南,由王潮、王审知建立的闽政权,也蓬勃发展,海洋经济被大力发展起来,甘裳港自开辟后一直长盛不衰。

前蜀、后蜀偏安一隅,蓉城经济文化繁荣

十国中,地处西南的蜀地以成都为中心,山川险固、沃野千里,被称为天府之国。朱温建立后梁时,蜀王王建也自称皇帝,建国号蜀,史称前蜀。

在唐末的时候,由于战乱,中原的很多官宦和仕人,纷纷避难来到前蜀国,王建在他们的帮助下,模仿唐代的官制,建立起了一套政治制度,在当时可算是一套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由于蜀地有很多天险,据险一方,免受了战火侵扰,正是利益于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前蜀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王建堪称明主,他的继承人却残暴昏庸。前蜀灭亡后,后蜀建立,后蜀第二位皇帝孟昶即位初期,勤劳国事,与民休息,后蜀国势由此强盛。孟昶还是有名的文艺青年,对戏曲很是着迷,有的戏班至今仍奉其为守护神,谓之孟郎君或郎君大仙。

在前蜀至后蜀时期,尽管中原战争不断,但四川偏安一隅,得以经济繁盛。蜀绣这种产生于成都的民间工艺,在那时也开始发展并流行,如今蜀绣中的芙蓉花和花蕊夫人图样仍受人喜爱。花蕊夫人是孟昶的宠妃,不光是绝代佳人,而且是著名的女诗人,著有花蕊夫人宫词。成都又叫蓉城,其名称由来与花蕊夫人有关。相传花蕊夫人最爱芙蓉花和牡丹花,孟昶于是命百姓在城里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人们惊叹其为芙蓉城,简称蓉城。后蜀宰相毋昭裔等人,编辑了五代时期的五百首词,名为花间集,对后世影响很大。毋昭裔用私财百万营建学馆,发展教育,并奏请雕版刻印九经,由是蜀中文学更盛。后蜀是一个浪漫的国度,也是一个文化聚集的国度,中原地区战火弥漫之时,后蜀一度成为令人向往的文化国度。

南楚茶业发达,南平兴办学校

南汉提倡文教,北汉与辽国结盟暂得稳定

中南地区的长沙在五代十国时是楚国的潭州,在当时它是南方最大的茶市,茶税成为当时楚国主要的税收来源,每年所得,凡百万计。南方国家中,地处湖北的南平,在各国的缓冲地带得到生存发展。偏居岭南的南汉也能兴办学校,提倡文教,使昔日的蛮荒之地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十国中唯一的北方国家北汉在与辽国结盟后也暂时能安民保境。

五代时期,南方的城市经济呈现出了新面貌、新格局。像城市生活中的很多内容,如勾栏瓦舍这样的民间文化活动,文人士大夫的一些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人们商品意识的崛起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那个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是北方地区将原有的旧格局打破,可能就发展不出南方地区商品经济的潮流,也许就不会出现清明上河图中展现的那样一种令人神往的商业贸易繁荣的景象。五代十国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李存勖按三支箭战略递进,建立五代后唐

此时的中国,南方割据政权虽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但它们都无力改写历史,真正的历史大戏还是在中原上演。李克用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存勖按照他临终的遗嘱,展开了强有力的中原争霸。李克用临终前留下的三支箭,被供奉在家庙中,每临出征,李存勖便郑重地取出放在锦囊里,打了胜仗后再送回家庙。这三支箭成为李存勖积极进取的指南针。

公元913年,李存勖率军攻陷幽州,完全控制了河北地区,刘仁恭父子被擒,李存勖用刘仁恭的血来祭奠李克用之墓,完成了第一支箭的任务。公元922年,李存勖率部大战契丹大军,将其驱逐出境,第二支箭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公元923年李存勖称帝,建立了五代第二个中原王朝,史称后唐。李克用交代的三支箭中,只剩下最后一支了,而此时的后梁已经走了下坡路。朱温在公元 912年被其次子所杀,后梁随后不断衰败。公元923年十月,李存勖的军队进攻梁都汴京(现今开封市),曾经不可一世的后梁被李存勖大军攻破而灰飞烟灭。李存勖志得意满,真正达到了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地步,唯一遗憾的是朱温已不在人世,李存勖无法亲手将其杀掉。然而这位登上帝王的武士,却开启了他更富传奇色彩的戏剧人生。

李存勖沉迷戏曲,重用伶人误国误民

李嗣源即位后唐,努力消除哗变土壤

李存勖自幼精于音律,能谱曲填词。平定中原后,李存勖经常和伶人们一起演戏,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叫李天下的艺名。伶人一词,最早可追溯到黄帝时期。史载黄帝时期,伶伦造音乐,将乐官称为伶官,后来也将以演戏为生的艺人包括进来,将他们统称为伶人。在古代传统观念中,伶人的地位是很卑下的。李存勖非常重用伶人,让他们当官并担任重要职务,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空前绝后的奇特景观。伶人们的地位突然间逆转直上,在现实政治中得以粉墨登场,而在战场上曾出生入死,帮着李存勖打天下的功臣却被忽视了。伶官中也有正直之士,但更多的伶官却仗着皇帝的宠幸肆意妄为,官员们敢怒不敢言。伶官景进,专门替唐庄宗李存勖刺探外面的情况,只要有人得罪于他,他就在庄宗面前进谗言诋毁,对手马上会大祸降临。这时期宦官也得到了重用。公元925年,宦官和伶人采择三千民女,填充厉宫。公元926 年,李存勖听信宦官谗言,将平定前蜀、功勋卓著的西平王郭崇韬杀死,引得兵变再起,魏州等地发生兵变,京城中也出现了叛乱。伶人出身的亲军将领郭从谦平日把郭崇韬当成叔父,关系亲近。郭崇韬死后不久,郭从谦率部攻打城门,李存勖率近卫骑兵出击,但已遭众叛亲离,调动不了附近的军队,身边的人也纷纷离开,做为曾经叱咤风云的武士,最终落得孤立无援,独自拼杀。在无比的失落和痛苦中,李存勖被一支箭射中,称帝仅三年便死于非命。当时只有一个伶人捡了些丢弃的破烂乐器,放在李存勖的身上点火焚尸。李存勖编戏、演戏是高手,甚至被许多戏班奉为戏曲之祖,但在戏外的真实世界里,他却用自己的生命编写了一场无与伦比的悲喜剧,伦人、乐器和弓箭,是李存勖一生激情和魅力的代表,参与了他戏剧性一生的终结。用欧阳修引用左传的话来说,就是“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义子,是十三太保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先后跟随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征战三十余年,屡立奇功。兵变暴发时,李嗣源受命到魏州讨伐叛军,但平叛没有多久,手下的将士策动哗变,且与叛军兵合一处,拥立李嗣源为新皇帝。这次成功的兵变,李嗣源成为获益者,但他登台后必须强力遏制兵变,否则下一个被杀的可能就是他。

在五代时期,禁军都是精锐部队,战斗力都比较强,禁军统帅一般都是在多年严酷的战争中拼杀出来的,能力和威望都比较高,连皇帝也会对他们高看一眼。尽管当时也有一些防范兵变的措施,比如严明的纪律,整饬一些有反叛心的军阀、将领等,但这些办法都不能从根本上防范兵变的发生。

李嗣源继位后,一心想要突破兵变的困局,即位后就开始镇压和整顿。对于骄悍难制的将士,李嗣源悉数诛杀,以绝后患。几次大规律的屠杀后,骄兵悍将动辄作乱的局面被初步改变。李嗣源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重新组建了侍卫亲军,着手建立新的禁军体系。禁军除捍卫京师外,还被派驻各地,牵制和削弱藩镇实力。节度使也被频繁调动,以防止他们形成割据势力。实力强大的藩镇也被一再分割,实力大减。李嗣源还试图彻底消除产生兵变的土壤,他整肃吏治,使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原民众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休养生息。这些措施无疑稳定了政局,也使兵变失去了基础。然而,李嗣源有着无法克服的缺陷,就是他即位时已经六十岁,年老力衰。由于完善的制度一时难以全面建立,李嗣源只好将大量的权力分给家属、亲信,由亲近的人替代原有的军阀,成为新势力。李嗣源试图用情义的勾连来弥补制度的缺陷。

李嗣源晚年患病时,宫廷政变再度发生,次子李从荣率兵攻打宫门,妄图篡位,事败被杀,李嗣源本人惊悸悲恸,凄惨地死去。一连串的宫廷杀戮后,公元934年,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自立为帝。即位之初,李从珂对太原的石敬瑭十分忌惮,石敬瑭不仅是拥有军队的一方诸侯,而且是李嗣源的女婿。为了解除来自石敬瑭的威胁,李从珂决定先下手为强,迫令石敬瑭离开巢穴,但这一次决定不仅使李从珂很快死去,还引发了一道令中原王朝几百年都无法破解的难题。

割让燕云十六州,石敬瑭遗留中原后世祸患

为抵御李从珂,石敬瑭面临艰难的抉择,最终不惜采取非常措施,主动向北方的契丹求援。此时的契丹国,经过一系列改革已强大起来。为了获得契丹大军的帮助,石敬瑭主动将燕云十六州让给契丹,这一措施完全改变了中国北方的政治格局。

燕云十六州,东西绵延约六百公里,南北约二百公里,历史上这里不仅是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自然分界线,也是中原政权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分界线。早在战国时期,燕国和赵国就不惜耗费大量国力,在崇山峻岭之上修筑长城。秦朝建立后,更是将长城连接起来。此后历朝历代的中原政权无不派重兵把守,唯恐有失,因为一旦失去,北方就再无险可守,北方铁骑便能在中原大地上纵横驰骋。

契丹原是一支游牧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是游牧。在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后,契丹就有了一片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带,这对于契丹民族的发展有着刺激作用,对它的社会结构,统治方式等,都有一种启示或者带动作用。

石敬瑭建立五代后晋,契丹三次南下灭后晋

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瑭建立了五代时期的第三个中原政权-后晋。石敬瑭虽然当了皇帝,但对契丹只能卑躬屈膝。石敬瑭的继承人石重贵试图冒死一变,从契丹人手中夺回燕云十六州,改变被动局面,但此时的形势却已不可逆转。公元944年到947年,契丹大军三次南下,后晋灭亡。契丹人虽然打进中原,但他们的劫掠暴行,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坚决反抗,契丹人被迫撤退,中原地区出现了政治空白。

刘知远建立五代后汉仅存在四年

郭威建后周改革中央禁军显成效,壮志未酬留待后人

太原留守刘知远趁机发兵,建立后汉政权,但他在位仅一年就去世了,次子刘承祐继位后,兵变再次发生,刘承祐被杀。公元951年正月,正率大军抵御契丹的邺都留守郭威,被将士们拥立为皇帝,大军返回东京建立了新政权,这就是五代时期最后一个中原王朝-后周。郭威和他的继任者,周世宗柴荣,都是五代时期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们大刀阔斧地革除着弊病,消除兵变也成为他们治理国家的重中之重。郭威的继任者柴荣(郭威的后人被契丹杀害),是他的内侄和养子,为防止兵变,柴荣在侍卫军之外,又组建了殿前军,由殿前、侍卫两司构成中央禁军,乃至成为全部武装力量的核心,从根本上改变了晚唐以来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

柴荣整编禁军的做法中,把一些精锐的力量补充进殿前司,使殿前司的力量和作用在禁军中得以提升,几乎与侍卫司并驾齐驱,以期相互制衡。因此,禁军分为两司的这一统帅结构或者领导结构,就使得禁军发生兵变的可能在一定程度受到了制约。

除了兵变难题外,燕云十六州也始终是后周政权迫切想要解决的难题。柴荣率大军先后征讨后蜀、南唐并取得了重大战果,但燕云十六州始终如骨鲠在喉,紫荣迫不及待地想要从契丹人手中夺回来。

公元959年,柴荣下决心亲征北方,与契丹军征战,收复了辽国占领的莫、瀛、易三州,但没想到就在准备乘胜进取幽州时,病魔突出降临。柴荣留下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他的继任者,儿子柴宗训却只有七岁。死神来临之际,柴荣强撑最后的力气安排后事,对军队的人事作了最后一次大调整,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调整仍然未能摆脱可怕的兵变困局。

五代即将结束,漫漫长夜中,一个又一个的统治者粉墨登场,又转瞬即逝。无论是狡诈而严苛的朱温,痴迷戏曲的李存勖,还是体弱的李嗣源,命运不济的柴荣,都无力破解中华大地上的政治困局,更何况七岁的柴宗训。但历史的车轮已迫不及待地向前推进,中原大地正在呼唤着一位伟大的君王。


中国通史之五代十国(第五十二集)学习记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