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是音乐大学里惟一得二次元这档事----《自卑与超越》服务与爱。
上周有一位也是在日留学生的群友发表了一下东京服务见闻,简单的概括一下就是出奇的好,他给自己总结的一句话是:“我总算是过上了和我收入水平相符的生活。“
他给出的理由是他家属于高收入群体,在国内却享受不到高收入应有的“福利“,但是东京不愁没有花钱的地方,只要想要,任何东西都可以在极近距离内靠钱获取到。
毕竟人的悲喜并不相通,我觉得他说的也没什么大问题,我比较持怀疑态度的是另一句话,他在比较了国内和日本的服务情况后:“那就是确实不行啊,日本就算是便宜的店也都在尽可能的提供最好的服务的。“
这也很主观的一个感受也没必要刨根究底他是否有什么别的意思,我想说的地方是,他的主观感受是否被第一次的新鲜感所蒙蔽了。
我前几年去CM的时候路过过一次银座,虽然街道还没到营业时间,但是去银座的便利店转悠的时候,给人的感觉确实和其他地方有些不一样,店员们始终像是在绷着一根弦似的。毕竟银座就是群友所说的富裕地区,服务行业的从业人群必须拿出严阵以待的态势来。
所以我和群友的分歧点主要在于,服务业所提供的服务,是员工自发的行为,还是说是因为雇佣关系所被要求的行为。
因为生计需要,我买了一辆自行车,然后就开始各种类型的超市到处转,川崎可以说是东京的农村,没什么高楼和大型商业区,但是车站交汇处小商圈还是有的。这一个多月来,我进过业务超市(可以理解为批发超市,对象是连锁食品店等大多都是更便宜的大包装,家里明显吃不完,但是店里消耗的更快)生活超市(菜篮子)八百屋(菜店,因为超市的集中化采购和预处理也因为菜价本身就很高 所以小店铺的蔬菜也并不比超市便宜多少,在这个地方想要像家乡一样去赶集用2块买1斤油菜是不可能的了~)车站附近的大商场,综合超市,连锁免税店,百元店,便利店,只要是卖日用百货的地方差不多类型的我应该都去过了。
而他们很多商场为了业务不冲突,售卖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生活超市里更多的是蔬菜水果和禽畜鱼(部分是切好的)业务超市里更多的是预处理腌菜冻品,便利店的便当种类隔一条街也许都会有些不一样,所以如果要买全东西就得跑很多个地方。
我也有机会在不同的时间段感受到群友所说的“服务”,大概划分一下感受等级:商场>超市>便利店>业务超市>连锁免税店>百元店
这里的连锁免税店并不是前几年旅游火爆时只针对中国游客开设的店铺,而是在车站等便利的地方附带免税业务的综合商场(堂吉诃德),且它售卖的东西是中低档的,百元店里和堂吉诃德是中学生们最喜欢光临的地方(也是摄像头最多的地方),他们大多会选在租金不那么贵的地区,且本身盈利方式为薄利多销,雇员也大多是打工身份,大多数时候雇员们都在忙碌的整理货架和上货,很少会跟顾客交流,所以并不会提供群友所说的“高端服务”。
业务超市的选址也有点像XX超市广场店一样是在比较偏僻的地方,顾客通常会骑车或者开着车去一次性采购很多东西,装修和内饰也比不了生活超市,甚至业务超市的打折签都需要员工自己对照赏味期限然后是用手撕下对应的标签,生活超市里通常会使用便携扫描仪直接打出价签,效率要比手撕高出不少。与员工的待遇相衬,业务超市的员工也并不会主动笑脸相迎,从业者大多年龄比较偏大,只需要完成工作就好。
生活超市要稍微强一点,有一些人会跟进店的顾客问好,上货时也会跟顾客道歉,收银的态度明显要好过上面几个,从业员也相对年轻,薪水也会比上面几家高一些。
至于大型商场,前几年来旅游的时候帮女性朋友找过化妆品,确实是一到柜台就被1对1接待了,有水喝有放包的地方,付款甚至都不用站起来,员工会带着pos机来找顾客,有可能还会半跪着回答问题。
但是商场的接待一般是正社员,并不会招募打工者,售卖的东西价格也超过日用品十几倍,会社会有一套自己的培训服务标准而正社员的薪水也比打工者高很多,可能专门柜台也会有销售提成,所以不难理解服务水平的提升。
所以我觉得群友对于服务的印象忽略了社会结构,他可能觉得日本是发达国家那收入就该高很多倍,但我实地体验后发现客流量最大的地方就是激安(低价)堂吉诃德和百元店。
我下午4点在生活超市跟主妇们战斗过限定商品,放学时见过成群的女中学生在百元店里买便宜的日用品和化妆品。晚上7点排在推车的老人后面等待打折开始,晚上9点跟下班的疲惫社畜抢过半价盒饭。
而有些生活超市会营业到0点,直到晚上11点半还有最后一批打扫着打折蔬菜的晚归者。
无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占绝大多数的都是拼命活着的劳苦的人民大众。
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向高服务质量转型是普遍的规律,由于日本人口少老龄化且人口流动性弱,一个地区的业务对象可能一生都是周围的住户(很多人会继承家业或者直接住在家庭的老房子内也不会离开生长的地方),所以它不得不进行服务内卷以留住回头客。这种情况放在我国则一般适用于小区周围的苍蝇馆子,街坊邻居都认识甚至自身就是住户,也不得不保持高质量和高口碑(我在国内的时候就是小区周边苍蝇馆子的常客,我喜欢骑车到各个小区门口去找这样的小馆子,老板们亲切的招待会这让人感觉人与人心的距离更近)而app网红店,旅游店,名店的服务对象是游客等流动人口,反而会提供与价格期望不符的内容。
跳过社会的发展阶段去看问题显然是不全面的,我还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洗脚城正开始兴隆,家里人也跟风带着我去体验了一次,一进门就是一堆人跪在地上给你擦脚脱衣服:“贵宾您好。“
这阵仗使尚未接触社会的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让人觉得不舒服,不想再去了。
滚雷先生听过我这样说后说我是在恐惧,害怕有一天我也会变成这样。
我说我不是,我害怕的是如果我多去几次,是不是也会觉得这样才是正常的,而变得心安理得地享受起来。
我思索了一下我最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我可以享受生活吗。”
周一的时候我去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又是英语又是翻译机的我和咨询师聊到了太宰治,我说人类社会就像是汇聚起来的大海,人是最基本的水,家庭学校公司城市国家就像是池塘河流湖泊,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会适应社会并和社会融为一体,说出:“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太宰治,就像是一块石头,他有富庶的物质生活基础,却也仍然挡不住他不停的“作死”要说为什么呢,他虽然被水流冲着走,但是却无法融入其中,似乎他能体会到生为人的一切痛苦,却无法体会到生而为人的快乐,他魅惑着身边的人,却无法和他们保持坦诚相待的长期关系,他在“社交”中感受不到温暖,只有不停的作死才能让自己感受到“活下去”的感觉。



《滚雷先辈如是说》


周五放学后想着去犒劳一下自己的我骑到了车站的商店街,看了看附近餐馆的菜单展板,拉面750円,盖饭1000円,炸鸡3块500円。
思考了一阵子,我转头进了低价连锁商场,在冷冻品区看到了相似的产品:横滨家系拉面,280円,耸了耸肩拿了几袋类似的冻品出门结账,回到出租屋,微波炉加热,打开电脑看看动画,“味道也就这样吧”。
店铺里不卖那么高,确实也开不出1100円的打工时薪吧,边看动画边吃着速食,我好像确实没必要用多出来的400円去买店铺的“服务”,如果这服务给我所带来的快乐不如一包辣椒来的更多的话。
在去买自行车前,我在地图app上搜索附近的店铺,其中有一家店铺离得非常近,而且它的评价是50/50 的5星,所有去过的客人都给它打了5星的评价并写了长评,这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一个没课的下午我到了那家店铺,店长正在和一位老顾客攀谈,我趁机打量了一下,店铺很小,两间临街的门面可能还不到20平,墙面上也挂满了自行车配件,这时店长招呼我:“有什么想问的尽管来问哦。“
好像是旁边的老者已经结束了攀谈的样子,于是我给他看了我在家里拍的GIANT旅行车,店长半鞠躬的说:“对不起啊,我家是竞速自行车店,普通自行车的话车站附近有一家在卖,如果更远一点的地方还有更大的店铺,名字是xx 和xxx稍微有点远我推荐坐公交车去,从我家往前走一点就有车站,期待您找到您想要的自行车,如果选购到了的话也可以就近来我家修理,借用工具自己整备的话不用支付手工费呢。“
店长说完用他肉嘟嘟的脸报以炽热的微笑,我道谢后走出店铺,想起看到的网上评论有个家伙这么写道:“店长肯定是爱着自行车吧。”
出租屋的楼下不远的地方有一家中村豆腐店,店内是三位70-80不等的老者在打理,水泥地上不时浮现的凹坑仿佛诉说着店铺本身的历史,我第一次去的时候亲切的老奶奶用她掉光了牙的微笑接待了我,在我们不太多的交流中她好像对留学生会来买豆腐一事感到了些许惊讶。
期间老奶奶时不时还会说出几句英语,比我学校的同学发音都要标准,听她介绍说豆腐分两种,有soft和hard的,店里还卖油豆腐豆浆冻豆腐等等产品,每件差不多都是130円,和生活超市的价格差不了多少。
和她道谢后我要了一块软的带回去煎,拆封时满溢的卤水味仿佛让我回到了家乡的菜市场,
煎好的豆腐泛着金黄水嫩Q弹,入口后满嘴的豆香,我差点就留下了感动的泪水,是啊,这哪里是什么服务不服务的事,是对自己坚持事业的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