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的灯下黑》
引言:
……我们能够从人文学问当中究竟获得什么?我刚才说了,获得思想和智慧。那么底下大家要问,思想和智慧与科学知识有什么区别呢?难道在科学知识里面就不是思想和智慧吗?我说一定要区分了。知识是什么呢?是正确的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正确地描写万千世界,他是给予我们正确性的。但是思想和智慧可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正确性描述。
那么我们说这样的话太枯燥了啊,我们就讲生活来领会这一句好吧?比如说,两个月前我们家里来了一个人,敲我的门,我门打开一看,哦,想起来了,居委会的。来干嘛呢?我说:你来干嘛?他说:我挨家挨户送一个盐勺子。我说:什么叫盐勺子?他给我看了,然后教我做着说:如果你们一家三口,做饭做菜,一定要用这个盐勺子。我说:为什么?他规定了你,他限定了你们一家三口每天食盐的分量。我拿着这个呆了半天?我终于说了一句话,我说:谢谢你,但是我告诉你,你送给我一样什么东西啊?当代巫术的工具。他听不懂,他说:你…你在说什么?然后我说:这样,你坐下我们聊聊。他大概没什么事情啊,他愿意。然后我说:好我们聊聊。然后我就跟他讲:假如,全体中国人民都用这个盐勺子做菜,首先发生什么事情?首先消灭宁波菜。大家都知道宁波菜吗?宁波菜肯定比较咸。如果它很淡就不叫宁波菜了是吧。好,它首先消灭宁波菜接下去消灭什么?淮扬菜。接下来还有广东菜,统统消灭。总之一切烹调艺术最终将消失掉。然后我问他:请问,人类饮食的健康究竟建立在营养学的需求上,还是建立在烹调艺术的需求上?假如我们的饮食健康是建立在营养学的基础上,那么我们做事情现在已经很方便了,科学对人体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如此的精确程度,已经规定了我们人体每天应当摄入多少卡路里、多少脂肪、多少蛋白质、多少维生素、多少矿物质……都有一个严格的数量规定?然后它会用这个方式配置营养粉,就足够了。现在据说已经已经有营养粉了,那些减肥药是吧?然后每天喝这个营养粉,你肯定可以做到体检的时候,你的各种指标都不会超标的。什么血黏度值、胆固醇都不会超标,因为你严格地按照科学所告诉我们的每天摄入营养的各种比例。好,我们将喝营养粉了,我们久而久之地喝,最后产生一个什么结果呢?我们的胃将慢慢的回缩,我们的口腔不再分泌那旺盛的唾液,我们不再对美食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渴求,而这一切,恰是我们健康的真正需求。营养学的实践将铲除我们的健康的真实我们健康的真实需求恰好是什么?对美食的渴望。那么烹调艺术属于自然科学吗?不是啊。烹调艺术是人文领域的啊,那些美食家或伟大的烹调大师是人类的重要人物。我们中国人是非常健康的,哪怕在非典流行的时候,我在上海的吴江路看到,那里边的小吃店一个个热气腾腾啊,怕什么?还围在那里吃火锅,外面的人还带着口罩,我一看傻掉了,马上就感受到了中国人真的爱吃火锅。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绝不是科学精神。
我在这里调侃科学不太好啊,科学我们要注重啊,但是我反对科学主义,科学有它的界限,我们不要遗忘了科学的界限,以为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我们就犯错误了。我们需要智慧,我们只有在一种智慧的境界当中才能合适地面对科学,才能对科学采取自由的态度,这件事情非常重要。人文学问给我们智慧。……
——王德峰讲座节选(谈人文与科学)

——————————分界线————————————
前言:
之所以摆出前面那一大段话当引言,是因为我对饮食的态度与王德峰教授是一致的,但碍于文化水平实在有限,有些话心里知道,口却难开,无法表达的那么恰如其分。
我曾经写过一篇日志,论饮食观念的,但是后来发现,它太反科学了,太唯心了,于我们的生活可能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所以我把它删了。这代表了我对科学的尊重和妥协,也表现了在那个阶段内,我对人文与科学的态度,尚且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迷茫感中。
然而今天偶然刷到的王德峰的视频,他能把人文与科学的辩证关系讲的那么透彻,感慨之余,又给了我发出我那篇废弃之作的信心。
现在看来,我曾经删掉的那篇文章很有必要重现江湖,尽管里面有很多不成熟和情绪化的表达,尽管有偏激之嫌,我依然愿意原版发出,一字不删。
———————————分界线———————————
在减脂时,人们总是乐意计算热量,但却忘记了吃饭本身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就像喝水一样,你不会去用所谓的科学仪器去计算你一天需要喝多少水,我们从来不会计算自己每天的摄水量,但在全世界,除非是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没有一个人是被渴死的,也没有一个人是因为摄入大量水而水中毒而死的,为什么?人体内环境中存在离子态无机盐,使得内环境溶液有-定的渗透压,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保持稳态,即动态平衡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其中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参与调节的主要离子有Na+和K+。当我们缺水时,体液的渗透压增加,体液的变化传递到下丘脑感受器,下丘脑再传递神经递质给大脑皮层,产生口渴的感觉,指引我们产生去喝水的行为。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极其复杂又极其精密的系统,测量仪器是冰冷的,它所依靠的是数据,而人是灵动的,他所依靠的是感觉。
对科学了解的越多,就越惊叹于人体各个器官配合的精妙。例如在一个美妙的夜晚,你去看花灯,街上霓虹灯璀璨,你觉得漂亮极了,于是想拿出照相机记录下这美丽的瞬间,但是一将手机对准霓虹灯,那强烈的光穿透你的手机 ,手机中的画面只留下一团模糊的光圈,完全没有了人眼看到的璀璨。也就在这时,你就会意识到,自己那双眼睛有多么了不起。人眼睛属于高级智能,没有任何一个照片能拍的比我们人眼更清楚,更有普适性。

减脂时计算热量,就如同喝水计算毫升一样,严谨却又没有意义。每个人的日活动量不一样,净体重不一样,年龄不一样,激素水平不一样,新陈代谢不一样,不同地区的空气温度不一样,对食物的吸收率不一样,…………如何通过冷冰冰的热量数值来衡量这一切?严谨又可笑。但人的感觉却可以衡量这一切,渴了就是渴了,饿了就是饿了,如此地简单。
科学的数值让我们忘记了我们身为一个自然界生物本该有的感受,我们丧失了对自己感受的忠诚,转而去相信一个万金油式的、套用在任何人身上均适用的计算公式上面,将人看做统一、规范化生产的机器,得来的结果只能是本末倒置的。
健身圈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一斤脂肪是3500大卡,每天营造400~500大卡的热量缺口最为合适,这样一周就可以减掉一斤脂肪,并且热量缺口不可太大,最多不能高于一周1kg,再多下去,身体会吃不消,情绪会很差,肌肉量会快速下降,力量会减小,体能会急剧下降……请问,400~500这样约定俗成的数值,是如何制定的?是先有人体的主观感受还是先有400~500大卡这个区间范围?400~500这个数值区间的制定就是根据人体主观感受考虑的。
那就会有人问,既然400~500是根据人体感觉制定的 我们按这个数值吃不就行了?那问题来了,热量表上显示400~500,就真的是400~500吗?你的基础代谢又怎么算?影响因素太多了,如果你真的营造了400~500的缺口,但肚子的感觉使你饿到抓狂,脑子里只剩下食物,请问这个时候,你是相信自己的感觉还是相信这个数值?这种情况说明,你的身体消耗远比你想象的高得多,数值会骗你,但自己的身体永远不会欺骗你?他对你保持绝对的忠诚,就像有它的保护,你永远不会渴死一样。
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自己的身体视而不见,而让这些根据身体而制定的数值反客为主,占据我们心中的位置?就如同一个小孩,不会骑自行车,父母给他的自行车后轮两侧装了保持平衡的辅助轮,孩子很快学会了骑车,但依然不肯放弃辅助轮的保护,认为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骑车,这合理吗?真正的骑行需要依靠人体自然的调整,才能应对各种突发的路况变化,平衡是靠心来掌握的,而不是靠两个辅助轮。骑车如此,饮食也同理。
总会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依照着热量表吃饭,但是体重却迟迟没有掉,甚至还上涨了,我心态快崩了”。因为你只看到了数字,忽视了自己,这是灯下黑。
如果你测出自己一天的消耗量为2500大卡,你打算每天摄入2000大卡,营造500的能量赤字,如果在吃完这2000以后,你依然觉得自己很饿,饿到抓狂、难以遏制那种,你会去相信自己的感觉,还是去相信APP上的数字?再或者,你还没吃到2000,可能只吃了1600,但其实已经不会感到饿了,你会选择把剩余的400吃完,还是及时收手,吃些黄瓜或番茄愉快的过完这一天?答案不言而喻
——————————2021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