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传第二章 唐蕃战争》
各位观众大家好。我们上一章讲到,公元675年,在并州担任了十八年法曹参军的狄仁杰进入长安担任了大理寺丞——从六品上,唐代中层文官的吊车尾。这一年,狄仁杰46岁。唐高宗李治,47岁。武则天,51岁。这个时候距离李治去世(公元683年12月27日),还有近9年的时间。本期我们就来讲一讲:高宗时期的狄仁杰。

这一时期最大的背景,就是唐朝跟吐蕃的拉锯战。吐蕃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位五星神将,叫论钦陵。670年唐蕃之间爆发大非川之战,他以四十余万吐蕃军杀得:“唐兵大败,死伤略尽”,唐军人数不详。时任主帅是薛仁贵。虽然史书上给薛仁贵开脱是副将郭待封的责任。但是从论钦陵后来的军事表现来看,我认为他的才能在薛仁贵之上。
薛仁贵输的时候,唐朝还是很不服气的。有这么3个表现:
1 吐蕃军胜利后五年多没有在边境挑起战事,估计也折损不少,需要恢复元气
2 本来安西四镇在670年4月已经归附吐蕃了(只是归附,吐蕃做不到实际控制)。在674年,唐军做了一个要出征安西的姿态,实际上还在筹备阶段,疏勒镇、于阗镇和北边的弓月城就派使者来降了。
3 辛未(675年2月26日),吐蕃遣其大臣论吐浑弥来请和,且请与吐谷浑复修邻好,上不许——说明唐高宗还想揍他。

675年的5月25日,唐高宗的太子——李弘,薨hōng逝。

关于他的死,《旧唐书》说是病死,《新唐书》说是武则天毒死,《资治通鉴》说:“李弘是病死,但是当时的人都说是武则天毒死的。”后来的专家学者,考证过李弘的太子家令闫庄的墓志铭,石锤李弘是被毒死的(具体是谁,不能确定)。这一段大家可以去看于赓哲老师的《狄仁杰真相》第二集《神秘案件》,论证很充分。在此不做赘述。
李弘之死就发生在狄仁杰担任大理寺丞期间,但是没有被当做一个刑事案件去审理。可见宫廷中的阴谋力量,也不是大理寺卿他们能抗衡得了的。何况狄仁杰这时候只是一个从六品上的大理寺丞,人微言轻,无能为力。
675年9月23日,刘仁轨、李敬玄、郝处俊入相。
675年10月24日,农历十月初一,这是《唐六典》中记载尚书省考核京官的日子。大理寺给狄仁杰报的考核评级是:【中上】。尚书左仆射刘仁轨在审核的时候,没有详细了解情况。看狄仁杰是新任的官员,就把【中上】给否了。大理寺卿张文瓘提出异议。刘仁轨就问狄仁杰审理了多少案件。张文瓘回答说:“岁竟,凡断一万七千八百人”,刘仁轨大惊,为自己的失察而内疚把狄仁杰的考课等级提升到了【上下】。
唐朝的考课等级共分为九等。就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按照当时的标准:每年考核一次,四个考核一总结。如果你得到4个【中中】,可以劳一阶;有1个上中,升1阶;有一个上上,升2阶。
(劳一阶是什么意思,我查好久也没查到...)
676年4月19日,吐蕃军队来骚扰鄯、廓、河、芳等州。
这个事情搞的唐高宗很不高兴。本来他去年10月就下诏,计划今年5月份封禅嵩山,也因为这次边境战争取消了。
676年5月5日,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率军讨伐吐蕃。
676年9月12日,吐蕃侵扰叠州。

这个图我解释一下:呈弧形分布的:鄯、廓、河、芳、扶五州经常受到吐蕃袭扰。原本夹在吐蕃与唐之间的吐谷浑,在大非川之战后就向唐廷要求内迁,几经辗转迁到了图中北边的灵州。后面唐蕃战争,就基本上与吐谷浑没关系了。至于图中右边的宁州,那是后来狄仁杰当刺史的地方。
时间来到676年10月19日,大将军权善才和右监门卫中郎将范怀义因为误砍了昭陵的柏树,被关在大理寺问罪。昭陵是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因此唐高宗非常生气,下诏书要把他俩杀了。狄仁杰上奏说两人罪不至死,按律法应当免职。左右之人用眼色示意狄仁杰让他退出,狄仁杰继续上奏。概括一下:
1 先吹捧高宗,说高宗可比之尧舜,不会干出昏庸无道的事。
2 如果杀二将军,于高宗名声大大有损,千年之后不知后人如何评判。
3 臣坚决反对,死谏——如果您坚持要杀,臣死后无颜面对前辈御史。
高宗冷静之后,采纳了狄仁杰的主张。权善才、范怀义因此免死。因为这件事高宗还很欣赏狄仁杰,说“仁杰为善才正朕,岂不能为朕正天下耶?”,下诏让史官把这事记录进了国史。
过了几日,授狄仁杰为侍御史。

侍御史和大理寺丞都是从六品下,但是侍御史比大理丞要相对更重要些。唐代这个时期的劝谏和赏识人才的风气还是很正的,有贞观之治的风范。

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权善才这个人。
权善才的生卒年月不可考,在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留下的事迹就两件。
有个宰相叫崔知温,在他的传里记载,他以前当兰州刺史的时候,曾经被党项部落约三万人包围城池。他用空城计拖延了一段时间,“俄而将军权善才率兵来救,大破党项之众。”。
后面还写,权善才本想把党项人全部坑杀,采纳了崔知温的意见接受投降。后来又有很多党项人来归附。这个时候权善才还是将军。
再有一件事情就是这个误砍昭陵柏树事件。这时候权善才已经是大将军了。旧唐书说他是武卫大将军(左武卫还是右武卫,不知道。)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说他是左威卫大将军。区别不算很大吧。误砍柏树以后,权善才就被免职了。钱雁秋拍的《神探狄仁杰》第二部里,让这位权善才大将军出场在崇州案中,而神2的时间对应大约是公元697年到公元700年。这恐怕与历史不符。当然了,《神探狄仁杰》系列毕竟只是影视作品而非历史纪录片,这种程度的改编并无不妥。历史上的权善才更像是一个印证狄仁杰事迹的工具人。前面那个救崔知温的事件,我觉得仿佛用来说明狄仁杰救了一个良将,而非武家子弟那种草包。
677年6月6日,吐蕃侵犯扶州的临河镇,活捉了镇将杜孝升。
678年1月25日,唐高宗终于忍不了了。大非川之败已经过去了8年,唐朝也采取了不少恢复生产的措施。这次高宗下诏:大规模征兵,讨伐吐蕃!

这个时期,唐朝名将刘仁轨,已经平定了新罗叛乱,在长安入相两年多了。唐高宗任命他镇守洮河军。因为征兵部队集结还需要一段准备时间,就先让刘仁轨在前线顶着。
这段时间刘仁轨向朝廷上书,提一些要求,经常被另一个宰相李敬玄阻拦。刘仁轨很生气。向唐高宗提出:“西边镇守,非敬玄不可。”李敬玄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没打过仗,很难胜任,就坚决推辞。这时候高宗不知道哪根筋抽了,居然就同意了刘仁轨的建议。高宗对李敬玄说:“刘仁轨如果需要朕,朕也亲自去,你怎么能推辞呢!”
678年2月15日,李敬玄接替刘仁轨为洮河道大总管。高宗又让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李孝逸等发剑南、山南兵支援他。这个李孝逸后来参与了平定徐敬业之乱。我们以后会提到。
(李孝逸是大郑王房那一支的。李渊的父亲叫李昞,排行第3。大郑王房的始祖叫李亮。排第8(李虎最小的孩子)

678年2月22日,金吾将军曹怀舜等人去河南道、河北道招募猛士。
678年7月(具体时间不可考),李敬玄上奏唐高宗说,在龙支打败吐蕃。从后面的情况来看,这次胜利更像是吐蕃佯败。
678年10月3日,青海之战。十八万唐军惨败。右卫大将军刘审礼被俘获杀害。逃忘的唐军又被困在承风岭。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趁夜以敢死队袭击,才杀出血路逃走。
上以吐蕃为忧,悉召侍臣谋之,或欲和亲以息民;或欲严设守备,俟公私富实而讨之;或欲亟发兵击之。议竟不决,赐食而遣之。
这次惨败以后,唐高宗深感担忧。曾召集群臣讨论对策,有人想用和亲的办法求取和平,使百姓得到休息;有人想加强守备,待公私都富足时再讨伐;有人想马上发兵讨伐。讨论到最后也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只好赐给大家一顿饭吃,然后让他们散去。
我读这一段的时候,感觉像极了咱们普通人当皇帝时的迷茫场面。
高宗皇帝还是采取了一系列英明的政策,载入史册的有:
1 黑齿常之突围英勇,擢拜左武卫将军,充河源军副使——此人后来在边境抵御吐蕃和突厥骚扰很有成效;
2 监察御史娄师德出使吐蕃,与吐蕃的一个边境将领论赞婆拉拢了关系——此人是论钦陵的弟弟,后来几年没有骚扰边境。700年还归顺了唐朝。娄师德因此升任殿中侍御史,充任河源军司马,兼管屯田事宜。
3 有个太学生叫魏元忠的上书国策,被唐高宗赏识。让他“值中书省,仗内供奉”。虽然没有明确的官职,权力也说不上多大,但是因此可以随百官朝见皇帝,这是他入政的重要一步。
请大家记住这三个人,因为他们都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我们都知道高宗患有李唐家族遗传病:高血压。导致他不能长时间处理朝政,看奏折时间一长就头晕目眩。在这种情况下他连太学生的文章都能仔细看完,还能发现其闪光点,恐怕与满朝文武在讨论对蕃国策上耗费精力不小。
这段时间,狄仁杰一直担任侍御史(从六品上)。他在谋划一个事情,弹劾当时的韦弘机。
韦弘机当时有3个重要的官衔:司农卿、少府监、将作大匠。全是从三品。司农卿负责国家粮食、木材、奇珍异兽等物资的存储和发放;少府监负责宫廷服饰、乘舆,铸钱、铠甲、兵器等制作。将作大匠就是后来《神探狄仁杰4》里面沙尔汗担任的职务,负责打造宫廷宝物的。
这哥们我简单概括:是一个略有污点的人才。
太宗时期他出使西域,因战争在那被困了三年。写出了记录西域风土物产的《西征记》,这种书籍对于提高唐廷对当地的了解和辅助决策很有意义,他回国后升朝散大夫,累迁至殿中监。
高宗显庆年间(656年—660年),他担任檀州刺史,修建学校,自任教师,收学生入校读书。
显庆五年(660)底,这个时候唐朝在讨伐高丽。在河水泛滥的情况下,韦弘机转运粮草及时,受嘉奖升司农少卿。
主管洛阳营田,因为秉公执法,升司农卿。
670年-680年,这哥们开始发挥他的建筑天赋:他先是整修了隋朝时期的旧宫殿。
675年5月25日太子李弘去世,高宗命蒲州刺史李冲寂主持修建陵墓,过期没有完成。高宗就让韦弘机负责这项工程,结果如期完成,从此更加受宠。
(李冲寂是蔡王房那一支的。蔡王房的始祖李蔚是李渊父亲李昞的七弟)

675年以后,韦弘机撺掇着高宗继续大兴土木。新建了上阳、宿羽、高山等宫殿。其中上阳宫修的异常华丽,高宗和武则天都很喜欢。上阳宫还是后来武周朝的政治中枢。
时间逐渐来到青海之战大败。如果说之前,朝廷官员对于高宗大兴土木的行为尚可忍耐的话,现在就已经是忍无可忍了。尚书左仆射刘仁轨,这老家伙比较鸡贼(时年78岁),知道韦弘机受皇帝宠爱,直接搞韦弘机就得罪了皇帝,划不来。他去找狄仁杰,谈话也不提大兴土木耗费国力的事。他说:“韦弘机修建的宫殿沿洛水而建,百姓在河对岸就能看见。于皇家威严有损” 。狄仁杰对这种暗示听的很明白,刘仁轨摆明了拿他当枪使。他呢,也正有此意。那时候朝野对韦弘机议论纷纷,韦弘机自己辩护说:“皇帝命我修建工程,我只是恪尽职守而已”。
697年3月15日(对,就是这日子),狄仁杰查了很长时间,结果也没找出特别有力的证据(说明韦弘机官品还不错)。最后以韦弘机家人犯盗窃罪,狄仁杰借机奏他失察之罪,再加上他引导皇帝奢侈,以这两个理由将其免宫。
同样还是这一天,狄仁杰还弹劾高宗的另一个爱臣。这件事史书记载的比较简略,所以我把《旧唐书》中这一段直接翻译给大家:
左司郎中(属于尚书台,从五品上)王本立恃宠专权,朝廷恐惧,狄仁杰上奏弹劾,请求交付司法部门,高宗特意宽免了他。狄仁杰陈奏说:“ 国家虽然缺乏英才,难道还缺少王本立这种人,陛下为何怜惜罪人而使王法受损?如果一定要特别赦免王本立,就请将臣流放到无人之地,做为忠贞大臣将来的教调。”王本立最终获罪,朝廷由此肃然。不久加授朝散大夫(文散官,从五品上),累官升迁到度支郎中(属于户部,从五品上),相当于国家发改委的三把手。
679年3月28日,吐蕃赞普芒松芒赞去世(年龄不详),八岁的器弩悉被论钦陵拥立即位。由于这时候吐蕃出现权力真空,内部不太稳定,于是此后两年多吐蕃没有袭扰唐朝边境。唐高宗还命令裴行俭乘机进攻吐蕃。裴行俭说:“论钦陵掌权,大臣团结和睦,不能进攻。”于是也就没有行动。
679月6月16日,正谏大夫明崇俨被盗贼杀害,朝廷没有抓到真凶。他是依靠符咒幻术被高宗和武则天看中的。也是现代《狄仁杰》系列电影里面 “唐代幻术师”的历史原型。“幻术”一词乃《资治通鉴》原话。说的是:
偃师人明崇俨,以符咒幻术为上及天后所重。

679年6月20日,高宗命令太子李贤监国。李贤因为执政有方得到史家称赞。

679年8月1日,裴行俭担任检校安西都护,并且让王方翼(已故王皇后之兄)担任自己的副将,开始准备收复安西全境。

679年10月16日, 高宗将要到汾阳官,命狄仁杰为知顿使(临时官职,负责皇帝行途修养供应工作)。并州长史李冲玄因道路经过妒女祠,俗语说'盛服过者必致风雷之灾',于是征发数万人另外开辟道路。狄仁杰说:“天子出行,千车万骑,风神清扫灰尘,雨神浇洒道路,妒女怎会加害呢?”立即下令停工。高宗听说后,赞叹道:“真大丈夫也!”
(李冲玄也是蔡王房的,跟前面修建李弘陵墓没完成的李冲寂是亲兄弟)

此时距离高宗驾崩还有三年多的时间。这三年里发生的事情,将在下集继续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