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考备考:材料作文“自信·奋斗·青春”审题指导及佳作导写

2020-10-25 14:29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3)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张之洞

(4)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鲁迅

(5)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汪国真

(6)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

在这个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你读了上述六句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析】

与高考真题的关系。这是一道“选句关联型”材料作文,与2017年全国II卷命题形式高度相似,但本题要求更具体,即明确要求考生站在具有鲜明特点的新时代的角度谈感触和思考。与2018年全国高考I卷比较,形式其实也类似,只是本题继续采用常见的名家名言组合方式,而高考真题则改用几个典型大事件,要求基本相同,只是侧重点发生了明显变化,即站在“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的角度谈自己的联想和思考。与2019年全国II卷比较,该卷基本沿袭2018年全国I卷的命题思路,但变化也是明显的。试题材料提供了五个时间点及一个对应重大事件,这时相仿的,但有两点明显不同:一是形式上先总后分,作文的话题语“奋斗”已包含在材料中;二是文体要求有别,明确要求考生选取其中之一来写一篇应用文(演讲稿、书信、慰问信等)。可见,全国卷命题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厘清这些关系,十分有利于考生读懂材料,明确意图。

对材料的主要解读。先看六个名句。明确“名句”含意是立意前提,按照顺序,这六个名句的大意大体是:(1)自知自省,战胜自我,自强不息;(2)珍惜青春,发愤图强;(3)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敢于担当;(4)坚定理想,勤于实干;(5)攻坚克难,积极进取,奋发向上;(6)豁达自信,奋发有为,勇于担当。再看写作任务。根本任务是“你的感触和思考”,而且是“‘在这个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的前提下。次要任务是“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即在所给“名句”范围内,进行“有机联系”,在“原句含义”和“选句关联”的基础上进行“集中立意”, 写作时对“名句”进行“合理引用”,展开思路。

命题人的意图揣摩。应该说,表面一看本题写作难度很小,但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本题“陷阱颇多”,这是由命题人命题意图决定的。不难看出,命题人的意图就是在于,引导考生思考新时代青年(最好是用第一人称)如何有效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作为考生,这是必须紧扣的写作目的,将自己的理想、奋斗、豪情等实际生活与国家前途、民族复兴结合起来。

【写作思路】

(1)自知·自信·自强。任何目标的实现唯有相信自己,依靠自己,自力更生,一切“等、靠、要”终究难成大事。可结合名句(1)(5)(6)立意。

(2)发愤图强,逐梦青春。立足新时代,身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珍惜青春,奋斗青春,点亮青春。可结合(2)(3)(5)立意。

(3)坚定信心,奋斗不息。(艰苦奋斗,助推中国梦)人生难免坎坷,改革已进深水区,此时,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坚持方能成正果。可结合(4)(5)(6)立意。

(4)坚定理想,实干兴邦。(行动为实,梦想成真)(用汗水浇灌理想之花)。中国梦不能变,空谈没有用,“坚定理想,实干兴邦”方为正道。可结合(2)(4)(5)立意。

此外,从“立志成才,勇担社会责任” “年轻人在新时代应勇于担当”等角度立意亦可,其他整合立意,只要有内在关联并引用恰当,也属于切题作文。

【例文与点评】

1. 漫漫千年史 不灭中华魂

时光如流,昼夜不停。魏巍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已缓缓流过。历史的洪流划过的时空曲线在见证,变的是时代,未曾泯灭的是深深扎根中华大地的中华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和而不同的先人们,很早就懂得“知己知彼”的重要性,懂得自知更重于知人的奥秘,由此形成的中华魂,让中华民族一次一次惊艳世界。

自强不息,生命不止。《周易》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史书典籍,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魂的集中体现。自古以来,在历史长河中,千万中华儿女以其自强不息而熠熠生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寓言故事是远古先民挑战自然的无畏写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写的是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展示的是保家卫国的不屈精神……自强奋斗与坚贞不屈如离离原上之草,春来更盛。

梦与理想,前行荣光。民族富强、民众富足的梦想始终如同一盏明灯,照耀中华儿女前行。看,诗人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壮志凌云;看,改革家魏源追求“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洋为中用;看,两广总督张之洞力主“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中华魂的阳光雨露,不断照耀、浸润着这建功梦想、改革追想、强国理想,催促着一季又一季繁花在不同朝代荣耀绽放。

艰苦奋斗,耀国兴邦。目睹我中华饱受屈辱的惨景,遭受被称为“东亚病夫”的羞辱,鲁迅先生疾呼:“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进入新时代,在中国梦的大旗下,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追求,更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不懈奋斗。从“天南地北来相会,势必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 ,从“甘愿做祖国的一颗螺丝钉”到“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的习 ,咋们的中华魂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历史会带走哀痛和伤感,但带不走民族之魂。在这个历史以来最好的新时代,广大有理想、有担当的中国青年,正坚定信念、克难奋进,稳健地迈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点评】

本文以时间为线,以奋斗为轴,形成的是不屈的中华魂;不灭的中华魂源源不断影响代代人,直至这个最好的时代:广大青年正自信地迈步民族复兴大道。从构思看,作者一改空谈新时代的常规构思,从历史入手,从自强不息写到追梦荣光再到奋斗兴邦,到新时代收束,一以贯之,思路明晰,内涵丰富气十足。其次,新旧材料,无论名人名言、寓言故事还是典型事例,均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可见平日读书颇多且很有心得。

2. 潮平岸阔催人进 风正扬帆正当时

历史走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当口,华夏儿女无不倍感自豪,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咋办?吾辈青年当矢志不渝,跃马扬鞭自奋蹄。

进入新时代,国家面临着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艰难局面。放眼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甚至挑战更多更严峻。前辈们用他们的责任与担当谱写了属于他们的华美篇章,奏出了时代的奋斗凯歌。处在新时代、身为接班人的我们,有什么理由懈怠无为、安于现状?

新青年当不改初心,勇敢进发。

三毛说:“一个人至少要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在流浪。”每一个青年都应该始终牢记心地埋下的那颗梦想的种子,不问收获,只管用心培育。知名主持人何炅、阿里巴巴马云、新东方俞敏洪,还有那位问鼎《中国诗词大会》的快递小哥雷海为……他们都是追梦人,也曾遭遇数不清的坎坷,但他们铭记初心,勇敢去追,终于找到了心灵栖息的地方。

新青年当以惜时用时,乘风破浪。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的劝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珍惜当下才能憧憬未来。篮球巨星科比在结束访谈时提到:“我喜欢洛杉矶凌晨四点钟的太阳。”毋庸赘言,篮坛传奇就是这样练就的,我懂了。是的,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吃比别人更多的苦,默默坚持,成功就在不远处。然而,现实中,所谓的“垮掉的一代”、所谓的“佛系青年”不能不引起我们警觉,这些绝对不是新时代新青年的本来样子。

新青年当以不懈斗志,砥砺前行。

谁更高?什么更长?诗人汪国真这样写道:“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多么形象而又如此富有哲思。不是吗?山高人为峰,路在脚底下,关键在人,关键在行动。进入新时代,世界并不太平,没有坚持的定力是不行的;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深水区,没有超强的毅力和耐力是不行的;进入新时代,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没有超强的智慧也是办不到的。毫无疑问,复兴路上,我们必须智勇双全,以“不获胜利决不收兵”的斗志奋然前行。

年轻的们友们,新时代潮平岸阔,在这个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当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迎风扬帆、激情远航呢?

【点评】

本文开篇直奔主题,“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比喻从“急难险要”处引发人们对新时代的思考,立论有新意。紧接着,站在新时代接班人的角度思考,采用分设分论点和排比段的方式,分别从不忘初心、惜时用时、不懈斗志三个方面阐明了奋斗的必然选择与应担之责。三个主题段的论证方法也颇有讲究:一个侧重事例论证,一个将事例论证与正反对比融合,一个侧重理性分析,可谓异彩纷呈。

3. 矗立起民族自信的精神灯塔

近日,一部被称为“中国里程碑式的硬科技电影”上映,广受国内外观众好评。中国电影在科幻电影领域的开拓,不仅代表着中国电影行业的崛起,同时彰显了民族自信。

毛 诗云:“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带着民族的自信,《流浪地球》耗时四年,终于在由好莱坞垄断的科幻电影城矗立起了一座丰碑。与此同时,“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被外媒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连续异军突起,看似巧合,实际上是中华民族自信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中华民族各行各业勇于涉足从前中国甚至世界未曾踏足的领域,如同《纽约时报》所说的那样:“中国在太空探索和科幻电影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根植于中国强大经济发展实力的背后,还源于中国自信这一强大内核源源不断提供的动力。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自信源于每个奋斗的中国人。面对险情,“英雄机长”刘传健心存敬畏,沉着果断处置;扎根边陲,卓嘎、央宗姐妹心系祖国,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他们是平凡的,他们用平凡书写着不平凡的感动。感动在继续。近日,在湖南长沙第二附属医院,一名医生为让一名脚疾病人治疗在接受治疗时更舒适,长跪地上做手术,一跪就是八个小时。这不仅仅是一种跪姿,更是一种奋斗的姿态。在这里,这名医生跪下的是身躯,矗立起的是医者的仁心和职业自信。如果把他和他们称为英雄,我看丝毫也不过分。

生活在充满自信的祖国大地上,正值青春的我们,理当带着“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珍惜时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牢记“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的警言,保持“燃”的状态,活出鲁迅先生所说的“发一份热,发一分光”的样子。时代在发展,文化在传承。自信你我他,中华民族的自信将在我辈奋斗中熠熠生辉。

乔木苍苍倚盖苍。有哲人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70年披荆斩棘,70年厚德载物,70年走向富裕,民族自信的灯塔更加璀璨夺目。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从民族自信的角度,一方面,书写了英勇的中华儿女勤于奋斗,敢于创造,共同矗立起了中华民族自信的灯塔;另一方面,也书写了处在新时代,我中华儿女更应奋斗青春,传承传统文化,继续为民族自信灯塔增光添彩。全文紧扣民族自信辨析传承和创造的关系,用事实说话,用道理启发,感染力强。

4. 青春无问西东 奋斗自成芳华

天地逆旅之间,唯有诗词曾酬尽人生百态。读着孟郊的“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汪国真“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等诗句,“唯将奋斗藏于胸,岁月从不欺少年”油然而生。

少年的色彩应属于青春的绚丽。“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有声有色的壮丽山河慷慨陈词,语调激昂,如同一把把开鞘的宝剑,拨云见日,未来可期。

瞻仰前辈先烈的年少青春,无不深烙着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印记。在国势衰微时为寻求救国良策而远渡重洋的、被誉为“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在维新变法时期登上中国近代史、拨弄风云、叱咤天下的梁启超……一代代奋斗不止、学成归来,以青春之姿成就国家的科学家、教育家、改革者,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谱写了自己的芳华。

鲁迅曾说:“凡事以理想为因,以实行为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幕上,总有那一批批奋斗的青年,不问前路,不辞辛劳,无论在哪里,都有责任有担当,奋力书写着同荣同枯、侠肝义胆的生死与共。

他,她或他们,有的是扎根在西北边陲的马兰花,但仍有着白杨般挺拔的身姿;有的是中部山区的无名野花,但仍有着比大山还崇高的志气;有的可能是东南沿海日晒雨淋的蒲公英,但仍有着誓与大海搏击的勇力与智慧!无论高贵还是平凡,无论顺境抑或逆境,其中,没有一例是不奋斗青春、不珍惜年华的温室之花。

也许是天地太过辽阔,他们选择了迎风独立的岁月。也许不断奋斗,不断接受磨练的人生更加坚定,饱经千帆过后,便会拥有自己的青春底色与芳华之曲。也许其间有不为人知的辛酸与痛苦,也有悔恨的眼泪留下,但人生当中,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路。回首再看,都是一串串有价值的珍珠。

广大青年生逢其时,担负重任,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不可分割,无论你是置身庭院,抑或独立于荒野,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践行者,便只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无问西东,便有奋斗自成芳华。

【点评】

文章开头由诗词入,自然嵌入材料,巧妙引出感触与思考(话题)。全文紧扣“青春”“奋斗”两个关键词,先简笔回顾先人前辈以青春投身国家、成就奋斗芳华,接着,巧借材料鲁迅语过渡,重点抒写新时代青年珍惜年华、奋斗青春的苦乐追求。选用素材点面结合,显隐相配,尤其是写到新时代,考虑到读者相对较为熟悉,作者以比喻和总写为主,给读者以更丰富的思考空间。此外,文采与哲理也是亮点


高考备考:材料作文“自信·奋斗·青春”审题指导及佳作导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