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逃离》
自从大学开始读很多社科类书籍以来,我写的所谓书评其实更像是读书笔记,因为对我个人而言,相比于文学类的书籍,社科类著作直白得多。作者的观点预先可以通过百度明白个大概,然后代入他的思路去读这本书,最终的收获就是接受(或者拒绝)一个观点和它背后的理论,再结合历史和当下品评。而文学则不然,比如小说,就是要讲一个或者好几个故事(《逃离》就是讲了不同的故事),没有深奥繁复的理论和论证,没有显著的观点。
但是这不意味着读小说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依我个人的拙见,社科类的书描述的是一个带有理论这个“有色眼镜”的真实世界,无论认同还是不认同,读完这些书,书中描绘的世界还是存在的,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世界当中;而小说则不然,小说中的一切更像是梦境,现实可以和梦境吻合,也可以偏离。换言之,同样是反映世界,前者是“直触”世界的,后者则是引申的和“非接触的”。
现实主义的文学妙就妙在,它们兼具了真实性和想象力的优点。就我个人而言,《逃离》就是有很强现实性,想象力稍微有点缺乏的一本小说。吸引我读它的一大原因就是书评将其归为“女性文学”,而这种类型的文学对于我而言是很新鲜的。事实如此,它确实是一部以女性为主人公,充满对女性的行为和心理描写,以及来自社会环境对女性的影响和评价的小说。《逃离》反映女性追求自我和内心自我模糊以及自我弃绝的矛盾,《机缘》说的是知识女性的理想爱情的落空与社会关系缺失,《激情》则是关于女性对于爱情的迷失、迷茫和被动,《侵犯》是无关爱情的,它关于母性的执着与被剥夺后的失落,《播弄》与《机缘》相似,是浪漫化的理想爱情由于命运拨弄而落空;《法力》则是描写女性在感情与命运上的受控和无助。在这些故事当中,女性似乎都是失去了某些很重要的东西,比如选择自身命运的自由、亲情或者爱情。这样的失去,有些是她们自己的选择,有些则是迫于外界的压力。当然,所谓自我的选择也不能脱离外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以第一篇故事的名字给全书命名,似乎是在暗指女性的这一处境,即想要争取某些东西,但是那些东西离她们而去;或者想要脱离现有的生活方式,但是都没能成功,无法逃离现状。至于《逃离》是否将女性置于被动的地位,甚至受害者地位,进而落入被某些人批判的所谓传统的,带有自怨自艾色彩的“女性文学”范畴,我认为是没有的。这样的剧情处理,如前所述,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而作者暗含的态度,更有可能出自同理心。至于是否批判,这就是小说(区别于社科类书籍)的隐晦之处所在,全在个人理解,所以不应当过度关注这一点而忽略了对于小说技巧、艺术性和内核的关注。但是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女性失去爱情、亲情和其他重大机会的情况,和她们遭受的悲惨结局,是屡见不鲜的。只需要看看古今中外有多少作者(更多的还是男性作者)描述这些故事就知道了!
就题材而言,《逃离》算不得新颖。无论是爱情故事还是亲情戏码,都还是没有太多出人意料之处,就我个人而言,有些地方还显得有点单薄,或者刻意。比如说由于各种各样的小事引发的感情转折或者得失,再比如寻亲和偶遇,逃离而无法逃离等等。有时候读起来会觉得,这些情节作为单独的一个个故事呈现带来的冲击感有点单薄,出人意料的转折和结局有些老套和刻意,颇有畅销的商业文学的意味。(当然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个人对于这样的情节安排有点审美疲劳)。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个人更加喜欢的是《法力》和《机缘》两篇,它们更少以结局的转折为卖点,在情节之外还表现出更深层的和更独特的无奈甚至绝望,这二者还摆脱了将戏剧张力和矛盾堆积在结尾的做法,而是通过心理描写让人感同身受。或许从篇幅上就体现了这一点,拥有欧亨利式结局的故事固然很妙,但是如果写成欧亨利短篇小说集,那就有点——如前面所说,像商业文学一样卖弄技巧了。
不过,《逃离》最出色的地方也不是情节的出奇,个人认为,作者在这部作品中体现的叙事能力,语言(尤其是描写心理时使用的语言)更能体现出其过人之处。除了运用得炉火纯青(甚至有时让人眼花缭乱)的蒙太奇式叙事手段之外,运用极为细致的语言来刻画细节、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更是一大特色,有些地方甚至带有很强的意识流色彩。这是一般的作者很难做到,或者不愿意去做的。如果缺少了这些不厌其烦的描绘,对于人物心理明确精准的剖析,这部作品会失色极多。除此之外,《逃离》在语言色彩和感情上也十分连贯和自然,如同涓涓流水一般,没有惊涛骇浪,也没有大起大落,但是于平湖之下隐藏着数不尽的被动、选择、拨弄、谎言和真相,而对于这种种遭遇,以及各种各样不同背景而形象鲜明的女性面对这些遭遇的方式,她们当下和今后的命运以及心态的描绘,我认为是独一无二的,也是这部作品作为女性文学最难被超越之处。
(又:电影感,错位和虚实、倒错也是炉火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