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的人越来越多,问题出在肠道菌群上?
人的喜怒哀乐居然会被肠道细菌所操控,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荒诞?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告诉我们:肠道菌群可以远程控制我们的大脑,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它们还和焦虑、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老年痴呆等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肠道菌群是人体重要“器官”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里面居住着上千种细菌,数量超过10万亿,总重量约有1.3千克。那它们是何时在我们肠道内安营扎寨的呢?
其实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它们便通过产道、食物、环境接触等途径入驻我们的肠道了,然后以肠道内的食物残渣为食,不断发展并壮大,与人体互惠共生:我们给它们提供“吃住”,它们帮我们保护肠道、提高免疫力、调控血糖、增强抗癌药疗效、稳定情绪等等。也正因为如此,肠道菌群被看作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有些朋友不禁要疑惑了:细菌不都是有害的吗?为何我们肚子里的细菌竟然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因为肠道细菌也分好坏,而且以好细菌居多。
根据肩负责任的不同,肠道内的细菌可以分为三大阵营:
● 有益菌: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听着是不是很熟悉?目前市面上很多益生菌产品添加的就是这两种。
● 条件致病菌:肠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和拟杆菌等细菌都属于这一阵营。
● 致病菌:包括梭菌、白色念珠菌、变形菌、绿脓杆菌等。
通过它们的名字可以看出,有益菌是我们肠道内的“好细菌”,致病菌是“坏细菌”,而条件致病菌则是细菌界的“两面派”,在有益细菌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它通常会安分守己,跟有益细菌一起发挥自己的“正能量”。一旦有益细菌失去了优势,它便会在我们体内兴风作浪,危害我们的健康。
正常情况下,这三大阵营的细菌会按一定比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维护我们身体的健康。所以,从现在起,好好呵护我们的肠道菌群吧~
肠道菌群失调可引发神经精神疾病
没有哪两个人肠道菌群的组成是完全一样的,包括双胞胎在内,因为它们会受饮食结构、服用药物、慢性压力、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个人连吃三天汉堡、麦乐鸡等垃圾食品,其肠道菌群种类会减少约40%。再比如,服用抗生素的人体内的有益菌数量会减少。
而肠道菌群种类和丰度的变化,是会直接影响我们精神心理健康的。因为它们中的某些成员是重要神经递质的“制造厂”,比如鼠李糖乳杆菌、长双歧杆菌等肠道杆菌可分泌γ-氨基丁酸、5-羟色胺、儿茶酚胺和组胺等神经递质,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细菌可生产多巴胺。要知道,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是我们的“情绪调节剂”,如果它们的“制造厂”紊乱了,就会影响5-羟色胺和多巴胺这些大脑的“信使”的产量,后果可想而知。
另外,肠道菌群的失调会让某些中性细菌或者有害细菌在我们体内作恶多端。比如产脂多糖(LPS)的细菌增多,会让肠道黏膜屏障的通透性增加,而某些细菌也会从肠腔进入血液循环,刺激IL-6、IL-1b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并引发炎症反应,当大脑接收到信号后,会激活小胶质细胞。这种炎症级联反应可能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并使精神疾病的症状加重。
除了肠道菌群自身的变化可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外,它们的一些代谢产物也会参与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比如Coprococcus这种细菌会产生一种称为丁酸盐的抗炎物质,这与抑郁症的发生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正确补充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前面讲过,益生菌是对我们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补充益生菌就好比给我们的肠道找了帮手,可以壮大肠道内有益菌群的队伍,阻止中性细菌和有害细菌继续兴风作浪。
但好心情健康也介绍过,益生菌有明显的菌株特异性,也就是说不同菌株功效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简单的认为“只要补充益生菌就能改善情绪和认知能力”,我们需要补充那些对精神健康有益处的益生菌,有些专家管它们叫“精神益生菌”。
精神益生菌在我们肠道内有效定植,不仅有平衡肠道菌群之效,让肠道屏障更加牢固,它们还可以产生和递送γ-氨基丁酸、5-羟色胺等“情绪稳定剂”,让我们远离不良情绪的折磨。
那么哪些细菌属于精神益生菌呢?
2019 年的一篇综述文章汇总了目前用于焦虑、抑郁和压力的精神益生菌菌株(见下表),结果发现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相对比较多的。
不少临床研究显示,补充这两种益生菌可改善焦虑、抑郁症等疾病的症状,当两者联用时效果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