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申安恩地理志 PART III
朋友们好,今天是第三天!继续我们的旅程。昨天似乎是讲了很大一部分地理,以及生物演化史了,右半部分的下半部分粗略来讲就是这么多,之后右边部分可以讲的,是上半部分的无人区和最右下角的陆地区域和左下角的陆地区域,你要是在现实世界地图上找对应,就是昨天是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帕劳区域,南太平洋今天是北太平洋,美洲,和澳大利亚和两极,也只能这么讲才有代入感了。
上部是我们所在星球的沙漠地带地区之一,这里在冷空气袭来之后会变成冰原,有人就会问了这里没有水汽,怎么变成冰呢?这个宇宙中的水,只是看起来像水,实际上不是由氢氧元素构成的,而是由流体的硅化合物构成的,所以当遇到极端条件,极寒和极热,这东西会变得像液体,并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凝固住,固定形状,所以在平时温度很适中的发光面的右半部分,是完全可以维持很久的“结冰态”的,因为这片区域长期结冰,所以也被叫做危角谢奥夫地(Uvmdjiweyhsioudyu)令人哆哆嗦嗦站不稳的地方,寸草不生倒也不是不会看着单调,这里有各种形状的乌金石,黑色透明,冰棱一般的矗立在地上,这片冰原也不只有这一种颜色,冰原每处的天空和地面都不太相同;下部分的天空颜色和地面颜色前面已经说过。上部的天空和大气颜色与大气层颜色差不多的样子,不过这种颜色发绿一些,是绿一些的湖蓝色,这地方有时是乳白色的,位于和下部接壤的地方,白色的话,不是永久状态,你站在这里,俯瞰地面,仰望天空总是可以幻视出前面提到的蓝绿色,甚至两色共存(我怀疑它们本来就是一种物质,而不是两种物质混合。只是因为它们奇特的化学结构,而使我们产生了错误的感觉,是折射反射等光学知识的作用),或天或地,总有一方和另一方对立着——天蓝地白,地白天蓝,并且与下部的硬固地面不同,上部的天地总是像旋涡般涌流滑动,就好像果冻一般;而且它仅仅是视觉作用,并不会对于造访者产生实在的晃动感,就好像你站的地面是冰层,下面是温暖的湖水一样,在上部区域远眺,你可以望见远方的翠绿色和灰色地带,那里是冰原的近海地,也就是海滨,同样是由于特殊的结构,因为海水导致的变色现象,我在这里仍旧补充一点,包括我们昨天介绍的太平洋地区,整个区域从左边到右边,上部的海水都是可以变色的,这是受到了左面区域的影响,同样的,几乎无人的冰原地也是多彩的,相对的生物较为丰富的昨天提到的区域,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地区,颜色海蓝的时候很多,尽管变成桃红色(这个是主色,次要颜色也是乳白色,和冰原的变色原理相同)的时候也有,但是有记录以来自然造成的海水变色只有两次,都是受到极端气候的影响导致的,如果再加上非自然的,当属近世的时候,有个左面区域的少数民族居民(不是现实当中的,是左面居民的总称,只是整面人口总数没有右面多,所以才这么称呼),曾经从左边的海边,和他的狗一起失足落海,结果却都奇迹生还(因为这片海域的水的成分是和人造血液差不多的物质构成的,可以支持人的生活所需,因为这种成分,海中的水生生物体型都比较巨大,但是它们却是从祖宗开始就出名的温驯,而且形象悦目,没有左半部分的相貌可憎,凶狠粗暴,真的是环境因素影响的正确教材),在海中生活了两三年,最远游到了冰原附近海域,在尝试到了冰原极端环境的厉害之后,识趣的调转方向回头,潜水到右面的区域的富人区(也不同于现实概念,指的是右边住着很多人的地方,特指上一篇介绍了很多的那个岛上很多人住的聚居地,因为岛上也有人烟稀少的地方),当那个人在水中潜水生活时,随着他的运动,可以在离地面较远且不被大气遮挡的高度看见可见的海水颜色变化,从海蓝到桃红再到海蓝色,所以说无论是现实宇宙还是虚拟宇宙,人和一些动物对环境的影响真的很大啊。
大致相当于澳洲,美洲的两个大陆,基本上都是黄色沙滩的土地,由于处在右边,所以还是有一些活物的;我们先往澳洲这边来;高大的剑蕨树,高大的巨型走地鸟,以及巨大的蜻蜓和趴在剑蕨上的可怖千足虫,是左下部分的生物名单,比起生机勃勃的海洋,陆地上是非常寂静的,动物们没有发声器官,所以没有记录。以及还有长得很像箱子的四四方方的箱子树,碰集盖躺立合(这名字真的形象,一会你就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了),是一种很危险的植物,与岛上的其他安静的生物不同,他很吵。这种植物它的开花,传粉结果,等等一些活动都需要砰的一声把箱子的各面弹开,并崩出一些椰子大小的黑色圆球,弹射一定的距离,然后落地,大概有21-31恩刻里赫提各(angkhllaighttig,距离单位,当地的标准长度,大约是40飞戈连移(phonguoilmyan,脚的意思,大约是现实世界的一米多,巨人种族嘛,可以理解))等到盒子打开一定的时间之后,就又会合上。这些球和它的各个身体内都是有毒有腐蚀性的液体,当它出来泄露之后,会迅速扩散腐蚀大多数物体,曾有居民看见之后捡到家中,直接将屋子和自己以及背后的岛上本来就不多的剑蕨植物丛连带千足虫悉数烧灼殆尽,巨鸟因为过于庞大的体型只落了个失去双足的下场。它们大小没有巨鸟的脚长,没有千足虫的头大,威力却十分强劲。消灭这些威力无穷的定时炸弹是具名的日常活动,现在已经少很多了,只是仍有零星的这种植物了。
左下部分,地形单一,色彩单一,我指的是地面和较低空,而且经常刮沙尘暴,沙漠经常的现象,包括上空在内的天空经常昏昏沉沉的,而且黄乎乎的周围环境,就好像身居在一缕缕黄色透明纱之中。唯一的别致景色就是有略强微风的时候,上空会在昏沉一会之后,变得略微彩色起来,先是出现一处,然后又是一处,最终占据了整片上空。这色彩就像是掉进水中的一滴油渍一般,彩虹圈,经考察这是沙子和离行星表面大气层最近的地方摩擦产生的光学现象,不需要大惊小怪。
然后我们将飞船驶向右上角,来到了冰原以北,这地方真的不得了,这里比冰原还要荒芜,但是这也不妨碍我们欣赏他,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当地居民的住宅,哎,看不太清楚,不是我们船舱的问题,是他们这环境,本来就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因为再往上走光面就到头,暗面就开始显露了,这里因为特殊条件可以窥得另一面的情况。左半部分就是因为暗面的地质活动产生的,扯远了,反正都会说到的,这个居民住宅啊,就好像许多方形冰块堆在一起的,因为四四方方的形状很明显,整体都是规矩的立方体,有空心圆柱,空心棱锥,空心长方体,这些体,最多的是长方体,圆柱少一些,棱锥最少,这些形状都是自然形成的,怎么形成的不知道,大概是神力吧,最初只是一个地标,2万年前普冷门挂些尽人(这民族的最大特点是总是喜欢在外面逛来逛去,即便是累了,也只是随地一倒睡觉,起来接着逛,就是不回家,除非到了下雨或下雪的时候)搬到这里之后,将一块小正方体挖出,惊讶的发现这里竟是空心的,所以2万年了,他们自从搬进这狭小空间(过去这种族都是在山坡上睡觉的,我去过那里,温暖舒适,就是天空是浅灰色,大地和植被是灰黑的,不过空气温暖甘甜,吸一口,就像吃了几块方糖)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故乡——位于左面的大陆东部内陆的草原,2万年间,不曾苏醒,从能行能动,干这干那的披着黄牛皮的羊人,变成了黑不溜秋只会睡觉的蝙蝠人,谁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怀疑是引起了神的不满吧),挤作一团睡觉的时候,我有幸见识过,那个空间里一直到墙上覆盖着密密麻麻的居民,有打喷嚏的,有流口水的,千姿百态,我感觉到了不适就马上退出了,白色的犹如棉絮一样的粘液缠在被冻得硬邦邦的尾巴上,很反胃,并且,很冷的房间,冻得受不了,难怪原本只有37年寿命的这个人种这么长寿...肯定淘汰了一部分适应不了这环境的成员吧。另外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平时黑洞洞的房间,会有的时候自动点起火把来,并伴随着吐儿吐儿的火焰燃烧声,后来我取了样,发现还真的就是可燃气,这可燃气在洞中是气态,到我手里就变成了液态甚至是渣粒,渣絮,再探入洞中,站了一会发现洞内有规律的地动声,在外边就听不到了,而且与星球其他区域的声响不同,想要在洞外获得气态的可燃气,需要将其装进密封袋,双手搓动许久方可,这也是为什么我的飞船能飞这么久的原因。
好了,我们从洞里出来,看看外面吧,嗯,真好,我们刚出门就发现了一个发出强烈白光的绿色多边形宝石,并且随着我们观察角度的不同不断变换着色彩,光打在天上,好像灯塔一般,这个在现实世界的对应就是极地光(yuoionevmaf),虽然一直黑着,尽管有的时候还会生成暴风雪天气,但是人家这里的天气却是晴天哦(对了,上面的民族的故乡也是日常下雪)。
介绍了嗜睡民族之后,时间已是午夜,我好累啊,不行,想降落在这里进入意识深处了,朋友们你也收起你们的视野休息吧。朋友们一会见,Tuollerialdulreburan.晚安(钻进我的睡袋~【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