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憩园》、
读巴金先生的《憩园》真的是五味陈杂,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的。一座园子两代主人,看似没有联系的两代主人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杨家老爷曾说过的那句:不留德行留财产给后代是靠不住的。这句话也证实了杨老三和小虎的命运。作为憩园久主人的杨老三曾阔绰一时,然而他却是在外边吃喝嫖赌,那一段真的是有点让人憎恶的,他花光了父亲留下的财产、他又花光了妻子陪嫁的东西,花光了所有财产他的地位也在家里下降,他成了一家人厌恶的人。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对他却是恨不起来的,憩园要卖的时候他挺出身不让买,那是他父亲亲笔画的图建造而成的,他不愿意把这座园子卖了。然而,弟兄们却一直吵嚷着卖掉,大家好分钱,最终大儿子签了字。从此那座属于杨家的宅子易主了,卖了园子花光了钱的杨老三落魄了,一家人靠着大儿子这个职员的工资来源生活,过得清苦。这时的杨老三不回家,他没有了经济来源。最终不得不回到家里,小儿子和妻子是爱他的,不愿与他计较前嫌,而大儿子却忍受不了这样的父亲,他对他大呼小叫,他给他难看,他当着他的面赶他走,他恨他……其实,这时的杨老三是很可怜的,他走了离开了家,住在一所叫做大仙祠的破里。他从富家子弟沦落成了乞丐,多少次夜里他曾偷偷回过家去看看,多少次他内心里又是想回家去的,想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的。然而他回不去,大儿子恨他,他也受不住那样的低眉顺眼。最终他会去偷拿别人的东西吃,被人打的不省人事。在城外做苦工,他双手不堪入目、别人奴役、他的眼睛里是一潭死水,最终他死了,再家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死去了,死去连个尸首都没留下……其实,最后看到这一段真的是很心疼他的,如果当初年轻时没有那样的是不是也许是另一番境遇?其实,人的一生都是这样的,有时候一旦你走错了关键的几步,整个的人生就被注定了!
书中最让我为之动容的还是杨家小少爷对杨老三的真挚,儿子爱父亲可能是天经地义的,但世间又能有几个人像杨家小少爷一样?从不会嫌弃父亲,无论他是落魄还是遭受众人唾弃,他对他始终如一。杨老三住在大仙祠,他每天去看他,他忍受着被误解被骂的难堪去已经易主了的园子里摘花,只是因为他的父亲爱花,他背着妈妈和哥哥偷偷给父亲送吃的,在父亲被打了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冲进人群护着父亲,这个十三岁的孩子比同龄人更早熟、更懂得人情世故,懂得爱,他懂事的让人心疼,在杨老三离开大仙祠出城后,他从来没有停止寻找父亲,从来没有忘记父亲……在那棵茶花树下他一次次站着看树上刻的父亲的名字,他一次次回忆和父亲一起的美好时光!是的,这个园子承载了太多他的美丽回忆,承载了太多他对父亲的爱……最终他不知道父亲死了,心里还是留存着美好的希冀,其实这样的结局也许是美好的。这个十三岁的孩子承受了太多太多……
园子的新主人是一对夫妇,丈夫是个挺开明的人却独独对前妻留下的儿子执迷不悟,妻子是个漂亮的女人,她是男人后来又娶的,但她是个美丽大方而又富有浪漫气息的女子,她热爱看书、热爱生活、脸上永远漾出着美丽温馨,她好似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她和丈夫之间似乎是让所有人羡慕的,然而并丈夫没有看出他的忧愁,在对于小虎整天赌博、住在姥姥家不归、不去学堂的管教上她不便于多问,可是她内心里还是很关心小虎的,她怕他学坏,放养的形式,想着有钱就行的管教,最终的小虎溺水身亡了,这也许是必然的,如果他没有溺水身亡,也许多少年以后他也许走的路是杨老三的路。再一次又证实了那句:对于后代留财产不留德行是靠不住的。
这本书里揭示着亲情、对孩子的教育、人情之间的冷漠,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那种旧式家族的流连都是力透纸背的!
04
《寒夜》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种诉说不出的悲凉,全篇小说里充斥着一种压抑的氛围,像寒冷的冬夜里看不到黑暗的尽头。小说的人物并不多,但在这不多的人物身上演绎出了一段悲哀的人生,一段曾经的历史。
曾经带着理想带着青春光辉的汪文宣有志于为教育事业而努力,他一直想开办自己的学校,在那里种下自己的希望,然而为了躲避战事他和妻子母亲儿子来到了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图书公司做校对工作,曾树生在一家银行工作,这样生活着的一家本可以和和睦睦,但在这个小家庭里却演绎着一幕幕唇枪舌战,婆媳之战成了中国多年以来的不争之实,文中的婆媳之间似乎把这种战争演绎的似乎有点不可理喻。
一边是受过新式思想追求自由独立的媳妇,一边又是裹过脚带着中国传统思想的婆婆,这样的婆媳之间是有鸿沟的,矛盾争执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宣的母亲看不起媳妇没有和儿子举行婚礼就同居,而树生有她的理由,作为具有新式思想的女性她不在乎这些。无数次她骂她的儿媳只不过是儿子的姘头,骂她是“花瓶”,在这个家里永远是两个女人之间的征战,也许这个婆婆她是可怜的,她的生命里只有儿子这么一个男人,她把太多的爱倾注在他的身上,她怕文宣对树生的爱超越对她的爱,她的心里是充满了嫉妒和狭隘的。夹杂在这一次次的争吵中的文宣是痛苦的,一边是生他养他的妈妈,一边是他最爱的妻子。他爱母亲怕母亲伤心、然而他也爱妻子怕妻子受委屈,公司里遭受同事的歧视,回家还要忍受两个女人的争执,他忍气吞声,他借酒浇愁,他的心是苦的。他病了,得了肺病,最终妻子离开他去了兰州,他绝望,他无可奈何,他只好祝她幸福!最终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喧天里他凄凉地死去了。当他的妻子再回来时,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这是个悲苦的故事,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战乱逃亡的时代他有理想也不能去实现,家里的争吵、公司里的冷眼,让他一次次屈服给了现实的无奈,他只有用无限的忍耐去苦笑着应对生活,曾经他也曾无数次想象等到抗战胜利,可是一次次他得希望被现实打压。最终抗战终于胜利然而他也死去。
我想树生她是爱文宣的,到是她更爱自由,更爱无拘束。从另一方面来说,她的内心也是苦的,和文宣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受到婆婆的正眼看待,不断的争吵、外边的诱惑、丈夫的懦弱、内心的孤寂,以及对自由的渴望让她逃离这个家,也许最终她会嫁给陈主任,但是否他们会幸福?我们不得而知。
我想在整个人物中最无辜的要算是小宣了。妈妈的不关心,爸爸也没有怎么管教他,寄宿在学校功课也不怎么跟得上。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沉默寡言,拥有着与年龄极其不符的沉寂。作为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本该是最天真活泼好动的年纪,然而他不具备同龄人的这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