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一、二章读后感
较西方封建社会史而言,中国的封建社会具有时间跨度长——即起始早、终结晚的特点,这样的特点不仅使中华文明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格局,同时也造成了中国社会迈入进步圈子的时间晚、封建制度及思想的影响重等结果。 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能延续如此之长的时间呢?这可以用一个具有较强概括性的词语——历史周期律 来回答。具体而言,首先,是土地的不断集中和分散:地主阶级不断兼并土地,这些被兼并的土地又在分封制或战乱等不稳定因素中被分散; 其次,少部分人可以通过科举制、王朝更替、官场迁替等完成阶级跃迁,如刘备、朱元璋、赵匡胤等。同时受被取代的世卿世禄制的影响,“世泽”使得前人的精神和物质有助于后世平坦仕途的延续,使入仕者能够荫福子孙,这也是中国人民对祖先崇拜根深蒂固的原因之一。而这些都无疑给了封建王朝治下的有志者一种希望,使他们中不论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都能诞生上位者,正是这种财富占有权的非连续性使封建王朝能够缓慢的在不断的王朝迭代中延续下去。 其三要归于中国的小农经济,对于不入仕的百姓而言,尽管小农经济下百姓是不断被剥削的,但若身处盛世太平,生产者也能通过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也并非不可能。又因这种独立经济使生产者的收益与其劳动紧密相连,中国百姓“勤劳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得中国百姓始终依恋小农经济,又身陷小农经济中继续被剥削; 其四,“中国古典官僚政治形态”的延续性、包容性、贯彻性也辅助着中国封建社会都延续,虽然这一形态终止了世卿世禄制,可以切断政坛与前朝、前任官员的联系,但其贯彻性使中国官僚政治的支配作用深入人心,无数中国人的思想被其囚禁,而这一形态一直延续到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后才逐渐被人们所抨击。 此外,基于以上提到的“世泽”,就不难发现为什么说宗法组织是封建社会真正的社会组织:宗族以血缘为纽带,家族中的成员具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和“一损俱损”的关系,这也是家法、宗法存在的必要性——维护集体荣誉,这也是中国人如今仍然重集体而轻个人的原因之一。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多以宣扬家族聚居为荣,以宣扬个人自由为耻,如蔡邕一家“三世不分财”被高度赞扬,杨朱“贵己”、“全性”思想在儒家思想崛起后饱受批判。为了全体族人的利益,宗族中所制定的宗法、家法往往严于国家法律,其中包含着许多道德标准,这种标准可能并非仅仅包括世俗意义上的道德标准,更多的是有利于家族延续、家族声誉的标准,这样的标准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安定和延续的作用,自然也是统治者们乐于看到的。 政治、经济与文化三者不可分离,在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覆灭后,汉朝统治者开始思考适应当时政治经济局面的观念形态,于是经董仲舒之手,汉武帝将儒学搬上了历史舞台,既因为早期儒学重所包含的“大一统”思想,也是因为儒学将“天”这一名词人格化,将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皇帝的权威联系在一起,赋予“天”以皇权的内涵,这一观点深入人心,早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中张角就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两个“天”字就说明了这场起义的本质就在于用一个权力来对抗另一个权力。当然,在封建社会,儒学能当道数千年,原因更在于其所推崇的纲常伦理:“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礼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短短数语却道尽纲常伦理对人性的桎梏之深,仿佛要将读者拉入鲁迅所描写的那个血淋淋的封建世界中,身临其境的去体会那种在面对吃人的封建礼教时的、深深的无力感。这也是五四运动使其对儒学攻击最多的一部分。 明清之际,尽管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科学、民主思想不断涌现,但新事物在诞生之初总是弱小的,这些转变并不足以击破中华两千多年以来不断夯实的封建主义的外壳,而下一次突破,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