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虫记·江油·养马峡·20180902(三)·植物篇

在同一个地方待几天,新记录一天比一天少,这一点在植物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所以,9月2日的植物只能凑够一期。

出门就看到这个,然而昨天完全没发现,我可能是个盲人。
南方常见的造林树种,长得比较快,木质似乎不错。但马尾松或其他裸子植物构成的人工纯林其实并不能算作一个健康而富有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它本质上只是长得比较高的庄稼,与桉树类似,只是不像桉树那样霸道而已。

跟我家附近荒山上的卵叶鼠李有点像,但我第一眼把它认成了山茶科,有丶丢人。
这个种的特点很奇怪:两种不同的叶在茎的两侧交替互生。这种不对称的生长方法可以有效地伤害强迫症患者。

之前一直以为它是紫茎泽兰或者飞机草之类的,然而并不是。
花的形态与泽兰属相似,但并不在泽兰属内。
在国内分布广泛,是常见杂草,国外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
接下来,脸盲时光又要开始了。

在?看看孢子囊群?
这种形态的蕨类主要有蹄盖蕨和鳞毛蕨两类,比较好的鉴定方法是根据孢子囊群的排列完成的。不知道你们怎么认为,我现在真觉得有114甚至514种蕨的正面跟这个东西没啥区别。

存疑,苔藓植物的资料比较贵,我觉得没有必要买。
附生在岩石上,形态很有趣,与常见的葫芦藓科不同。

路边杂草,常见到我懒得认真拍它。
没啥好说的,聊聊游戏吧,剑网三甚至没有给这种出门就能看到的杂草(迫真)建个模型。反观昆特三,每一种草药都有模型,我甚至可以用里面的模型和配图鉴定出这些东西在真实世界的原型。

上次拍到过蛇葡萄,但不是同一种,也没有果实。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蛇葡萄在农田附近很常见,不亚于铁线莲,不知道为什么,农民普遍不太喜欢拔,可能是因为好看吧。
下面登场的是我个人认为本文所列物种中最不容易鉴定的一种。

我在群里问过群友,他们也不认识,最后还是我死磕出了结果。
猜谜的恶心之处在于过程,猜到答案之后,反倒觉得这货很好玩。
曾经属于玄参科,现在归入了车前科。这个花序还真有点像车前。

花期末尾的三花莸,大多数花已经落了。曾经归入马鞭草科,现在理所当然地位于唇形科内。分布广泛,但在当地是比较罕见的种类,几天下来只看到一棵,可能大多数个体都已经不开花了吧。

三叶轮生的景天属植物。原产国内,常被当作观赏植物,经常在村落附近找到,野外反而不多。
本种耐寒也耐热,北京的宿舍楼下有它的身影,接近热带的湖广地区也活得滋润,是广受中国古人喜爱的多肉植物(确信)。

羽叶蓼的变种,叶子只有一对羽状裂片,花序比原变种更小。本来应该有比较长的花序梗,图中这棵不太典型。
在当地是常见种类,甚至可以说是路边草丛的优势种,也是9月初主要的野生蜜源植物之一。

两年之前见过,当时认错了。本种的叶具有多种形态,图中嫩绿色和深绿色的叶来自同一株植物。
常见种,见于我国南方和同纬度的亚洲亚热带地区。号称可以解毒,但古代的毒不太猛,有可能是自己的肝肾把毒解掉了,这货大概也只是个利尿剂。

当地的常见蕨类,形态很奇异,不容易认错。大概不会有人把它认成水龙骨或者槲蕨。
其实岩蕨属也有长的差不多的种类,但一般人应该不会首先想到岩蕨,况且岩蕨体型比它小得多。

南方常见的景天属植物,但北方不产。我的一位植物学实验课老师是南方人,在北京的实验室里养了一盆凹叶景天,每周去做实验都能看到。

芸香科植物,南方广布但不太常见的杂草,含有大量的挥发油,揉碎后气味浓烈,故名。
也许在未来可以成为一种天然调味料,就像它在芸香科的亲戚花椒属一样。

萝藦亚科植物,养斑蝶的饲料,师姐在保护站的后院种了一排,每到花期都有十万甚至九万种昆虫来访花,还有大绢斑蝶来产卵,很壮观。
常见种类,能长得非常大,很漂亮。有毒,不能吃。

里白科的科长,大型植物,一片“叶”长达一米,这其实只是它的一片羽片。
在当地不太常见,多见于湿润的林荫岩石上,但本种在四川东南部的叙永、宜宾等地数量很多。

这一段要怎么写呢?有点犯难。
淫羊藿属名字的来历是,公羊吃了这东西之后会非常性奋。有人也吃了,结果跟羊一样。下面来简单描述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
淫羊藿苷等物质有雄激素活性,作用类似睾酮,可以促进雄性生殖细胞的产生,而足够强的雄性生殖细胞再生能力显然意味着某种功能的增强。
当然,这还隐含着几个其他事实:淫羊藿属植物对雌性哺乳动物没有类似的作用,反而可能引起第二性征的雄性化和体内激素的紊乱;由于雄性激素倾向于让人加速生长和消耗,过量服用可能会影响健康乃至预期寿命。
对运动员来说,这个算是违禁药物。

多形种,一般来说不长这样。长相典型的我也拍到了,但不好看,没放上来。
广布且常见,在野外看到一回羽状复叶的铁线蕨,十有八九是它。
然而有些朋友会把铁角蕨认成铁线蕨,这这两个类群其实不难分,摸一摸就知道了。

在四川被广泛栽培,是川菜中比较独特的一种调味料,我在四川吃过加了藿香的羊肉米线,味道很奇妙。
不推荐在平时炒菜中唐突加入藿香,这个东西与薄荷亚科其他植物一样,富含芳香油,有浓重的香味,吃不惯的人可能会很难受。

蹄盖蕨科的成员,单从正面来看,与之前介绍过的毛蕨属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反面形态差异很大。蕨类的复叶看似复杂,但本质上只是相同形状的简单堆砌,所以形态多样性其实不太高,这使得只从正面鉴定蕨类成为一件难如登天的事。(我拍的蕨类其实都有反面照片,只是不想放出来而已)

叶形多变的水龙骨科植物,与石韦属很接近,但孢子囊群的排列不同。
广布,但在当地不易见,可以在湿润的岩壁上找到。

川北地区常见的悬钩子属植物,在路边数量很多。成熟的果实红色或黄色,好看,能吃,但肉少核大,皮薄易碎,不耐贮藏,很难成为商业化水果。当地有人用它酿酒,过程跟葡萄酒差不多,口味不知道,我从不饮酒。

可能是南方最常见的秋海棠属植物,有天然的花叶型。常见于水边的阴湿石壁。国内观赏秋海棠的基础之一,很多盆栽其实都是园艺选育过的秋海棠,也有各种奇妙深刻的杂交育种,这个我就不是很懂了。

樟科山胡椒属,有奇特的气味。有些地区以之代木姜子用。种子富含油脂,榨出的油与普通植物油不太一样,有时可以当作可可脂的替代品。
我不知道第一个用樟科植物的油脂代替可可脂的人是谁,他可真是个鬼才。
它的叶子并不是香叶,香叶是月桂的叶子。

多形种,比较大的复叶是二回羽状的。只有很少的标本跟这货形态相同,可能是因为生境不太正常。
虽然很常见,但因为形态非常不好捉摸,可能与四五类不同的近似类群撞脸,很考验直觉。

南方常见的稻田杂草,当地人用来喂养牲畜,据说是优良的猪饲料。花期从12月开始,我估计不太可能看到。
不知道为什么,很有牌面,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甚至在官网上专门写了个网页来介绍它,网页里的字跟这段话差不多长。

可能是毛茛属最常见的两三种植物之一,花冠裂片(部分毛茛科植物花萼与花瓣同形,不能直接说花瓣)比其他常见种宽得多。
花毛茛是引入的观赏植物,与本种同属,但不是同一种。

果序很有特点的常见种(西南地区限定)。有点像金银忍冬,但花的颜色不同,且本种的花大多聚集在小枝顶端。因为都很常见而且花形相似,金银花、金银忍冬和淡红忍冬在当地中药铺中经常混合销售。反正都不怎么有用,混着卖就混着卖吧。

常见的观赏植物,果实很好看,含有淀粉,磨成粉后可以果腹(但口味很差),饥荒时很有用,因此在南方一些地区,火棘的俗名是“救荒粮”。
饥荒的时候,各种奇奇怪怪的植物都可以拿来吃,怕是地皮都要被拔去一层。当人口扩增的速度大于粮食增产的速度,这种情形是不可避免的。
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

岩壁上的苔藓,本种在当地不太常见,但因为大部分苔藓长得都差不多,常见程度的估算可能有偏差。
在比较湿润的地区,苔藓是真正的先锋植物,即使在这种几乎没有土的地方,苔藓也能活得非常滋润。通常,当岩石受到一定程度的风化之后,体型更大的被子植物会挤占苔藓的生态位,也会更快速地破坏岩石。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