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264.8公斤 ,中国在盐碱地种出大豆,不再从美国进口了?

中国的科研实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为了提升国内的农业产品产量,不少科学家将工作重点转向了这一领域,并取得了重要的研发成果,例如亩产达到264.8公斤的大豆,和水稻相比产量似乎并不是非常高,关键是这是中国在盐碱地种出来的,这是否意味着未来中国将不再从美国进口大豆了?难道那些美国农产品出口企业要失去中国市场了吗?

在这些独特品种的培育当中,中国科学家使用了先进的分子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了多种能够在盐碱度较高的土壤当中生长的大豆,并且在含盐碱量达到5%的黄河口三角洲土壤当中进行了种植,取得了令人感到欣喜的结果,这些品种的黄豆不仅能够在这样的土壤当中茁壮成长,甚至产量还远远超过了在正常土地当中栽种的普通黄豆达到了264.8公斤,要知道,即使是在相对肥沃的南方地区农田种植,大豆的平均产量也只有160公斤,换言之就是,这些种类的作物不仅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还把产量提升了将近两倍,这必然对中国的大豆种植产业产生巨大影响。
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大豆并不是一种主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它时,通常用于制作豆腐等豆制品,但其实中国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大豆消耗大国,每年的消耗量达到惊人的1.2亿吨,国内耕地显然无法在种植水稻等作物的同时,供应数量如此庞大的黄豆,因此每年从巴西和美国等国进口的大豆数量达到1亿吨。

这些黄豆主要可以用作三个用途,首先是榨油,其次就是用作动物的饲料,最后是用于作为工业原材料,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虽然国内可以自主供应水稻等农产品,但大豆的价格显然会影响到以此作为饲料的牲畜的价格,因此开辟出大量的可耕种土地用于种植大豆是一个硬性需求,18亿亩耕地红线又决定了这些耕地无法转为黄豆种植地,毕竟水稻等主食比它更加重要。
同时国内的盐碱地面积达到5.5亿亩,其中最少有2亿亩具备改造为耕地的潜力,如果将新培育出的这些耐盐碱大豆全部种植在这些土地上,那么毫无疑问能够直接解决目前国内面临的黄豆缺口。

目前,中国科学家还在对这些抗盐碱高产大豆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试图通过科学手段来进一步稳定其耐盐碱和高产的性状,稳定其产量和生产表现之后在环渤海地区的盐碱化土地上进行耕作,然后将其推广到全国,同时由于大豆本身具备固氮能力,种植过大豆的土地氮含量会更高,因此还能够通过轮作的方式对盐碱地进行改造,和其他能够耐受这种环境的作物共同种植进一步提升这些土地的产量,土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升国内的农作物总产量摆脱对欧美和南美地区农产品出口国的依赖,避免在小小的种子上被西方国家所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