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万华镜 #18|寻找外星人:真的是黑暗森林吗?

2019-04-05 18:02 作者:Arinor  | 我要投稿

著名科幻小说《三体Ⅱ:黑暗森林》提出了一种“宇宙社会学”,主张宇宙中的任何文明,为了争夺资源以维持自身生存,在无止境的相互猜疑中,消灭任何其他文明是唯一的选择。此时,“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无论他们遇到什么风吹草动,都会毫不犹豫扣动扳机。这样一个宇宙社会学或者说黑暗森林思想实验,凭借惊心动魄的结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网络上讨论外星人,黑暗森林都是绕不开的话题。它被视为对费米悖论的一种解释:我们之所以至今没有发现外星人,是因为他们通通都藏起来了。

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现实宇宙到底是不是黑暗森林呢?这个问题或许只有等到我们真的与外星人接触过后才能知道答案了。

事实上,黑暗森林的思想在哲学上并不新鲜,早在17世纪,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就在他最著名的《利维坦》中,以早期人类社会为背景,讨论过类似的黑暗森林,他称之为“自然状态”。霍布斯认为,社会是天然地无序的,权势是人唯一的依靠。(权势是人赖以获得利益的资源、能力和手段。)于是在不可分享的利益面前,人们会大打出手;而当一个人正占据一定的权势时,他不得不考虑到其他人马上会来争夺这份权势,自己已然处于危险境地,从而必须先发制人,在自己尚且占据这份权势的时候消灭潜在的敌人;最后,面对复杂的猜疑网络,人们甚至会在无利益的情况下动手,杀一儆百。这就是竞争、猜疑和慑服,其终局就是 “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原因不是别的,正是人性使然。

作为在哲学史上留名的大哲学家,霍布斯清楚意识到“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的结论需要大量前提条件作为支撑。为了说明这些条件,《利维坦》这本主要讨论政治哲学的书竟然是从“什么是感觉”、“什么是想象”开始的。以《利维坦》为参照,我们能够很快发现宇宙社会学在理论上的不足之处。宇宙社会学宣称,星际文明彼此之间的距离太过遥远,以至于文明社会的内部结构和性质,“都被这样巨大的距离滤去了”。然而在实际论述中,宇宙社会学使用了大量的常识心理学词汇,如“需要”、“猜疑”、“善意”、“恶意”等等,这些术语一方面并不指称行星尺度的现象、实体或者性质,另一方面则实际上源自于我们对人类社会甚至人类个体的内在结构的认识。换而言之,宇宙社会学中至少包含了两个隐藏条件:第一,常识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心智的真理;第二,常识心理学不仅适用于人类,而且覆盖一切可能的文明社会中的个体。这样的黑暗森林是由与假想中的人类具有相似心理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文明构成的,甚至就是由多个假想中的人类文明构成的。

在宇宙社会学的设想中,所有文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先发制人作为自身生存策略。如果宇宙社会维持在这种状态,那么先发制人就必须在任何环境下都是最优策略,否则奉行这种策略的文明就会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然而,先发制人的激进策略到底是不是任何环境下的最优策略,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不过我们知道至少在地球上,事情并非总是如此。我们既能看到鳄鱼这样奉行先发制人的激进策略的动物,也能看到老鼠这样遇到危险扭头就跑、奉行“逃跑主义”的动物,还能看到水牛这样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以牙还牙策略的动物。这些动物的同时存在似乎暗示着这样一种可能:只要所谓“逃跑主义”或者其他什么温和策略在满是激进策略的宇宙社会中成为最优策略,那么先发制人就不会是所有文明的共同选择。

哲学万华镜 #18|寻找外星人:真的是黑暗森林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