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者》杂谈:从和字的“相应”之义看悟道与选择

汉字“和”,除了近年来几近共识且广受官方推崇的“和谐”之义,还有《说文解字》中“相应也。从口。禾声。”的“相应”解释。
当下提倡的和谐,主要有和睦协调、和解、配合协调、和好相处等义。与《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中“协和” 的和睦、和谐融洽意思相近。与《说文解字》作者许慎生活年代相近的东汉经学家郑玄注解《诗·周南·关雎》时写道:“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其义类似。《中庸》开篇一段:“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对“中”与“和”都有解释。
又如《晋书·挚虞传》中有:“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其明显是指音调、韵律的协调。而和不等于同,《论语·子路》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显然,“和”字的和谐一解是儒家、道家等诸学派及中华传统文化、哲学中的主要理念,不论对个人还是国家、对内治理还是对外交往方面都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而和的“相应”之义,从《国语·齐语》:“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的“相互呼应、应和”、《墨子·号令》:“大将使人行守,操信符,信符不合及号不相应者,伯长以上辄止之,以闻大将。”中的“相符合”,再到后来广泛使用的“相适应、相宜”之解。未脱离相互应和、匹配之义。在我看来,引申到理念层面或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更进一步,因势利导。能量的分析判断与运用也是如此,没有一劳永逸、放之四海皆准的固定刻度,动态地看待发展和变化,相应而为,才不容易一叶障目、自欺欺人。这点受一位已故前辈启发,自己用之能量体系证伪与自救的应用也有体会。
新一代中国人,自卑感会少一些乃至部分人自豪感占多数。几十年间,中国人在经济、民生提升方面抓到些重点,有一个较长的稳步上升期,综合国力(特别是工业体系及制造业能力)、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均有所建树。而且有更多中国话语、能讲出中国故事——用中国人的文化走出一条强民强国的复兴之路。相较此刻仍处于动荡、战乱中的地区和国度,中国人从温饱迈向富足过程中有时机腾出余力去考虑一些严肃问题。
近两百年来中国的经历,或许能让部分国人有切肤之痛和清醒反思,同时意识到看待中华文化需有视角转变,而非达到某个状态、形成某种相对有利的局面就回到一条已被证实并不高明的老路上去。如西汉宣帝在谈到汉朝治国制度时就提到“霸王道杂之”,先不细究其“霸道”(法治)和“王道”(教化)在当今社会的可行性,起码体现了不同思想综合搭配的理念。目前,不少学者、智库成员在形容中国当代治国理念时会用到“外儒内法”,且往往是比较乐观的,似乎依此法就足以平步天下、无后顾之忧了。以我粗浅的认知来看,在一些无法充分展开论述的讲演场合,用类似概括特征的词语是可以的,但过于信赖某个名词甚至长此以往陷入定式之中,则弊大于利。儒法可用,也可以将某种身经百战的理论作为核心,但世界时刻在发展,视野不必限于此。一如内外兼修、软硬兼具、充分实力保证下的“和”,不仅应考虑面上风光的和睦融洽,也需重视“相应”的实事求是、杀伐决断,求匹配当下现实、变化与未来发展趋势的最优解,在一定高度上去决策、布局,而非甫一领先就固步自封。
和字的“相应”之义不易发现或引起重视。从这点看知识的习得,不应看主流与否,呼声大小,也不应过分持实用主义态度取其部分而忽视其它(实用主义在决策与实践方面的好处多过治学)。全面扎实的积累与独立思考,都不可或缺。积累是否扎实可从全面性、深度等方面检验,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不少人知道公驴和母马杂交所生马骡(骡子)一般不能生育,却不清楚广东部分地区所称泥鸭(普通话骡鸭则更易分辨些)同样源于杂交、有此困扰;独立思考则往往可从逆向思维和细节处尝试:除了科学与技术等特定领域,不赞同过于非黑即白的思维,有些事却可从细节清晰分出黑白乃至荒诞,如无意中看到的“XXX,某党党员,信仰:佛教(该党规定不能信仰宗教)”。
所谓悟道,于我本人而言可看作由能量体系出发、阶段性或某时刻对自我与外界万物、客观规律的透彻认知,对身前身后人事的洞察,一种平静(不一定无欲)但世事洞明的状态。如同之前在关于痛苦、解脱、欲望和涅槃的那篇文章中提到,对佛教来说,悟道仅仅是一个开始或阶段性标志,要达到涅槃还需经过不断修行、实证、亲证。笔者不求涅槃,但悟道对我的重要性类似:是自身信仰道路的最新确认或修正——不仅覆盖能量本质、毁灭终局、痛苦底色、荒诞无常等自定概念,也是对包含“直面绝境、穿越荆棘、向死而生”自救之道的最新注脚,某种意义上可视作一次系统升级乃至重装。此时面对选择与行动,就像下一步迈左腿还是右腿,各有什么预期、后果,需要承担什么均已清楚,只需要根据自己准则去做决策。
近两年在悟道方面的时间精力,更多花在自救之道,这点在过往手记、文章及小说《自救者》中都有诠释,在此补充几点作存档用。
自救之道阐述的路径,除了可能适用自己的生存、求生,或许也对个别有意愿自救或求生的人有些许启示。但除此之外,并不意味它对全数抑郁者甚至所有人群适用。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药,既不能包治百病,也无法确保治愈任何一名抑郁者。事实上,我还没有见到过什么药能治百病,也不认为有这种药存在。它只是可能对某个普通人的某种症结有效,比如我的抑郁。它针对人身处绝境的状态,多为明确具体的困境、绝境,若有人认为其日常绝境同样需要重视与应对,也可参照。同时,它的前提是独立思考、用心认知自我与外界、不逃避地执行等,这本身如“不逃避”本身就是一些抑郁者的症结,所以在自救之道的某个环节要求“试验者”自我克服重要一关从而继续试验,本身是苛刻的。它的一点效用是指出了这条可能存在的潜在路径(对自己而言,明确存在),讲清注意事项, 让有心人即便临近漩涡,也不至于浮萍般随波逐流、越陷越深。增强些内心抗冲击的准备,增加些走出眼前绝境的可能性。另外,自救之道并非一锤子买卖,阶段性走出仍可能面临反复,这是绝境的存在形式和特性而非路径无用,毕竟绝境与痛苦都不是一劳永逸可消除的,此消彼长、常在是常态。再次陷入,参考类似路书再走出一遍就是了,整个过程不是原地踏步,至少穿过了前一个绝境。人生就是这么个并不高深的探索、折腾过程,除非毁灭或达到佛教所称涅槃、彻底归于静寂。
比较道家的无为和佛教涅槃所需的无欲,自己的自救之道不是无为、无欲的。但因为涉及到无情等概念,那么需要对其中的有为和有欲做一个说明。这里的有为,不是外放的无节制的有为,而是指悟道之后所选择的方向,不是无所谓、也非无为,而是通过自身行动实践积极地直面、应对。而其中涉及的一点欲望,主要是改变现有困境、走出绝境的欲、意愿,如果路径中明明有这个部分还硬说是无欲,至少是不恰当的,所以我说算是有欲。这个欲与前面的有为一样,都是有节制且在一定限度内的,并非为所欲为、妄为。某一部分的滥用,足以摧毁整个系统,自救之道亦然。
真正的道,至少应在分析层面穿透几乎所有疑问,深入浅出,且不随时空转换而失效;实践层面亦存可能性,部分待文化、科技等条件接近或满足后验证。
在知识、见识、道理的扎实学习体悟基础上,才有源源不断真智慧产生。当智慧成体系积淀后才可能真正趋近看清、看透乃至成体系悟道,然后才是选择(此时在近乎耳聪目明的状态下选择,更多在于意志层面的筛选,除无常的不可抗力影响外,往往已能先见大致结果)。否则,选项本身便可能充满谬误,随机盲目的冲动决策,即便坚定执行换来不坏的结果,更多也是撞大运,难以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