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宇平衡5.人类与自然环境
5.人类与自然环境
5.1自然环境
自然(nature),指宇宙中一切客观实在的总体。
狭义的自然又称大自然,是指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不包括人类社会在内。广义的自然指整个存在的世界,它既包括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也包括社会科学所研究的人类社会。
5.1.1弱肉强食
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弱肉强食是大自然中最基础的法则,它并不限于表意上的吃与被吃,杀与被杀,一切与竞争相关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弱肉强食”。
5.1.2快速成熟,抢占先机
在自然中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须竭尽所能生存下去。所以需要弱肉强食,通过快速成熟,抢占先机,可以更有效、更有优势的生存下去。所以,弱肉强食的原因在于快速成熟,抢占先机。
5.1.3直觉判断
弱肉强食其实是源于生存压力所作出来的直觉选择,属于心理因素。弱肉强食是胜负欲的体现。
但是弱肉强食其实是对于自然错误的认知。
生物中的弱者和强者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5.2生物间的平衡与自然环境
不仅如此,生物中的弱者和强者同时存在,形成了生物间的平衡。
5.2.1进化发展的先后
自然不仅需要快速成熟,占领先机。快速发展会带来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不可逆的进化,也许可以适应环境称霸一时,但是环境变化之后,就会反而不适合环境,导致种群的衰落甚至灭绝。
后发展可以适应新的环境,但是也只是适应环境称霸一时,但是环境变化之后面临相同的问题。
所以,进化发展不分先后,无论是先发展还是后发展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5.2.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指物种之间及生物内部之间相互竞争,物种与自然之间的抗争,能适应自然者被选择存留下来的一种自然法则。这个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解释是完全错误的。
各种生物互相进行生存斗争,由天(自然)来选择,适应自然变化就存活,不适应的就灭亡。原文:It is not the strongest of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 but the one most responsive to change. - Charles Darwin
这句达尔文的原文也是错误的。
甚至,Nature(自然)这个单词的释义氛围就是多余的、错误的。
生物(除了人类和其他高智商动物)没有胜负欲,只是迫于生存压力所作出来的直觉单项选择,生物(除了人类和其他高智商动物)只能选择利用自己所有的能力,活下去这一个选择,没有竞争元素。
5.2.3生物间的平衡与自然环境
生物间的平衡不断变化的。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生物中弱者和强者的关系发生变化,形成了不断变化的生物间的平衡。
这样所构成的不是狭义的自然,而是原始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环境状况。
5.3人性
人性的本质就日常用语上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
5.3.1兽性、天性、先天判断
5.3.1.1兽性
兽性原本的意思是野性;残忍凶暴的性情。但是其实这样的解释是错误的。
5.3.1.2真正的兽性——生物天性
真正的兽性是本能所形成的势能,势能生物天性,生物天性看起来是只有单一的行为,但其实这只是人类所能看到的表面现象,真正的生物天性是来源于先天二元判断在有限的自然环境下所被迫形成的习惯性行为。
如果想要完整的了解生物天性,就要将忽略的性质、先天二元判断的极端性质补齐,才能形成真正完整的生物天性。
真正的生物天性来源于生存压力下所形成的习惯性生存天性。
习惯性生存天性包括生存要素和交配繁衍后代的需要。生存要素和交配繁衍后代是习惯性生存天性中不一样的天性。
生存要素包括应对危险的能力和吃、喝、拉、撒、睡,是生物所处的环境中所形成的被动行为。生物为了填补饥饿,所以需要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摄取食物;生物因为渴,所以需要喝水;生物因为需要排泄所以需要拉屎、撒尿;生物因为需要调整内部疲劳所以需要睡觉,这些都是生理现象在直觉的先天二元判断下所形成的被动行为。
交配繁衍后代是生理现象在直觉的先天二元判断下所形成的主动行为。
生物围绕着生存要素,形成了通过直觉的先天二元判断所形成的生存思想。而所处的环境是只有有限的资源的环境下,要争夺有限的资源就需要靠所有的能力去确保得到这些有限的资源以维持自己的生存。虽然摄取自身所需的能量是被动行为,但因为有限的环境而形成了习惯性的主动行为。
结果,摄取自身所需的能量和交配繁衍后代的是习惯性的主动行为,有限的资源的环境下,形成了习惯性的主动行为,形成了习惯性的胜负欲,由于这两个行为是习惯性的胜负欲,所以是极端性的。极端性的行为就会形成猎杀其它生物而填补自身能量的食肉动物;通过求偶者之间的打架来显示自己的性能力以求得交配权的行为。

5.3.1.3人类的兽性
而人类,因为欲望而填补了、形成了所有这些基本生存行为的极端行为。就像七宗罪中的懒惰、暴食和色欲。
高等生物天性表格变为:

但是,“懒惰”和“色欲”只有这样的词汇是非极端的,因为这样的词汇是没有修饰成分的,只有“暴食”是有“暴”来形容吃的程度的,所以“懒惰”应该变为“过度懒惰”;“色欲”应该变为“过度色欲”。
高等生物天性表格变为:

最后,加上,直觉的先天二元判断所形成的习惯性极端、习惯性胜负欲所形成的行为,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高等生物天性表格。
高等生物天性表格变为:

生物的胜负欲源于生存欲。
生物的交配欲具有快感、愉悦的,是一种享受,是娱乐的雏形。
生物的保护欲是生物对于和自己有关系、熟悉的其它生物进行保护的行为。在大部分物种雌性特有的,因为直接生育幼体的生育者是雌性,所以雌性在大部分物种中具有比雄性更强、更极端的保护欲。
生存欲、交配欲、保护欲三种生物的欲望,形成了生物的基本欲望。三种生物的欲望经过交错,分裂出6种不同的欲望,再合为一体形成习惯性欲望,形成了生物单一选择的完整欲望。
生物单一选择的完整欲望表格:

5.3.1.4对于自然规则的修正
首先,兽性的原始含义、野性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
对“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解释错误的原因是因为物种之间不是竞争关系,生物内部之间也不是竞争关系。生物(除了人类和其他高智商动物)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在有限的资源的环境下,通过直觉的先天二元判断下所形成的习惯性行为。
5.3.2仁性
人类和其他高智商动物高过其它生物的特性在于仁性。仁性是与兽性对立的、拥有相反特性的思想、行为。

5.3.2.1仁性来源
仁性源于静止状态,人类之所以会形成仁性是因为人类可以保证生存条件,形成了可以剩下闲工夫,可以有额外时间进行思考。

5.3.2.2社会化、驯化与社会化的灵感来源
“原来大家聚起来活得更好。”形成了群体、聚落,这样有人打猎、有人在聚落中留下的人类管理聚落,在聚落中留下的人类就能有闲工夫去思考和记住更多的事。这样,随着语言口语和文字(书面语)的逐渐成型,逐渐形成文明。
这样就可以逐渐完善人类的兽性和创造仁性,因为只有克制原有的因饥饿摄取食物所形成的猎杀行为习惯本能,才能保证群体、聚落的稳定,从而在群体、聚落中相互依靠着生存。
人类所驯化的生物都是在形成群体的生物种群中才能找到适合驯养的生物,因为这些形成群体的生物种群只需要给予充分的食物,就能在与人的活动、圈养中脱去捕食本能,成为宠物或者是牲畜。

而没有形成群体的物种或者过分社会化的物种(如蚂蚁、蜜蜂等社会性巢居的物种)不容易驯化,因为前者需要先适应群体活动,后者社会化过于完善,需要倒退到群体活动形成对人类有益的社会形式,因为难索性就任其发展然后硬取蜂蜜了。
但是,人类可以在社会化的物种(如狼)、过分社会化的物种(如蚂蚁、蜜蜂等社会性巢居的物种)的社会行为上吸取只是,人类的群体、聚落、社会化就有可能是观察这些社会化的物种(如狼)、过分社会化的物种(如蚂蚁、蜜蜂等社会性巢居的物种)而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的。
5.3.2.3仁性
仁性是生物思考中的第二种性质,是通过反向思维所形成的,也就是停止“不”、克制思想“减少”,以克制思想“减少”为主。这是与过分社会化的物种(如蚂蚁、蜜蜂等社会性巢居的物种)所追求的以生物天性为基础的极端秩序是不同的。
5.3.3人性
5.3.3.1人们所说的人性
人们所说的人性的本质就日常用语上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无论是人的本质心理属性,还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属性,由于它们都是人所共有的心理属性,那么这种属性也就不可能是后天的结果,只能是人类天性,属于无条件反射。
5.3.3.2真正的人性
真正的人性就是生物天性——兽性,与人类形成社会化的基础——仁性,的结合。

人类的社会化带来了感情的多样化,形成了以胜负欲和享受的影响下形成了人类等高等生物所特有的极端的兽性(生物天性),极端的原因在于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过程。而仁性是克制兽性(生物天性)的极端化,回归平衡所形成的思想。
不同于天然分离的特性,变动(原激进)、保守的性质是会因为人类的欲望而发生变化的。
变动(原激进)本来是以自身为出发点进行思考的变革、进取行为,是会破坏原有秩序的行为。
保守本来是以群体为出发点进行思考的保卫行为,是守护原有秩序的行为。
变动(原激进)、保守性质的极端对比表:

仁性又因为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过程,造成仁性极端化——过度保卫、守护秩序,形成守旧、不求改进的极端仁性思想。
仁性极端化后会变质反而会变为极端化的兽性——内涵自私感情的过度保守。
反向变动(原激进)就会变为以自身为出发点进行思考的,以自私的方式进行保卫、守护秩序的行为,表现为拒绝改变、强行保持现有循环、放置无视矛盾、任其发展的行为,其实质为过渡极端的保守思维。
反向保守就会变为以群体为出发点进行思考的,会代替他人进行变革、进取、破坏秩序的行为,表现为强行推行口号、政策的行为,其实质为过渡极端的变动(原激进)思维。
反向变动(原激进)、反向保守性质的极端对比表:

正反变动(原激进)、保守性质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正反变动(原激进)、保守性质两两可以形成八种不同的极端结果,其中四种极端结果、四种极端平衡结果和一种绝对平衡结果。
正反变动(原激进)、保守性质的循环表:

由于反向变动(原激进)过渡极端的保守思维,所带来的以自私的方式进行保卫、守护秩序的行为,生存欲、交配欲、保护欲三种生物的欲望所形成了生物的基本欲望,加上自卫维稳欲,生存欲、交配欲、保护欲、争先自卫维稳欲四种人类的欲望,形成了人类的基本欲望。
争先自卫维稳欲来源于生存欲和保护欲(主要为胜负欲、生存欲,保护欲较少)而形成的,渴望稳定的欲望。
加入正反变动(原激进)、保守性质的循环的结果人性的兽性和仁性性质的极端对比变为。
人性的兽性和仁性性质的极端对比表:

适当的人性是在适合生理的时间管理下,运用适合的思维,适合的自由与限制,对胜负欲或感情、自己和社会的关系达到适当的动态平衡是最适合的人性。
加入人性的兽性和仁性性质的平衡,形成变为人性的兽性和仁性性质。
人性的兽性和仁性性质表:

混乱的思想是很难有适当的时候,平衡的状态更难维持。
5.3.3.3兽性和仁性
兽性和仁性分别对应两种思考模式。

兽性对应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是生物活动趋向变化的部分。
仁性对应反向思维,是生物活动趋向克制的部分。
5.3.3.4仁性于人性
仁性对于人类来说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人类得到了仁性就得到了更复杂的兽性,仁性和更复杂的兽性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只能同时丢掉、同时获得。
因为仁性带来了对于人性的极端判断,人们对于仁性的研究越深,人类兽性就会变得越复杂。
人类的仁性激起了人类人性中比其它生物更复杂的兽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仁性所带来的糟粕远比优良部分多得多。
5.3.3.5人性争论的结论
自古至今,就人性的争论很多,中国古代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无恶无善论、有善有恶论等,外国古代虽然未见有如中国古代就人性善恶的争论,但对人性善恶的见解又会广见于宗教理论、心理学思想与管理学理论之中。
人性争论的结论是无恶无善的,人从出生到可以学习之前都是遵循兽性(天性、先天判断)的而且是有可能极端的,并且人一生的判断中没有经过复杂思考的都是非极端的兽性(天性、先天判断),只是在直觉的朝着对自己有益的方向进行选择。
人类刚出生和幼年时期之所以没有攻击性的原因在于,没有这样的知识、没有这样的能力去做有攻击性的行为,如果人类刚出生和幼年时期提早接触到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知识、可以行使这样能力的工具就会形成容易形成这样攻击性的行为的环境,又因为判断不成熟的原因,会提早的显示出没有克制的攻击性。
人类随着经历的增多,思想变得成熟后,就会由于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过程,形成极端的思想循环,解决事情的办法和手段也会更丰富,使成人看起来像有绝对善良、邪恶,其实是不一定的。
5.3.3.6高等智慧生物判断
具有人性的生物是高等智慧生物。
人性是同时具有兽性和仁性的生物,是高等智慧生物。只要同时具有兽性和仁性的生物就是高等智慧生物。
人类是高等智慧生物其中之一。
人类之所以与其它生物不同的原因在于语言。所以语言是人类作为高等智慧生物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人类之所以形成聚落、社会的基础。
所以语言对于人类来说很重要。
5.3.3.7仁性与环境的不同
人类作为高等智慧生物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原因在于仁性,而仁性产生的原因是人类作为高等智慧生物与其他动物所处于的环境不同。
5.3.3.8思考与行为的不同
思考与行为是不同的。
思考、心理活动和行为、环境与感情、物质概念表:

思考、心理活动是感情化的。极端的说法是思考、心理活动是唯心的,但不能绝对,所以思考、心理活动是感情化的。
行为和环境是物质的。极端的说法是行为和环境是唯物的,但不能绝对,所以行为和环境是物质的。
思考、心理活动不是唯心,行为和环境不是唯物的原因在于思考、心理活动和行为、环境,感情与物质是相互影响的。
但是,事物的每一次轮回的开头和结尾都是感情化的。因为事物的每一次轮回都是从人类(生物)的思考、心理活动开始,到人类(生物)的思考、心理活动结束的。
事物的每一次轮回都是从人类(生物)的思考、心理活动影响行为的选择;人的行为影响环境的变化;环境影响人类(生物)的思考、心理活动。
因此,事物的每一次轮回的开头和结尾都是感情化的,所以人类(生物)的感情对于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
5.3.3.9生物与环境
人类(生物)的感情越复杂,思考、心理活动越复杂,形成的行为、环境所形成的变化、发展也就越复杂。
所以人类(生物)的感情与行为、环境是相关的。
5.4环境、社会
5.4.1自然环境
5.4.1.1人们所说的自然
人们所说的自然(NATURE),广义而言是指自然界,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包括物质世界及物质宇宙。“自然”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生命。人造物体及人类间的相互作用并不视为自然的一部分,除非被界定的是人性或“大自然全体”。
5.4.1.2“自然”需要去省略化
现在的自然需要去省略化了。
第一,如果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发现生物可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那么我们现在所生存的环境应该称为“地球上的自然环境”;
第二,不能贪省力,将人类自身放在第三人称看自然,用广义、狭义来省略带来误解和错误认识,包含人类社会的广义自然应当称为“地球上的所有环境”;不包含人类社会的狭义自然应当称为“地球上其它生物所生存的环境”;道家术语“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应当与时俱进,以现代翻译“自己生成的”解释。
5.4.1.3“NATURE(自然)”需要去复杂含义化
英文的NATURE来自拉丁文NATURA,意即天地万物之道(THE COURSE OF THINGS, NATURAL CHARACTER)NATURA希腊文PHYSIS(ΦΣΙ)的拉丁文翻译。原意为植物、动物及其他世界面貌自身发展出来的内在特色,而ΦΣΙ在最早的文献意义为植物。
作为自然为整体的概念──物理学宇宙,是由原本的意义所而伸出来的众多解释之一;ΦΣΙΝ一字最早由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主要使用,并自此渐渐广泛流传开来,道通天下。他的用法因为现代科学方法在几世纪前出现而确立。
“NATURE(自然)”需要去复杂含义化。去掉以前对待这个词的认识倾向、用意习惯,解开负担,单纯地看单词。
5.4.2社会存在的意义
社会指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生物,能够长久维持的、彼此不能够离开的相依为命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结构,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
生物从个体活动到群体活动是为了生存的效率,人类形成聚落、社会化的过程是为了安全,有了安全就有了更高层次的生存效率。
所以,社会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人类的生存效率——安全而形成的。
社会的本质是尽可能维持秩序,以保证生存的效率。
5.4.3人性的消减
为了提高人类的生存效率——安全,就要按照社会存在的意义,就要进行人性的消减,消减的人性极端部分。


人性的消减就是要消减人性中过度极端的部分。
因为人性中过度极端的部分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会使社会存在隐患,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社会存在隐患不仅包括人类兽性所遗留下来的过度本能问题,比如极端生存欲所带来的杀人;极端交配欲所带来的强奸;极端保护欲所带来的过度保守束缚;生存欲、交配欲结合所形成的展示欲极端化所带来的过分追求名誉——傲慢、嫉妒;生存欲、保护欲结合所形成的资源占有欲极端化所带来的过分追求金钱——贪婪、嫉妒,过分追求食物——暴饮暴食等……
所以需要消减人性中过度极端的部分。
5.4.4人类社会与胜负欲
人类作为生物的原始欲望是从生存欲到胜负欲的过程。所有有关生存欲的原始欲望最终都可以归结于胜负欲。
拥有生存欲的人们想要活得比别人长,是胜负欲的表现;杀人是想要征服别人的欲望,是胜负欲的表现;极端交配欲——强奸、极端保护欲——束缚是想要征服别人的欲望,是胜负欲的表现;过分追求名誉——傲慢、嫉妒是想要分高下、追求权力的欲望,是胜负欲的表现;过分追求金钱——贪婪是想要比别人更高的权力的欲望,是胜负欲的表现。
所有有关生存欲的原始欲望最终都可以归结于胜负欲。并且,胜负欲所形成的欲望比其他欲望更多,所有胜负欲所形成的欲望比其他欲望更加容易极端。因为胜负欲是生物行动的能力的体现,与社会的性质——追求安全的性质是完全相反的,所以过度的胜负欲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破坏社会稳定的主因。
即使是在社会稳定的末期,人们由于追求的不同,变动(原激进)和保守冲突的极端化——革命和自保思维的极端冲突,为了使自己的思维在社会上的通用化,最终会倒向胜负欲(战争)来解决问题。
所以,反应生物原始欲望胜负欲是人类最需要认真对待的欲望。
5.4.5胜负欲的平衡
5.4.5.1欲望的源头
生存欲、交配欲、保护欲、争先自卫维稳欲四种人类的欲望,形成了人类的基本欲望。
生存欲的实质是胜负欲。
交配欲的实质是占有欲,占有欲的实质是胜负欲。
保护欲的实质是占有欲,占有欲的实质是胜负欲。
争先自卫维稳欲来源于生存欲和保护欲(主要为胜负欲、生存欲,保护欲较少)而形成的,渴望稳定的欲望。
所以,所有欲望的源头是胜负欲。
5.4.5.2享受(娱乐)平衡过度胜负欲
所以,为了平衡过度的原始欲望——胜负欲,人类需要娱乐来消耗过度的胜负欲。

交配活动属于感受性、动态的享受(娱乐)活动。
而人类感受方面的享受(娱乐)方式来源于祭祀活动,人类的祭祀活动是原始的行为,行为的极端性很高,所以避免感受性享受(娱乐)活动的极端化也很重要。
人类需要选择平衡偏感受的享受(娱乐)方式才能保证不会滑向欲望的另一个极端。
5.4.5.3感受性享受(娱乐)活动也有极端性
感受性享受(娱乐)活动也有极端性。
沉迷极端的感受性享受(娱乐)活动会带来迷幻、上瘾、沉迷而不能自拔的情况。
所以,追求感受性享受(娱乐)活动需要从平衡点一点一点的推进,才能延缓这样的情况。
追求感受性享受(娱乐)活动需要避免极端。
5.4.5.4胜负欲(欲望)与胜负欲享受(娱乐)活动的相乘作用
胜负欲(欲望)与胜负欲享受(娱乐)活动都具有胜负欲的性质。所以,极端的胜负欲享受(娱乐)活动的性质和胜负欲(欲望)是没有区别的,追求极端的胜负欲享受(娱乐)活动和追求胜负欲(欲望)的性质是完全一致的,都是胜负欲(欲望)。
所以,胜负欲(欲望)与极端的胜负欲享受(娱乐)活动是具有相乘作用的,相当于生命循环的相互促进作用。
所以,追求胜负欲享受(娱乐)活动需要从平衡点一点一点的推进,才能延缓这样的情况。
追求胜负欲享受(娱乐)活动需要避免极端。
5.4.5.5胜负欲(欲望)与享受(娱乐)活动的平衡
所以,追求享受(娱乐)活动需要避免极端。可以通过多样、浅尝的方式来扩大享受(娱乐)活动的多样性,延缓享受(娱乐)活动极端化的趋势。这样才能达到胜负欲(欲望)与享受(娱乐)活动的平衡。
5.4.5.6胜负欲与生命循环
由于生命循环是有起有伏的,所以上升趋势一定是难以保持的。所以人们对于胜利、优势的追求是难以保持的。由于社会是群体、综合结果复杂的原因,社会对于胜利、优势的追求是不能保持的,因为群体的发展方向是难以改变的。
如果一个个体、群体对于极端的结果过于追求,那么就会背其他个体、群体的反感和反抗。
由于所有个体都有胜负欲的原因,如果一个个体、群体过于追求极端的结果,那么其他个体、群体就会由于胜负欲而运用各种方法去诋毁和破坏特定个体、群体的胜利、优势。
所以极端追求效率、结果的个体和群体应该指出发展方向而不是过快的推动行动形成结果,需要与他人同甘共苦,而不是独善其身。
5.4.6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
5.4.6.1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是具有动态平衡的。
之所以是动态平衡而不是平衡的原因在于人类、社会活动是进步的,消耗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自然环境也是不断变化的,不同时间、不同时代的气象、气候是不同的,对生物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所以,是动态平衡。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是具有动态平衡的,但是,人类、社会过快的进步带来了资源的快速枯竭,使自然环境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的居住。
所以需要节省能源,避免浪费。
5.4.6.2节省能源
对于节省能源,最重要的是控制地球上的总人口,因为现在这个时代,人就是消耗资源最多的生物。目前全球人口75亿9427万(2018年)过多的人口带来了地球资源压力。
因此需要控制地球上的总人口,形成可持续的人口发展循环。
需要发展可持续的人口发展循环,而不是极端提高人口出生率、降低人口出生率这样简单粗暴的原因在于人性。
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过程)而形成趋势。极端提高人口出生率会使人民形成积极生孩子的风俗,即使本人不想生,她周围的社会环境也会使用不同程度的强迫使其生孩子,从而形成人民积极生孩子的趋势;降低人口出生率也一样,会使人民形成不积极生孩子的风俗,即使本人想生,她周围的社会环境也会使用不同程度的强迫使其不生孩子,从而形成人民不积极生孩子的趋势。
人类虽然和其它生物一样有交配欲而衍生的整套生育本能,会本能的反抗限制生育的政策,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和人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口出生率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形成的各种问题的叠加、相乘效应而减低,所以需要综合的看待人口问题,涉及男女问题发展的复杂化(非简单的女权问题)、长幼问题(不仅包括长幼关系所带来的旧观念问题、包括教育胜负欲问题)、阶级高下所带来的信息差问题、未完全解决的旧观念、旧思维习惯问题等……
5.4.6.3避免浪费
那么就至少需要尽量的避免浪费,过量的能源浪费需要避免。
比如,做菜的时候所用的煤气,可以一并推行健康的清淡食谱,以避免用火过大,煤气使用过多的能源浪费问题。人的味觉也是渐渐适应的,人的幼年时期就接触浓郁的味道就有可能对特殊的食物造成挑食现象,如果从小就接触浓郁的味道,长大了就会追求更极端的味道造成过量摄取所带来的健康问题。
再比如,发达国家所造成的能源浪费,本来在环境、能源问题不严重的时候所养成的习惯在环境、能源问题现代很难改变。像开着门开空调(冷气、热气)的商店,过分食肉所带来的粮食使用过度的畜牧问题等……
5.4.6.4为了人类的发展
节省能源,避免浪费都是为了人类的发展,在目前没有找到可替代能源和控制环境的情况下,保持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人类最重要的课题,因为现阶段,人类、社会属于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离不开自然环境,所以必须要维持到人类、社会有能力维持自然环境,才可以保证人类的生存不被能源枯竭和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所摧毁。
5.5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所以,没有狭义的自然(大自然),只有广义的自然。
人和人的意识是自然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类是不同于自然中其它生物的存在,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包含一切人工的事物。人类是自然产生的生物,人类所制造出来的人工的事物也是自然发展下出现的事物,所以人类、社会都属于自然。
5.6自然产生的关系到矛盾——了解人性的重要性
随着生命的循环,自然产生了更多的关系,也因此产生了更多的矛盾。从关系到矛盾,都是因为人性,都是一个发展方向形成了从好到坏的过程。
了解人性才能有效的解决人类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