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人之事,表面为了悦人,实际还是悦己

ps,本文理论上没啥干货,欢迎阅图。

所谓阅人之事,重点明显在“人之事”。而阅人之事,大抵就是写字读书之类。
写字之事,有点像漫展上各种花枝招展的coser,虽然说饰演者肯定乐在其中,但从内心角度讲还是希望被人“看”——目光所聚,威力无比。观者心生摇曳、小鹿乱撞;被观者各种窃喜,继续佯装高冷,两个群体心照不宣,各自找到了独特的归属感。

过去,识字是一种特权,会写字更是自带权贵光环,几千年前的古埃及,文书工作几乎都是祭司团体包揽——从某个角度看,会写字是真正的“王者荣耀”(ps,此处应有广告费,希望鹅厂考虑联系俺)。
无论如何,感谢时代,让我们可以在混乱中寻找到秩序——借助文字,我们可以真正地穿越时空,与这个纪元中的各种文明灵魂对话。

虽然我们的秦始皇在后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推行真正做到了“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单凭这一点,千古一帝的荣耀就担得起。
也许很多人会好奇,为何统一文字那么重要!仔细想想,秦疆域广阔,战国故七国每地方言不同,文字的统一提升了政令和文书的传递效率,也通过文字为纽带强化了整个帝国的“统一感”。

文明一旦能留下文字,即使是小人物也能得到“永生”,这里就不得不说因为【云梦秦简】而一举成为大人物的秦代官吏——喜。
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简,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其中部分竹简由一位名为【喜】的人撰写。如果不是因为有秦简出土,这个地方官真的很难在历史上留名。

但因为他的《编年记》、《为吏之道》等作品,我们借此可以尽可能还原公元前200多年的真实历史,即使只是局部,那些看似“碎碎念”的寻常之事竟然也变得弥足珍贵。
文字的魅力,就是这么妖娆。

在这个充斥了混乱和不安的今天(2020年),我们每个人都被大环境撩动得过于浮躁,我们开始青睐各种短视频和短图文,似乎没有动图或沙雕图就不知道要如何浏览。我们会变得越发浅薄,也会越发丧失阅读的能力,更不用说写字这种最基本的能力了。
扪心自问,你有多久没拿起过纸笔随便划三两下?即使用键盘可能也只是常用WASD进行位置的转移。练字之事儿,本质还是练习自己的心境,字如其人,也能佐证一二。

前面的各种杂乱,肯定是为了要引出此篇的主题“我与文字的故事”,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与文字打交道,就像我们每天都在眨眼,但自己却很难意识到在眨眼。因为文字在我们身边过于熟悉,以至于我们回想个体与文字的羁绊时,却显得有些陌生。
如果回忆写专栏的初衷,大抵还是为了流量背后的收益。在这个社会层级越发固化的年代,名和利总要得一样,对吧?既然这个是个全民造星的年代,为何不能借助网络的力量让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得整理成文字、视频、音频,分享给他人,来成就自我呢?

这就是一种很实在的初衷,一如我所崇尚的简约主义和实用主义。所谓简约和实用,就是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不必花里胡哨,文字也是如此,也许大量的排比能让一篇雄文读起来荡气回肠,但这种肯定不能常有,骈文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出现“言之无物”。所以,好的文章并不在于有多少字,有多少图,而在于精炼、入世。
当然,老一辈都会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会将故事(or段子)的人在这个追求娱乐的时代更容易受到民众追捧。

也许我没办法讲述自己与文字的故事,但可以分享关于写字的一些心得。说起来。写字这事儿也算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因为单纯说写字,手机、电脑、平板均可,但如果升级到一种“艺术”,那就肯定要用到纸笔。
其实提升文笔的经验,古往今来都差不多,无非是多读好书、好文章+摘抄好的段落并模仿其构词构句思路+多写。当然,摘抄和模仿不是教你去抄袭和洗稿,而是要明白那些大家们是怎么讲述一件事、描述一个情景、烘托一种心情。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我们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撇开那句经典的【“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们应该体会的是作家如何将跳月台、穿铁道、怕月台这个简单的过程进行精细化的描述,尤其是这句“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个描述并没有用太多辞藻,都是生活中常用的字词,但一个胖老爹质朴、憨厚、爱子的形象可以被我们的大脑捕捉生成。甚至可以说,这种描述思路是一种电影化的表达,即“所见即所得”。

由此衍生的是,打动人心的文字在于对细节的刻画,至真至诚看似简单,真正上手并不容易。再者,《孔乙己》中的经典段落也被人一再创作于各个事件里,好的改写能让人读起来回味无穷,这也是一种能力。
所以,如果想提升自己的文字把握力,不妨可以从类似的“妙语佳句”着手,自己尝试改一改,说不定就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这种路很容易走偏,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一旦上瘾很容易变成洗稿和抄袭,那就请各位自求多福了。

另外,我认为写字还是要带有一些功利性。假定作者并不在乎文字有没有看,那发在私密空间和公开空间都一样。但一旦牵扯到流量这个很现实的问题,就要考虑自己的作品无人赏识,究竟是自己能力不够,还是内容不能迎合时代。
其实蹭热点这件事不难,难的是怎么把一件热点和自己在行的内容有机结合到一起。热点,就是时代的需求,而把热点内容作为切口引入自己的专业范畴,这个不仅仅是文字的驾驭能力,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把握——这其中的典型代表,我认为应该是杜蕾斯。

虽然杜蕾斯的主营产品属于私密物件,但杜蕾斯品宣的撰稿能力至少前几年出于圈内顶尖,原因在于,我依稀记得前几年但凡有社会热点(非政治热点),杜蕾斯总能用让人会心一笑的创意把热点转为自己的品宣切口——当然,最近好像没什么让人眼亮的新作,实属遗憾。
我所强调的是,驾驭文字不是说“能写字”,否则,网文平台日更六七千字已经算大宗师了。但这时候创作出的文字显然经不起时代的考验——所谓时代的考虑,就是少而精,常读常新。天天蹭热点的,并非意味着学富五车,反而映衬出一种“浅薄”。

核心原因在于,任何热点事件,如果就事论事,肯定只能聊最表象的东西。但是,任何一件热点事件,一旦能做到全网皆知,背后的因果联系可能错综复杂。最近某互联网巨头与某帝国主义国家之事,其背后牵扯到的国家与国家、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等的博弈,怎么可能仅仅是网传的那么simple。
这类作品,谈不上什么灌水,但也提不上有多高的质量,这种东西最大的弊端在于为【你】营造了一种“我明白了”的错觉,一边强调你要独立思考,另一边却努力为你维持着一种“幻境”。

回到题目,“阅人之事,表面为了悦人,实际还是悦己”,你自己看的爽,其实撰稿人的屁股在哪,你不知道,流量有了票子到了,那还不得偷着乐——悦己嘛!
这个时代对文字创作者其实包容了不少,如果想让所创作的文字成为个人财富的来源,光有天赋真的不够,后天的努力很重要——当你去书店看着琳琅满目的畅销书,随便找一本仔细品品,对比下自己的文笔与对方的差距,大概你也能明白,其实想打破传统成就自我,并不是那么难。

你所需要的,大概只是打开电脑或者翻开笔记本,然后,一划开天。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下面的4个传送门查看更多哟:
【1】【圣痕故事】收藏夹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medialist/detail/ml337285064
【2】崩坏3圣痕故事全纪录文集: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3】崩坏3圣痕故事(有声故事)合集: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m29265163?type=7
【4】杂文集合: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づ ̄3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