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点复习九(消化腺二改)
写在前面:
1) 腺细胞
浆液性腺细胞(蛋白质分泌细胞) 核圆靠近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呈强嗜碱性,顶部细胞质充满嗜酸性酶原颗粒。电镜下具有蛋白质细胞的分泌特点。
黏液性腺细胞(糖蛋白分泌细胞) 核扁圆靠近基底部,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胞质顶部充满着大量黏原颗粒。如杯状细胞。
2) 消化腺由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组成。前者独立在消化管内,如肝、胰腺和唾液腺,分泌物通过导管输入消化管。后者存在消化壁内。有些消化腺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如胰腺。
1. 掌握浆液腺、黏液腺和混合腺的结构
腺泡有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和混合型腺泡三种。
1)浆液性腺泡:腺细胞含酶原颗粒,为蛋白质分泌细胞。
2)混合性腺泡:浆液性腺细胞和黏液性腺细胞共同组成,可见半月。
3)黏液性腺泡:腺细胞含黏原颗粒,为糖蛋白分泌细胞。
2.掌握唾液腺的结构
唾液腺是复管泡状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间质是结缔组织被膜,小叶间结缔组织和血管神经淋巴管。实质由腺泡(分泌部)和导管(排泄部)构成。
腺泡主要由腺细胞组成,有的可见基膜和肌上皮细胞。
导管反复分支,末端与腺泡相连,管壁为单层或复层上皮组成。闰管是导管起始部,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纹状管(分泌管)是单层柱状上皮,核居顶部,胞质呈强嗜酸性,细胞基部有纵纹,电镜下为质膜内褶和线粒体;小叶间导管和总导管呈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转变趋势。
1) 腮腺 纯浆液性腺。闰管长,分泌管短,分泌物含大量淀粉酶。
2) 下颌下腺 混合腺。以浆液性腺细胞为主,闰管短,分泌管发达,分泌物黏液多,淀粉酶少。
3) 舌下腺 混合腺。以黏液性腺细胞为主,无闰管,分泌管短,分泌物以黏液为主。
唾液(含淀粉酶、溶菌酶和干扰素)主要来自下颌下腺。
2. 掌握胰腺的结构和功能
间质:结缔组织被膜、小叶间结缔组织、血管及神经等。小叶。
实质: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胰岛)
1) 外分泌部 纯浆液性复管泡状腺
腺泡 由浆液性腺泡组成。呈锥体形,核位于基底部,基底部具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顶部胞质中充满酶原颗粒,电镜下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分泌多种消化酶。正常下消化酶以酶原形式存在无活性。
胰腺腺泡外有基膜,腺泡与基膜之间没有肌上皮细胞。腺泡腔内有扁平或立方形细胞,称作泡心细胞,他们是伸入腺泡腔的闰管上皮。
导管(无分泌管) 闰管——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主导管。导管上皮细胞分泌水和电解质。胰腺分泌多种酶。
2) 内分泌部 散在分布在胰腺腺泡之间,胰尾较多。由小岛样的细胞团块构成,称作胰岛。胰岛大小不一,呈团索状,胞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需用特殊染色方法显示胰岛内的细胞。
A细胞 占比20%,位于周边部。细胞体积大,电镜下细胞有粗大的分泌颗粒。分泌胰高血糖素。
B细胞 占比75%,位于中央部。细胞体积小,电镜下可见分泌颗粒大小不一。分泌胰岛素。
D细胞 占比5%,散在分布在A、B细胞之间。电镜下可见较大的分泌颗粒。分泌生长抑素(直接抑制A、B细胞)。
PP细胞 ,周边。分泌胰多肽(抑制消化活动)
D1细胞 周边。分泌血管活性肠肽(促进A、B细胞作用)
3. 掌握肝的结构和功能
肝是人体最大的腺。
间质:大部分覆盖有浆膜。肝门处,结缔组织随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的分支进入实质。
实质:肝小叶
分泌胆汁,参与脂类的消化;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合成蛋白质、解毒等);造血。
肝小叶
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
为多角棱柱体,小叶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分隔。人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少,故分界不明显。
肝由5部分结构组成:
中央静脉 肝小叶中央,沿长轴。管壁由一层内皮细胞围成,外有少量结缔组织,无平滑肌。
肝板(肝索)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单层排列形成的板状结构,相邻的肝板互相吻合连接。
肝血窦
窦周隙
胆小管
1) 肝细胞(肝的主要细胞,再生能力强大,多倍体肝细胞较多)
光镜下,细胞呈多面体形,细胞核大而圆色浅,居中,可有双核;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尚有少量嗜碱性团块。
电镜下胞质内可见丰富的细胞器和内涵物(糖原、脂滴、色素)、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合成血浆白蛋白等)、滑面内质网(胆汁合成;脂类、糖及激素代谢;解毒)、高尔基复合体(蛋白质的加工、包装及胆汁的排出)、溶酶体(消化异物、维持肝细胞结构更新;参与胆色素代谢)微体(消除H2O2毒性等)。
肝细胞的三个功能面
血窦面:微绒毛发达
胆小管面:微绒毛发达
肝细胞连接面:可见紧密连接、桥粒、缝隙连接
2) 肝血窦 位于肝板之间。腔大而不规则,窦壁由内皮构成。内皮细胞有窗孔,孔上无隔膜;内皮外无基膜,仅少量散在的网状纤维;内皮细胞之间有间隙,连接松散。通透性大有利于肝细胞与血液间的物质交换。肝血窦腔内可见肝巨噬细胞和大颗粒淋巴细胞。
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位于肝血窦内,占比15%。细胞呈星形,突起附着在内皮细胞表面,伸入细胞间隙或窗孔至血窦腔外,胞质内溶酶体发达。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和清除细菌、病毒和异物;吞噬和清除衰老红细胞、细胞碎片;识别肿瘤特异性抗原及抑制、杀伤肿瘤细胞。
大颗粒淋巴细胞是肝特有的NK细胞,细胞呈圆形,突起可穿过内皮接触肝细胞,对肿瘤细胞和病变肝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
3) 窦周隙(狄氏腔)是肝细胞与血窦内皮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充满血浆,肝细胞的微绒毛浸于其中,内有散在的贮脂细胞和网状纤维。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贮脂细胞(星形细胞)位于窦周隙内,胞质富含维生素A脂滴,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摄取、贮存和释放维生素A;调节血窦腔的大小;慢性肝病时贮脂细胞异常增加,具类似成纤维细胞,产生大量胶原纤维。
4) 胆小管 是相邻肝细胞连接面局部胞膜凹陷而成的微细管道。银染法可显示,胆小管在肝板内连接成网状管道,胆小管壁的肝细胞膜形成微绒毛突入管腔,胆小管周围的肝细胞膜形成紧密连接,封闭胆小管,防止胆汁外溢。故胆小管与窦周隙和肝血窦不相通。功能是肝细胞分泌胆汁进入胆小管。
5) 门管区 是为相邻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可见从肝门进出的3种管道门静脉、肝动脉及肝管的分支。
小叶间静脉
小叶间动脉
小叶间胆管
4. 肝内血液循环(周边到中央)
肝门静脉(功能血管,血液占比66%~75%)——小叶间静脉——肝血窦——中央静脉——小叶下静脉——肝静脉
肝动脉(营养血管)——小叶间动脉(一部分血液供应间质被膜胆管)——肝血窦——中央静脉——小叶下静脉——肝静脉
肝由肝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供血。肝血窦内由来自肝门静脉和肝动脉的混合血液。
5. 肝内胆汁的排除途径(中央到周边)
肝细胞分泌胆汁(500ml)——胆小管——肝闰管——小叶间胆管——左右肝管